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单元研习任务”融入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
2023-10-17谭燕平
谭燕平
摘 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研习任务”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语言实践活动比较欠缺,有的语言实践活动开展起来也落实不到位。因此,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与活动,利用好资源提供支撑,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真正有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单元研习任务;核心任务;资源支架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课文都有学习提示以及“单元研习任务”。教材这三个板块的设计,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地呈现在教材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在“明确目标—策略—达成目标”这三个环节中,“策略”是关键,也是教师需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实施的重点。所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难点是采取什么策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需掌握“之”这个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则要考虑通过什么策略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之”的意义和用法。教师学案的教学目标是依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灵活设定的。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课标还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课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制订指明了方向。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等都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新教材落地,经过多轮培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想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意,教师这个教练的角色没当好,越俎代庖之事在语文课堂上还是屡见不鲜。正如张春红教研员指出,教游泳的教练,除了讲游泳技巧外,更多的是让学员自己去水里游。在水中,学员在不断的扑打中学会了游泳,而不是在看教练的表演中学会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切忌只当一个表演的教练,学生不能只当观众。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表演的主角。然而教师很多时候以各种借口,如时间紧、学生预习不充分、进度赶等,在课堂上自己表演“游泳”,而很少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游泳”。有的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设计了讨论环节,但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这样的课堂活动表面上热闹非凡,学生互动讨论积极,而实际上是这样的课堂是在“作秀”,是低效的。有的即使是设计了学生讨论发言等环节,也只是象征性地讨论,讨论和发言的时间没保证,更多的是教师在点评、总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自行先解决的,哪些是要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交流沟通的,这都是需要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灵活处理好的,这也就是课标说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用什么策略去构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运用情境,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厘清“单元研习任务”,创设真实的语用情景核心任务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国培时指出,用好“单元研习任务”,但不要将单元学习任务转化为练习题,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主要是伙伴性的单元活动,它不是单靠思考就能完成的,它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言语活动。因此,教师要好好审读研究“单元研习任务”,根据学情制订单元核心任务。“单元研习任务”有3~4题,这些题目具有综合性,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探究性活动;“单元研习任务”具有开放性,它既有面的广度又有点的深度,两者结合;“单元研习任务”还有选择性,几道任务难度不一,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从中选择;“单元研习任务”还具有评价检测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单元研习任务”的目标引领作用,用好“单元研习任务”这一教学内容。
目标确定后,接下来就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即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带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核心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情境素材的重要价值是形成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核心任务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在单篇和单元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核心任务,引导学生根据核心任务,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恰当的书面表达有目的地去解决真实问题,以终为始,以输出倒逼输入,以成果呈现来达到解决真实问题的目的(见表1)。
从以上选择性必修上的“单元研习任务”的整理中可以看出,“讨论”“交流”“小组”等字眼反复出现,这就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要求。可见,新课标、新教材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必须贯彻落实这一准则。
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必须转型,由“满堂灌”“半堂灌”走向“放手”,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逐步达成目標,在合作交流展示中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鉴于此,研习任务有深浅,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自己的学情,在“单元研习任务”中选择一道或两道,整合修改,用真实的语用情景创设本单元的核心任务,以这个核心任务为目标,化繁为简,在单篇教学中分解这个核心任务,让学生在单篇和单元整合中由浅入深不断落实这个单元核心任务。好的情景素材要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具体选择时也要用好链接策略。
例如,在选择性必修上的第二单元诸子散文教学设计上,根据“单元研习任务”题目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教师可以设置“与诸子百家同行,悟立身处世之道”的主题征文单元核心任务,可以设计主题演讲、国旗下的讲话以及书写倡议书等,还可以根据这样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情境任务。比如,“有的学生认为高考又不考课内的古诗文,学古诗文耗时又没什么用,默写只有六分,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书,不划算。针对此现象,请你设计一个情景任务。”这些单元核心任务的设置,要求学生对本单元各篇文章的内容都要非常熟悉,带着“立身处世”这个点去学习各篇课文,达到一线串珠之效。
语用情景核心任务的创设,可以创设传统的文化情景,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飞花令、知识竞赛等,可以是征文写作、演讲稿、发言稿、倡议书等,还可以是读书交流会的问题讨论的片段写作等。总之,真实的语用情景核心任务的设置是对“单元研习任务”的整合,是以任务带动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
三、利用好资源,提供适当的资源支架,分解核心任务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单元核心任务是统领整个单元,其落脚点在表达。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最后还是归结到“写”上。为了更好落实单元核心任务,要将这个任务分解,让它变得简单点,每一步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完成,像解数学题一样,一步一步来。任务分解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学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线索或提示,即支架,让学生有学习抓手。课标指出“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成果、问题、话题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这些资源生成新的支架,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核心任务。选择性必修上的第二单元诸子散文的“与诸子百家同行,悟立身处世之道”征文核心任务的分解如下。
活动一:梳理概括,理清概念观点。回顾课文,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核心概念和论证方式,并进行同类联想,写出例子,思考他们的立身处世之道,小组交流分享。(论证方式:例证法,正反对比論证、假设法、因果分析法、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申类比论证。)
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联想举例不是很到位,教师就可提供范例。如“兼爱”的例子,三个女红军与“半条被子”的故事,“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
活动二:请参照示范文段,用五步造段法完成征文的主体段落的写作,200~300字,最后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并在班上展示分享。
在学生展示分享时,发现了新的问题。针对主体段落写作出现的问题,对问题文段进行修改,就有了第三个文段升格修改活动。通过让学生找出问题文段的症结,并提出升格意见方向进行修改,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而核心概念梳理表和造段评价量表的设置,都是任务分解的支架,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学有抓手,反馈评价有据可循。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课前、课堂或课后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教学上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根据核心任务或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架,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服务。
四、结语
新课标下,统编版教材的“单元研习任务”,给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教师做一个合格的“游泳教练”,创设单元核心任务、分解核心任务,为任务提供课内外的资源支架,让学生自己“下水”,在语文的海洋中完成核心任务,学会“游泳”。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提到的“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所以,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方法,教师的教应该跟学生的学联系,教师不是课堂的表演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42.
[2]刘月霞,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上)[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