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下)
2023-10-17侯守智
侯守智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三、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艺术教育是特色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更是将民族特色、地区特色、专业特色集于一身,有其显著而突出的特殊性。而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属于“基础教育”的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具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又具有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特征。
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既具有内蒙古地区的地方性、又具有艺术教育的专业性、还具有中等教育的基础性、更具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的典型的“类型教育”,发现和梳理当下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判断问题的成因,研究探寻解决与应对之策,是促进内蒙古地区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采取走访、问卷、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内蒙古地区不同类型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几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状况、学生状况、教学体系以及艺术实践、招生升学就业、学校管理等情况,梳理和总结了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图10,图片内容:课题负责人侯守智带领课题组成员在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调研。摄影:阚乌云):
图10
1.办学主体普遍对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研究得不够深、把握得不够准,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办学目标不够清晰;对国家教育布局调整、毕业生就业政策变化、高等院校快速扩大招生规模等政策性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冲击认识不足,办学思路、办学举措因循守旧、惯性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和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培养。
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征鲜明且多元的教育类型:首先,它是艺术教育,而且是专业的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根本特征一是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天赋而且热爱艺术,二是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三是兼具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特点,不可顾此失彼。其次,它是职业教育,至少在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教育类别中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为目标,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受教育者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第三,它是中等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政策允许毕业生升学深造,多数学生及其家长也把“上大学”作为首选的毕业出路。第四,它是内蒙古地区的教育,必然无法脱离内蒙古的地域特征,一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二是民族特色十分浓郁。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构成了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这个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就无法寻找到准确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无法梳理出明晰的办学思路和方向,当然也就拿不出科学的办学方法和措施。正因为如此,各办学主体虽然在招生、管理、教学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尝试,诸如增设非艺术类专业、降低招生门槛、借助名人声望办学、与其他类型的学校联合办学等,但均未能收到期望的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许多学校依然挣扎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
2.自治区层面对于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顶层设计,各地区分散办学、各自为政,无论是国家办学还是社会力量办学、无论是自治区直属学校还是盟市所属学校、无论是独立办学还是高校附属,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缺乏类别化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难以产生凝聚效应、无法形成办学合力。
内蒙古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但总人口仅有2400 万。有艺术天赋、热爱艺术且有学习艺术专业意愿的适龄青少年并不是很多。在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杂乱、分散的整体办学格局之中,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对此类学校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差异很大,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建设项目因渠道不同而多数不能惠及高校附属的中职学校,因此造成不同学校的发展实际与国家政策支持的错位与失衡;另一方面,各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做法参差不一、标准各不相同,稀释了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降低了内蒙古地区艺术教育在全国的竞争力。
3.与国内同类学校相比,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各个办学主体在内涵发展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短板和不足。
许多学校的管理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随意性较大、严肃性不够的问题。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学校虽然制度建立了不少,但很多制度照搬其他学校,与本校实际工作的契合度不高,难以在管理中有效贯彻。一些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建立或执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淘汰制度,奖惩导向不明朗或不合理,整体气氛比较沉闷;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不高、活力不足、进取意识薄弱;学生的学习压力不足、动力不够、积极性不高。
各学校普遍存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的难度较大、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缺乏深入沟通和深度融合的问题。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多数活泼好动、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培养,这就对学生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能力积淀和工作理念、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各学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
内涵建设方面最大的问题和矛盾是优势不强、短板突出。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各个办学主体,除社会力量举办的几所学校之外,多数已有30 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方面,专业师资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都较为深厚。应该说,专业课教学是各校共同的优势所在。而在文化课教学方面,一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语文、政治、外语等素质教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面对多数学生以升学为目标的诉求,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形成明显的短板。在这种形势下,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过程管理,强化专业课优势、补齐文化课短板,应该是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但现实状况却是,许多学校为了保证一定的办学规模,不是从内涵建设入手,而是一方面不断增设非优势专业、无度降低招生门槛甚至取消入学考试,另一方面又对加强文化课教学认识不到位,拿不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常常人为地强化和突出专业课教学和文化课教学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既削弱了专业学校的专业性,使优势不优、强项不强,又不能补上学生文化课成绩的短板、助力学生升学,从而导致学校的生存更加艰难。
4.优质生源匮乏成为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而且存在陷入恶性循环的危险。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艺术类学校自身在与同一培养层次的其他类别学校的竞争中没有显现出优势、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多数学校存在招生困难。
