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空更高远:热气球图像考角度下的清末民初的近代化
2023-10-17魏心萍
魏心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李鸿章将其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期各种矛盾交织:保守卫道士与先进改革派的唇枪舌剑、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对冲、封建思想与自然科学正面交锋……正在经历社会转型阵痛的近代中国,将焦点置于近代化的改革之中,这便给了外来文化与新器物生长的空间。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春风化雨的包容性和内化性,也给远道而来的新事物赋予了中国特色,在时间的打磨之下,最终又为其烫下了时代的烙印。以物为切入点去关照历史,或许能够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发觉历史脉络。
一、被放飞的辉煌:清末的军用热气球
中国最早关于热气球的记载见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礼品清单中。据记载马嘎尔尼访华共带来礼品19宗,599余件,其中就有热气球。在当时,这份礼品清单中,最能引起乾隆重视的是不是与国运更为相关的新型武器装备,也不是与世界动向密切相关的科学仪器和新式科技产品,反而是生活用品一类。因新奇和可直接体验,用于宫廷生活,以现实皇家威严,起了乾隆的兴趣。在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在定海的几天里创作的马嘎尔尼朝见乾隆的画作中可见,一个下方垂有小马形状挂坠的热气球模型在会晤现场出现。
和这次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商业洽谈”一样,代表着科技发展方向的新式科技器物和科学仪器也丢到了历史记忆的角落里,直至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开始,请朝廷才真正地开始重视天空主权以及当时捍卫天空主权的武器——热气球。
1887年《申报》第4995号中记载:“武备学堂由某西人自造一枚小试,其端颇能冲霄直止,如列寇御风而上下,惟不知飘堕何方,球上书明拾获者送津城武备学堂赏银若干”。①这是清朝官方有关热气球态度的第一次转变,即开始尝试将热气球作为军备引入。
但热气球在中国本土始终因为各样原因处于将要起飞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带来的结果一是清廷和人民的期待和耐心逐渐被消磨殆尽,二是大量的财政资金消耗。
当时,《中国时报》获悉,截止到8月份,充气保养的费用已经单独用去了2000两白银。气球甫一到津,帕尼斯便提出,必须建设新屋单独存储气球,派出卫队专门看管,同时还将鼓风设备一同装起,对气球进行充气保养。当得知武备学堂将法国气球的试飞日期定在冬历十八日即10月3日,提前8天,帕尼斯便开始准备氢气。据他回忆,当时他需试飞的是那个3000立方米的气球,因此需要10吨硫酸和24吨铁,谁知道从上海订购的铁原料运到天津途中受风浪影响,全数沉于水底,平添了许多麻烦。中国官员为了邀请李鸿章亲视气球试飞成果,试飞日期也一拖再拖。[1]最终定于10月3日。
但是即使到了10月3日,备受瞩目的热气球也没有成功起飞。据记载,孙筱槎等人试飞的小气球飞升不久,便失去联络。武备学堂于是写了一份失物启事,正文言道:“武备学堂示:本日午后三点二刻钟,演放小气球当升至十余丈高时,风大绳断,球亦随风飘出。此球系略仿西法用纺绸(刷)油(漆)制成,球体径七尺。时值西风大约吹至北塘卢台一带,倘有军民人等捡得,即日送还本堂,并纪(记)明某日某时捡到,俟送后除酌量路途远近给予川资外,并赏银十两。为此谕仰军民人等一体知悉毋远特示。”②
10月3的试飞,在历时两个小时完成充气工作之后,终于开始。《申报》对次试飞的气球的制气设备做出以下记载:“旁置两仪器,一陶铁屑一注强水”,而试飞的气球“四周张挂龙旗并各旗帜十二面”,同时,“恐被罡风飘去,系以砂囊约百十具,各重三十七斤。球底承筐如小舟式,汽(气)愈注而球较升,置筐中系绳二十四条,各以两人竭力维挽,注强水二百五十罐重一万二千五百磅,铁屑二十余桶重六千余斤……”③。[4]最终第一次升空非常成功地飞升到200米时降落。
