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3-10-17王春华
王春华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反复“刷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速提高学生成绩,但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文章探究了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成绩。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方法,提出新的观点、理论或方法,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在数学学科中发挥作用,还能够延伸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创新思维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启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培养他们寻找问题本质、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培养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学创新思维还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个性优势和特长,并且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多样化的数学学习和思考方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在数学领域中展现个人魅力。
一、创新能力概述及其培养价值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课本中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生活中运用学科知识,探索问题,挖掘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构建完善的思维体系,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阶段,学生面对着较大的课业压力,传统教学方法虽然能够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教学成绩,但容易使学生养成僵化的思维,无法灵活应用知识体系,从而失去对知识探究的热情。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理解。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重视思维的创新,重点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定理和公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在课后能够对知识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了解数学课题之间的规律,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逆向思维思考能力,可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探究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数学思维,特别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解题思路。
因此,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成绩关注较多,大多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自身经验引导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高中数学知识内容庞杂而抽象,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觉得数学知识晦涩难懂,缺乏直观感受,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方式应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并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知识的讲述,对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思维拓展环节使用传统讲解的方式,难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也无法发挥数学课堂知识教学的实际意义,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方面,大多是以学生成绩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观察学生的成长进步。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追求个性化成长,单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厌学的心理。
虽然这些年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倡导新型教育理念的应用,但改革时间较短,许多教学理念在应用过程中缺乏与教学实际的紧密结合,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一)转变学生定式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灵活且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一個简单的方程式也可具备不同的呈现方式。在数学教学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强的数学逻辑思维。高中数学知识对学生聚合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解题思路,而且需要学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以多种方式完成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为此,在高中阶段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始终立足于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能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任意三角函数”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活动的探究。如“对不规则三角形,A、B、C三角的度数及a、b、c三边长度加以测量,运用sinA、cosA、tanA的知识点,得出每条边对应角的三角函数”。在教学活动安排中,授课教师可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讲述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自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鼓励学生对三角形其他各角度展开测量,完成相关表格的制作,帮助学生分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绘制三角函数图象,最后完成课堂知识的讲解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对三角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且能够将三角函数变化规律和知识运用到图象中去,提升了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在教学课堂活动中,需要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灵活把控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对学生存在的误区进行纠正和引导,通过启发探讨的方式来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二)开展创新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理解性的偏差,因此,授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握课堂进度,掌握课堂节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应用中,授课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敢于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课堂活动有新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思考。数学教师在提问之前应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数学题目。对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可对课本知识以外的内容进行拓展;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立足于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知识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满足不同层级学生教学知识学习的需求,以问题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对相关知识的拓展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思考中,形成自身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在高中阶段由于课业压力较大,学生在反复“刷题”练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为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授课教师要始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效率。在教学课堂活动安排中,授课教师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来创作趣味性课堂教学情景,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体验情境等。在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中,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相关知识,各类的函数思维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在深入学习指数函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记忆混乱,公式构建错误的问题。而此时,授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构建指数函数模型,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以立体图像的方式直观显示,帮助学生加深不同函数直接性质和知识点之间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走出知识点的误区。在相关知识习题讲解过程中,授课教师可换一种教学思路和方法,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以兴趣小故事讲解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如“是否可以利用6根火柴拼凑成4个三角形”,以趣味小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能力。
(四)设置问题,提高创新效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以问题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需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与学生,构建平等的教学环境。授课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过程中需要注重难度问题,结合不同的教学情况来进行问题创设,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引导,注重问题设计的先后性。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的习题练习,仍然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后习题设置过程中始终要注重逻辑先后顺序,要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个击破知识难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性质”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式之间的关系,掌握函数增减性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展开课堂预习,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函数与图象之间的客观规律,通过问题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为创新能力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后习题安排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引导和拓展,在学生基础知识点巩固掌握的基础上,向课外进行延伸,提升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总体而言,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在高中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梅. 高中数学教學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读写算,2020(36):29-30.
[2]谢宏娥. 转变高中数学教育观念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20(A1):79-80.
[3]陈世秀. 重视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 才智,2020(14):10.
[4]何九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 才智,2020(12):36.
[5]上官德运. 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9(32):62-63.
[6]刘新慧.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甘肃教育,2019(18):75.
[7]李炜.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8):16.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