艺术教育是特色教育,更是特长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而狭义的艺术教育则是指艺术表演、艺术创作、艺术研究等领域的专业化或者是职业化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艺术天赋有较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什么样的孩子应该学艺术?正确的答案是:有艺术天赋、热爱艺术的青少年才应该走上专业学习艺术的道路。学习艺术,应该是学生及其家长的一种理性的抉择、一种主动的作为,而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盲从、一种投机的捷径。正确的理念是,学生既不能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就”去学习艺术,也不能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才”去学习艺术。一位青少年学生,该不该学习艺术,与他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对某一艺术门类是否热爱有关,而与其文化课成绩好坏无关。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多数学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或者是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兴趣才走进艺术学校的大门,而真正有很高艺术天赋、通过接受专业艺术教育可以成长为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青少年,只要文化课成绩尚好,就不会走上专业学习艺术的道路。那些选择艺术教育的学生,肯定有一部分是有艺术天赋、有专业基础、有学习兴趣的,但也有不少是在艺术学习方面既无天赋、也无基础的,甚至还有一些是对艺术没有兴趣、毫无了解、仅仅是为了“有学可上”的。艺术类学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成才率有限,则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公众对艺术教育的偏见,最终导致了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生源匮乏的局面愈演愈烈。
5.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更加明确、路径需要更加清晰,对文化认同与特色传承相互融通的路径和方法的思考和研究需要更加深入。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丰富多元、特色鲜明。传承和发展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是内蒙古地区各级各类艺术教育的重要职责,也必然是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自治区直属的艺术学校还是盟市所属艺术学校,都十分重视传承发展民族艺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许多学校把办成“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作为重要的办学荣誉和办学目标,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生源选择、传统挖掘、作品创作等方面均将民族特色作为重要的落脚点和支撑点加以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内蒙古地区文艺繁荣、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 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势头依然强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术的深入、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方向、路径及具体举措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两种倾向特别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在民族特色专业的传承和教学过程中,对民族艺术特有的细节和内涵、气质和神韵注重不够,一些教师囿于自身的能力、观念和态度,课堂教学准备不充分,不强调细节和基础,随意性超越了规范性,普遍性取代了特殊性,有的还美其名曰“创新”,但是,久而久之,“画虎不成反类犬”,“形似”既无、焉谈“神似”,民族艺术独有的内涵和特征就会被逐步消减殆尽。二是对民族艺术经过几代人的体验、采集、整理、规范、提炼、升华而由自然状态走向自觉状态的发展成果重视不够,过度强调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优越性和田野性、原生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而是引导学生盲目自信、机械模仿,长此以往,“缘木”不可“求鱼”、“井蛙”也难以“观天”,青少年学生的艺术标准难免会出现偏差、专业基本功一定会形成短板。这两种倾向,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如果在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这个为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打基础的阶段这样做,其结果必然会影响民族艺术人才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民族艺术的传承传播和繁荣发展。
与此同时,在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形势下,各学校普遍对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的过程中做到文化认同与特色传承相互融通,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尚未找寻到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6.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机制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健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平台不多、机会较少,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艺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音乐、舞蹈等舞台艺术专业,必要的舞台实践是促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从技术飞跃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同学校开展艺术实践的场地、资金等基础支撑条件各不相同,管理者对艺术实践在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尽相同,导致多数学校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处在临时性、随意性、节庆性状态,目的性、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专业性不足,甚至被参与的师生视为额外负担,锻炼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价值和作用不明显。二是各校普遍未将实践教学明确列入人才培养体系、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制,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未能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跨校、跨地区的专业实践、展示、竞赛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不同学校之间缺乏交流和展示人才培养理念、标准、能力的机会,影响了全地域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水平在竞争中提升、在交流中前行。以前,中等专业学校实行的是行业办学体制,艺术学校均由文化部门管理。自治区文化主管部门定期举办“全区大中专文艺汇演”等专业实践活动,为各学校提供了交流教学、创作、表演成果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积累、展示、锻炼、提高能力的机会。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这样的传统平台不复存在,各学校没有了自治区层面的大舞台,艺术实践只能各自为政、自娱自乐。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上述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内蒙古地区舞台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了内蒙古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和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挖掘和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概括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大趋势的角度分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升,文凭贬值不可避免,中等职业教育对适龄人群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原有的国办中等专业学校多数升格为高职,而专业性、人文性很强的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则与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等培养普适性、技术型实用人才的学校共同归入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域,生存与发展优势不复存在,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明显减弱。
2.从具体政策落地执行的角度分析,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在具体地区、具体学校的落地执行还不够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2022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施行,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⑤与此同时,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 年文旅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对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但是,各地对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内蒙古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对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在艺术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明确,对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重视不够,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的力度不足,致使艺术类学校边缘化现象严重,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学校、优质专业”建设中缺乏竞争力。
3.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角度分析,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资源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选择就读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概率减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教育者面对的教育资源日益增多。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外国教育机构纷纷向中国学生伸出橄榄枝,加入瓜分中国教育蛋糕的行列。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也把学习艺术的青少年视为“高利润”群体,瞄准了艺术教育这个国民教育的短板。其他相同层次、相同类型的办学实体不断增设新型专业、作出发展承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教育资源类型的不断丰富,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可能性,进一步削弱了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基础。