但是这样的成功极为短暂。在完成这次试飞之后,这枚热气球再也没能在中国大陆的上空飘飞,更不用说将其用作军备了。
据《申报》记载在1890、1900、1904分别刊载了题名为《重制气球》《气球日精》《气球为行军要务论》④等多篇和热气球有关的报道,《顺天时报》也在1912第3055号刊载《飞行营请领气球》一要闻。诸多报道都可以作为清政府将热气球作为军备化的努力,但是仅有筹建和尝试开始的报道,没有后续过程的跟进和建设成果的报道,我们可以对此做出大胆的猜测,即清政府的热气球队的建设迟迟没有成功。
直到1912年《顺天时报》第3055号刊才报道了《飞行营请领气球》一新闻⑤,到了民国终于有了有建制的飞行军,只是这支飞行营之后的发展如何不再有报道,热气球的应用如何我们也无从得知。
从1793年热气球首次传入到1912年清王朝覆灭的119年里,清王朝对于热气球为代表的一系列近代先进之物的反应都呈现出后知后觉的样态。可以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才开始重视科技和近代军事的建设。在此之前,“天朝上国”的思想始终统治这顶层决策者的大脑,这样的傲慢的心理,让近代中国的国运和那只首次放飞便不见踪影的热气球一样,一同被放飞了。
二、泥潭中的仰望:民用和商用热气球
虽然,清朝政府对热气球的引入和使用直到1887年才开始,但是可以脱离疮痍满目的土地,飞向自古便被是为仙界的天空的热气球,在民间早已开始被多行业广泛应用。
在1884年的《申报》第3976号刊中便已出现名为《实验气球》气球的广告⑥,内容介绍了租界内将看展为气球表演而进行的气球实验。在这一时期,热气球的商用多是仅限于租界内部,西方人士的使用。而等到清政府开始官方进行热气球引入和放飞之后,热气球的商用便呈现井喷式爆发。截止1925年,仅《申报》和《顺天时报》两份报刊关于商用热气球的报道已经超过300条,足可见当时商用热气球的火热程度。
热气球的商用主要分为气球表演、热气球为广告载体、插画图像和商品装饰几类,其中最为常见的当数气球表演。
当时的知名游乐场所,一代名园上海张园在1908年内于《申报》投放了38次名为《张园大放气球》的广告。1917年更是连续8天在《申报》上投放名为《张园请看大放气球》的广告,见刊于第15996号刊至第16003号刊,且都位于广告页的第一或第二页。在此之前苏州留园也在1906年于《申报》上连续刊载三天名为《大放气球苏州留园》的广告⑦。除去如张园、留园此类专业性游乐场所,全国各地气球表演也在蓬勃发展。
以1886刊登于《申报》第4921号的《试演气球》为例,按照上面的描述:“本号代售气球客票,所有试演日期已登明,十二月三日预于侧殿安排客座已供华友赏观,计楼上每课洋一元,楼下每客洋五角……”⑧。这段广告报道很简明地说明了气球表演的收费方式,按人头、按观看位置收费。
据当年的《益世报》记载,英美烟公司由美国运了一个极大的热气球到天津来,为了趁着义务戏的时候打广告⑨。这一简短的问题则说明了一个被时人忽视的严重问题——几乎所有的热气球都为进口物品,本国并未生产制造出自己的热气球。在商机捕捉上,中西方的差距也由此凸显,用热气球表面来做宣传的方式,在1870-1871年间法国《费加罗报》[2]已经开始应用,但是在热气球传入中国并做商用之后,西方热气球公司开放热气球表面的广告位,但中国商人却迟迟没有没用使用这一方式,直到英美烟公司使用后,中国商人才开始亦步亦趋的模仿投放。
更多的热气球图案还是见于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之中。在飞机还未出现的年代里,热气球可载人飞天的功能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探索天空未知世界的向往,遂成为当时国人想象力的载体。1904年画报《绣像小说》开始连载荒江钓叟所著的《月球殖民地小说》[3]。故事讲述了湖南湘乡人龙孟华因报仇杀人逃亡,中途所搭轮船遭遇风浪后在南洋住了八年,之后搭乘“气球”寻觅妻儿、环游世界。最后,在印度洋神秘小岛上全家得以完聚。其中的气球在插图中的体现就是热气球的样式。之后于190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新纪元》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其中不少都是根据热气球的形制演变而来。
此类带有政治意味的科幻小说,在当时颇受欢迎,而以天空探索或涉及飞行旅行的小说中,热气球变成了想象力的依托,在插图或描述之中极为常见。
