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探讨
2023-10-17刘巧
刘巧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但是,近年来,社会上不乏一些观点,认为只有高考成绩好才是唯一的出路,从而缺失对教育方式多元化、多手段的追求,使得教育呈现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加之各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培养措施
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已形成了热潮。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独具匠心”“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等成语都是对工匠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肯定,人们也常常用“匠心”來形容做事的高妙境界。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提出的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要求,引导广大学生走综合型成才、综合技能报国之路。
因此,语文教师作为浑厚文化的传承者之一,在教学中应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推动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精益求精、创新的态度,最终助力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本身属于是一种职业态度,是一种精神理念,它不仅是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的一部分,还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工匠精神体现了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是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人生态度的体现,也代表了从业者应当具备的时代精神,如严谨、专注、敬业、创新、精益求精等。如果每一个从业者都能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极致、追求完美,定会有辉煌的职业生涯。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但在当前高中教育中,很多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浮躁心理,既不肯吃苦,也静不下心来学习。因此,学校需要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一定的工匠精神。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和完美,追求高品质。它虽然强调专注、坚持,但并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鼓励创新、鼓励突破,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都要把“匠心”融入自己实践、生活、学习等每一个环节中。要求人们有责任心、敬畏心,在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要有创新意识,力争通过不断突破和革新来逐步提高效率。
工匠精神也是高中生最为需求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即面对高考不要浮躁,面对学习要用心、走心,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创新学习方法、探究创新的思维等。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多样,其蕴含着多元化的哲理、精神等,是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也是高中语文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独特的优势。即,通过素材来引导学生,有利于培育学生执着专注、创新进取、淡泊宁静的工匠精神。比如《庖丁解牛》渗透的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人只有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师说》里边蕴含的学习之道、教育之道等等。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作用
1. 能使学生形成工匠意识
高中阶段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阶段,它面临的是三年之后学生人生的第一次规划,或是取得一定的成绩走入大学,或是步入社会,或是复读再来一次。而无论是哪种选择,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无论选择哪条路,在前进的过程中都需要抱有正确的态度和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工匠意识,注重提高自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进而使他们更有效、更明确地规划自我的发展方向。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素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贯穿学生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等各个学习阶段,同时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会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且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进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具备一定的工匠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样做不仅能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还能使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学生树立工匠意识。
例如,文学经典《庄子》中记载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专注的态度都体现了他的工匠精神;《墨子》中记载了鲁班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为了抵御楚国的入侵,构筑了高大城墙,使得对方无法攻破,而鲁班却运其巧思,发明云梯等攻城器械,使得双方的攻防形势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鲁班具有的工匠精神。
教师在讲解相关的文学篇章时,可适时将这些故事引入教学中,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并自觉树立工匠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二)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良好品质的渠道之一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学生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掌握技能、学会独立,逐步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教学的引领者,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培养高中生的工匠精神,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和探究语文知识的方法,还要引领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来渗透工匠精神。语文教学内容包含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而工匠精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三观的有效素材。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及正确的态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渠道之一。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提出,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提出的专注认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要求,也是对每个人提出的干事的态度和精神。运用到教育中,则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发挥语文课程作为立德树人载体的重要作用,体现文以载道的价值,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工匠精神,使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体会到文本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师要根据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元素来逐步培养学生执着进取、认真勤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使他们自觉树立工匠意识,进而实现工匠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例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讲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什么要崇尚工匠精神、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其中不乏工匠精神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的作用和意义等,文章选取了多种论证方法、多个层次的论证内容,进而总结得出工匠精神就是通天大道。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借助2016年李克强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来让学生清楚地认知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对发展的重要性。再如,荀子的《劝学》一文对工匠精神进行了形象的诠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句话说明了,要想达到某个目的或完成某个任务,必须要用心、专一,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这样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二)创设具有工匠精神的特色语文课堂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应注重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创设具有工匠精神的特色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文化精神的感染,真正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自觉树立工匠意识,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例如,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些课后任务,如收集关于工匠精神的资料,然后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这不仅能创设特色课堂,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加强交流,还能促使他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了解工匠精神。
又如,教学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些与工匠精神有关的问题:文章题目《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包括的含义?这篇文章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工作者具有工匠精神,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样的设计可以创设具有工匠精神的特色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工匠精神,并形成深刻的感悟。不同的内容可以打造不同的特色课堂,开展不同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全面思考和宏观把握的能力,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等。
(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養学生的工匠精神
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是联系紧密的,课堂教学是课外活动的基础,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对课外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师应当结合校园活动、社会生活等来确定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项目,使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可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各有分工,有的负责创作剧本,有的负责排练话剧,有的负责表演。由于是学生独立完成话剧排练和表演过程,他们都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在不断地揣摩和表演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导演、协调、组织、编剧等能力,还对课文内容、人物心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能够体验、感悟工匠精神,逐步形成工匠精神。
又如,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匠人的技艺、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让学生体会创造和工匠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理想和激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让学生写出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工匠精神,还让他们积累了写作素材,从中获得真情实感,进而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应当有工匠精神,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稳步向前发展。学校作为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当肩负起应有的责任,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具体到语文学科中,教师应当以服务教育为基本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实际来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积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秋. 工匠精神的体校解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案例[J]. 散文选刊(中旬刊),2022(11):117-118.
[2]雷丽丽. “赋分订正”在高中语文作业讲评中的应用——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作业讲评为例[J]. 教育观察,2020,9(23):69-70.
[3]赵楠. “校园农场”设任务 “劳动价值”我评说——《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程设计探索[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04):12-13.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