4.从人才输送的角度分析,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舞台表演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是自治区各级各类文艺团体专业演员的重要培养基地,也一直是国内艺术类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但是,进入20 世纪以来,毕业生的就业遭遇了学历层次的瓶颈、升学则受限于文化成绩的短板,向上流动的通道严重不畅,从而动摇了学校的生存基础、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5.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整体而言,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同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未能与时俱进、趁势而上,教学、管理没有突破性进步,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办学质量不高,社会认同度下降,没有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没有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问题。
四、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策略
1.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格局和发展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强做优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内蒙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亮点,增强其在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格局中的显示度和竞争力。
内蒙古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按照文旅部、教育部《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充分认识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对标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聚力谋划、协同推进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要摸清家底、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对现有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现状、办学实力、办学特色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帮助不同类别的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导和支持有基础、有实力的学校和专业向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文化艺术特色中职学校”和“全国文化艺术特色中职专业”冲刺,指导和支持多数学校找准优势、扬长避短,特色立校、全面发展。
二要理顺学校的隶属关系,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人为壁垒,让国家支持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惠及每一所学校。
由于历史的原因,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有艺术类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或综合性职业院校下设的办学实体,如内蒙古艺术学院下设的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设的中专部等;各盟市所属的艺术学校,有归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的,如呼和浩特市艺术职业学校,有归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如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等;还有一些社会力量举办的艺术学校,如内蒙古艺术职业学校、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等。不同的隶属关系,在地方政府的教育布局中处于不同的板块、拥有不同的地位、享受不同的政策待遇,一些学校因人为的壁垒阻隔,无法得到国家正常的政策支持。
比较典型的如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这所学校的校名、隶属关系虽然几经变迁,但却始终坚守着内蒙古地区艺术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阵地,传承着“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薪火。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独立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身份,新世纪以来,发展和建设面临诸多政策性尴尬: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内部,诸多工作如经费投入、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等,均按高等教育的口径安排和下达计划,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无法参与其中;在自治区的整体教育格局中,内蒙古艺术学院是普通高校,国家和自治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多数不能下拨到高校,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诸如以前的示范校建设、现在的双优建设中的优质学校建设等,也不能惠及高校下属的中职。这样,一所在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学校,既不能申报“示范校建设”,也不能申报“双优校建设”,无法享受国家和自治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投入,不能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协调各相关地方政府,按照有利于学校享受到国家扶持政策、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则,将盟市学校的隶属关系统一划归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在不改变原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恢复艺术类院校附设中职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推动地域相邻相近的学校联合办学、抱团取暖,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专业群,逐步形成松散型的“教育联盟”或紧密型的“教育集团”,共同做优做强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
三是要加大对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要深入研究测算艺术专业特别是以音乐、舞蹈、戏曲为代表的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成本,合理确定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生均拨款水平,建立和完善与内蒙古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于专业大类的生均拨款制度,切实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切实保障艺术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艺术专业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其办学成本较高,设施设备、人才队伍、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各方面的硬件、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当今国内外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的基础,其重要性十分突出。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践条件,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不断加大制度性创新、政策性供给,持续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持续推进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和建设。
2.准确定位,明确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教育,真正发挥其在艺术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格局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已经基本完成历史使命,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兼具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特殊教育形式更是如此。从量的角度考察,起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的高等教育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进而向普及化阶段跃进。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002 万人,毛入学率为51.6%,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 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 万人,毛入学率为54.4%;2021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 万人,居世界第一。这些数据一方面充分说明,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时代10 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曾经在20 世纪80 年代与号称“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相提并论的中专生已经风光不再,其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一泻千里,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学历教育、就业教育,而变成毫无争议的有专业、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这个定位,是由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用实实在在的意愿与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少数专家学者的一厢情愿决定的。因此,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健康发展,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自身,都必须重新审视办学定位,校正办学方向,确定合理的办学目标。