无论是热气球表演、用热气球打广告,抑或是公益表演和科幻小说插图,深处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清末民初的国人始终没有忘记对天空的仰望。而热气球变成了希望的一种寄托,在想象的空间中高飞。
三、梦开始的地方:李约瑟之问和遥远的回答
回溯国人对于天空的向往的起源,从《山海经》中极为常见的会飞的异兽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像,国人对天空的向往千年如一。
同时,我们的先人也没有让对天空的征服仅仅停留在梦想的阶段。《淮南万毕术》中:“艾火令鸡子飞。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纳卵中,疾风,因举之飞。”[4]这一句记述在原理上实现了热气球升空的证明。在热气球被发明出来出来前,我国的先人已经开始了开拓天空的尝试。孔明灯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关于孔明灯的明确史料记载是在宋朝时期,宋代史书中有这样记载:“东坡宿径山中,夜有叩扉者。徐问之,则云:‘放天灯人归’,如此则天灯之伪,不辨而明。”其中的“天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孔明灯。
孔明灯完成了飞天的初步构想,但是还未实现将人们带到天上亲眼看一看天空景象的愿望。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战争的形式被改变,从那时起,国人对于征服天空利用天空的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制造在空中可以给予敌人打击的武器。而用可以升天的“孔明灯”“气球”吊起火铳来使用。《点石斋画报》元十册《气球破敌》一画绘制的就是一个形如热气球样式的武器出现在上空,进行情报传递和空中火力补充。这样的热气球军用化思想比西方早了百年,但是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科技文化步入经验总结期的阶段。重视经验科学而忽视实验科学,重总结而轻创新的思想,让这一时期很多新奇的想法并没有转化为实物,而是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现在看来是时代的悲哀。
最后让我们回到李约瑟之问。或许从迟迟没有起飞的热气球上可以得出一个算不上完整的回答——极端化的实用主义的阻碍。
封建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核心,即“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种实用理性主义精神,这样的思想其实本身不会对科技发展造成阻碍,但是随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宋明理学和科举制僵化,致使对于这样思想的解读和应用便发生的歪斜,成了不求甚解。加之中国的科技发展始终与生产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发明都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完成改进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便再次进入停滞期。这种只注重实际使用效果而不深究工作原理的做法确实实用,但是对于建立系统的科学体系却是极为不利。
热气球在近代中国的起飞历程不可谓不艰难,其中源于制度、思想、内忧外患等多方的羁绊像是多双无形的手扯住了热气球起飞的锚线,也牵制住了近代中国觉醒改革实现近代化的步伐。
注释:
①《申报》,1887年,第4995号,P6.
②《申报》,1886年,第4921号,P8.
③《申报》,1887年,第4997号,P2.
④《申报》,1900,第9934号,P1-2.
⑤《顺天时报》,1912,第3055号,p7.
⑥《申报》,1884年,第3976号,P6.
⑦《申报》,1906年,第11986号,P8.
⑧《申报》,1886年,第4921号,P6.
⑨《益世报》,19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