教育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在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制定一套既不同于普通基础教育、又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引导和支持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做精、做强专业课教学,做实、做好文化课教学,按照“专业精湛、文化合格”的标准,为区内外高水平专业艺术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后备人才,为艺术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摒弃惯性思维,审时度势,清楚了解并准确回应学生和家长的愿望与期盼;顺势而为,确立“有专业、有特色的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办学方向和“为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打好基础”的办学目标;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把多数学生培养成艺术类高校的优质生源,让多数学生毕业后考入优质的艺术类高校深造。
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也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审慎选择艺术专业学习的道路和方向。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已经超越了素质教育范畴的专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艺术天赋、艺术感知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在踏入这一领域之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仅仅因为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好就选择接受艺术教育,也不能把专业的艺术教育仅仅作为升学的捷径。如果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起就走上一条自己既不擅长、也没有兴趣、更不具备优势的专业学习道路,那么,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专业、尤其是对学生个人而言,都是一场悲剧。因此,一定要通过正确、有效的宣传,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校,也让学校拥有适合的学生,从而增强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3.内涵发展,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强化优势、补齐短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把学校打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为毕业生开创美好发展前景,增强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当下存在的所有问题,最突出的表现都指向了优质生源的匮乏。优质生源匮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低、毕业生没有好的前途和出路。而人才培养质量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学校的内涵建设不够、办学水平不高。在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自主的形势下,受到追捧的都是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要想走出生存困境、迎来发展良机,必须创新思路、全面改革、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着力于内涵建设,向着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不断迈进。各学校一定要切实推动“专业课和文化课两翼齐飞、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双轮驱动”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构建,全面加强文化课教学以补齐短板,全面夯实专业基础以强化优势,全面加强舞台实践以提升能力,全面加强教学管理以保障落实,同时,还要全面强化招生工作的严肃性、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的“入口”和“过程”两个关键环节的管理,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文化课学习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课教学,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加强文化课教学。艺术类中职学校长期以来依靠专业立身,对文化课教学不够重视;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学习兴趣不浓。在明确“升学为主、就业为辅”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成绩普遍较差的问题,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每况愈下,进而影响学生升学和就业、影响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各学校要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优质高校输送优质人才的理念,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课时、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管理和考核。唯其如此,才能使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才能使文化课成绩不再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短板。
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日常教学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除了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教学态度的正向引导和教育外,还应当充分挖掘、调动和发挥艺术专业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为优秀的专业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对学校的支撑、宣传作用和对学生的引领、带动作用。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定不移地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通过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扭转艺术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教师教学随意化、学生学习散漫化等顽瘴痼疾,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改革创新课程体系,促进各专业特别是舞台表演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此前,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袭五六十年代的旧制,发展更新不够,许多课程及其内容已经不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革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势在必行。当下,应当更多地开设一些扩展性的专业课、新开发的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传统课程也要及时渗透和增加本学科前沿性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成果,以厚植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4.纵向延伸,建立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有效衔接的机制体制,建立有利于内蒙古地区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拔尖艺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巩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学生毕业之后的出路与前途好不好,是考察一所学校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要“进一步推进文化艺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培养,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⑥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既体现了国家支持各地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也完全符合艺术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入学年龄小、培养周期长”⑦的特殊规律,应当成为解决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学生升学目标、培养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谋划全区艺术类特别是舞台表演类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衔接,精准分析判断不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按照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合理安排每一所学校的对接渠道和对接方式,建立一整套既符合艺术专业特点又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中期考核淘汰制度和衔接升学制度,让中等职业学校绝大多数有艺术天赋、有扎实基础、有培养前途、有专业追求的毕业生通过“中本直通”或者“3+2+2(3)”的方式进入当地的艺术类高校学习。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而且能够为艺术类高校集聚专业基础好、专业水平高的优质生源,从而有效推动内蒙古地区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各中职学校也要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艺术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材施教、“优生优培”,促进拔尖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要建立选拔机制,及时、准确地发现专业天赋和专业能力出众、有培养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学生,为他们量身打造培养方案、组建高水平的培养团队,开展更符合规律、更具针对性、更有效果的个性化教育,让他们更早接触到国内顶尖水平的专业理念、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要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从专业进步到文化学习,对他们全方位严格要求、持续关心;要通过集体攻关、多方协同,帮助他们成长为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的优质生源,进而大大增加成长为拔尖艺术人才的机会和可能(图11,图片内容: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的优秀学生在时任校长侯守智及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赴上海音乐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展示与交流。摄影:唐天祺)。只有不间断地为高水平艺术院校培养和提供优质生源,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才能逐步夯实其在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走出生存和发展困境,迎来光明的前景。
图11
5.横向拓展,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全方位艺术实践体系,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适应性,顺利实现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与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艺术团体的无缝对接,使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以有效彰显、充分发挥。
艺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于艺术人才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是艺术学校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确定“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办学方向,并不是因为毕业生直接就业完全没有社会需求,而是由于多数学生和家长为追求更高学历而不愿意选择直接就业,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艺术类中职学校音乐、舞蹈等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课堂与舞台脱节、学生实践机会不多的问题,进而导致多数毕业生舞台实践能力不足,得不到专业艺术团体的青睐。因此,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问题。在专业课教学方面,要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将实践教学列入常规教学的范畴,强调实践教学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在音乐、舞蹈等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和安排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舞台实践活动,保证每一位学生每年都能够参加一定数量的艺术实践;要设置和优化合唱、合奏、重奏、剧目等实践性课程,锻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要组建实践演出团队,创设校内舞台表演和艺术实践比赛,使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增强人才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一部分毕业生直接就业创造条件。
自治区教育、文化主管部门要创新形式,搭建高层次展示平台,定期举办全区青少年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业特色赛事,积极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化艺术类赛项,对获奖学校和学生予以政策、经费方面的支持和奖励,为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更高的实践平台、更好的实践机会。
要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开辟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与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基层艺术团体无缝对接的通道,增强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在为旗县乌兰牧骑等基层文艺团体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着其他类型学校无可比拟的办学优势:首先,各校均拥有自主招生、自主确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自主权,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都更加适合旗县乌兰牧骑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的特点和需求。其次,各校专业健全,多年来都重点建设音乐和舞蹈等舞台表演专业,都把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头琴、四胡、长调、蒙古舞等作为核心专业和优势专业打造,西洋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也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乌兰牧骑队员的专业要求是一专多能、亦歌亦舞,因此,各校为旗县乌兰牧骑培养演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第三,各校办学过程中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民族性,培养目标都突出人才的应用性,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都更加接近和适应乌兰牧骑的特点与需求。第四,各校均拥有一批专业精湛、能教能演的优秀师资,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突出。第五,各校均有为旗县乌兰牧骑等基层文艺团体订单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及其分校都曾为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的乌兰牧骑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1998 年以来,该校为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订单培养3 批乌兰牧骑人才,其余各校也都在与地方合作订单培养人才方面有过不同形式的尝试。实践证明,遵循基层文艺团体表演人才的成长规律,坚持“本土化”“实用性”原则,创新招生和办学模式,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乌兰牧骑等基层文艺团体培养演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推动基层文艺团体有效解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题,更好地“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⑧,而且,能够提升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6.德艺并举,建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想教育体系,从而提高艺术人才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在各民族青少年思想意识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文化文艺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德艺并举,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体系,培养教育学生提高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成长为肩负时代使命、堪当复兴大任的优秀文艺人才。
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地区特点、专业特点,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更加注重学校的思政体系建设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和德艺并举、又红又专的育人目标,以优秀的育人成果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针对性地要求和引导学校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提高思想觉悟、认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人才培养理念,爱岗敬业、知行合一,把握好学校的办学方向,做好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和助力者。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与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学校的教风、学风构成了校风的基础,而学校管理者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工作作风则决定了校风的方向。学校的地区特点、专业特点决定了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是政治上的明白人、管理上的行家里手,而不应该是两面派、糊涂虫、跟风者。唯其如此,学校才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有基础。艺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专业的师生间一定会形成类似师徒关系的相对密切的师生关系。因此,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专业学习领域,而且会延伸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处在成长期、青春期,受到专业教师的这种影响更为深入和全面。因此,教师必须自觉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教育、引导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探寻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和思想品德同进步、同提升。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拥有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艺术专业师生在开展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过程中,都可以充分利用和释放艺术作品承载的审美元素、人文元素,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引领学生在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形成家国情怀和审美修养。近几年,多所学校在艺术实践和思政课程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较有影响的例如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于2021 年连续推出原创舞蹈组诗《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我爱你,中国》、大型经典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等3场大型演出,以艺术的形式对参加创作、排练、演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思想教育和心灵洗礼,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而且调动了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图12,图片内容: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我爱你,中国》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剧照。摄影:高曼)。
图12
三是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和引导各民族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思想意识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永远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享誉全国的“模范自治区”。多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情同手足,共同推动着内蒙古地区的发展、稳定和繁荣。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新征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定要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新的时代内涵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各民族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的专业教学体系要把推动优秀民族艺术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对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优秀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学习、传播、继承,促进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学校的文化课教学体系一定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作为重要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应高考改革要求、提高文化课学习成绩,通过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之间情感沟通、信息贯通、心灵相通、观念融通,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7.特色立校,革新与重构民族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促进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
内蒙古地区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底蕰深厚,绚丽多姿、恢宏大气,独具特色、影响广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传承发展民族艺术、培养造就民族艺术人才为己任,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绘画、设计等专业,形成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专业艺术人才,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下,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要想走出发展困境、在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版图中占据应有地位,依然应当坚持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艺术为特色,坚持特色立校;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艺术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对传统的民族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大胆的革新与重构,推动学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革新与重构民族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要高瞻远瞩,正确认识和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⑩在研究和制定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并落实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与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理念,做到尊重艺术的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艺术的民族特性而不固化特性,在相互尊重、多样包容中实现各民族艺术的交融共生、和谐发展,从而有效解决民族艺术传承中存在的继承与创新、坚守与变异之间的矛盾,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平台,为民族艺术人才的健康成长锚定更高的标准和更远的目标。
革新与重构民族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要与时俱进,着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持续、有效的创新。要通过编写修订教学大纲、调整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培训师资等方式,在保持民族艺术的风格、韵味的前提下,将西方艺术、现代艺术的教学理念、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融入传统民族艺术教学过程中,从而使民族艺术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加系统规范、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时代特色。
革新与重构民族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要注重传承,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中保证民族艺术风格、特色、内涵和韵味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夯实筑牢植厚民族艺术纯正的风格性基础。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奠定专业基础的教育,是面向艺术风格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开展的专业教育,因此,专业教学必须从一招一式、一点一滴做起,按照民族艺术发展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和特点,严格、准确地传播有代表性的风格元素,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艺术的动作、节奏、旋律、色彩背后的深刻内涵,确保学生从小就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做到不机械、不走样、不变形、不退化。可以说,对于学习艺术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面对民族艺术鲜明突出的风格特征,规范传承比盲目创新更重要、深入理解比机械模仿更有意义。各学校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把成就突出的艺术名家请进学校任教,要为表演能力和教学能力俱佳的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对于艺术人才成长的引领作用;对学习民族艺术专业的学生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创新实践形式,扩展实践平台,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情感特征,从而提高学习、理解、掌握的准确性和完整度。
综上所述,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认真的调查了解、深入的研究思考、科学的分析判断,客观梳理了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性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科学设计了解决问题、突破瓶颈的措施和对策,力图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动和支持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引导和帮助有关学校创新发展理念、厘清发展思路、校正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找到发展路径、解决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在与高等艺术院校纵向衔接的过程中,发挥“优质生源基地”的作用,在与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艺术团体横向对接的过程中,发挥“优秀人才摇篮”的作用,从而跟上自治区艺术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共同推动内蒙古地区高水平青少年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和成就。同时我们认为,我们对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面临问题及其成因、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路径的实践、调研、思考和阐释,符合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和社会对艺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不仅对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也可以为全国各地同类学校的高质量生存与发展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注 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1-45.
②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部门文件,2022-4-25.
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0-15(002).
④孙绍骋.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J].党建,2022(09):8-11.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2(03):504-512.
⑥⑦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部门文件,2022-4-25.
⑧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12):24.
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⑩中共国家民委党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N]. 人民日报,2021-11-0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