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作的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3-10-17黄宁宇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思政

侯 晓 黄宁宇

(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2.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一、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背景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推进举措指明了方向。现如今,新基建助力智能时代的社会进步,5G网络与人工智能等已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关联,更要求高校在“智能+”理念引导下为课程思政建设给予支持,促进其育人责任的落实,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但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表现出明显的脱节,突出问题以价值导向模糊、设计理论分散、设计方法之后、技术融合欠缺等为主。以此为前提,我国高校应在课程和教学论的引导下,全力筹谋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目标指向,打造出“三全育人”的系统化格局,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建设具备的功能作用和价值目标,关注“智能+”给思维方式产生的变革,让智能技术在教学创新方面发挥出卓越的影响力,打造智能时代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基地,制定针对性的落地方案,进而有利于我国广泛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

二、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意义

第一,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契合现代社会的进步诉求,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行性。

从现实国情出发,党和中央极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落地,助力国家迈入发展的新阶段。长久以来,我国革命事业的良性发展始终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加持,因此,规划并打造思政实践基地成为指引学生深入了解和见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步价值的必然;而且,建设思政实践基地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观察社会的问题,进而成就进步的改革信念和理想,产生正确的三观,契合未来社会长足发展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与跨越[2]。

第二,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能够强化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健全学生知识体系,有助于思政理论水平的锻炼和提高[3]。从现实教学来看,能够了解建设并发展思政实践基地的做法,有利于打造契合时代特色和形势的实践平台,会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实践学习机遇,引导他们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时代价值,充分认识本土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充实学生的知识内容和构成,并在实践中促进其思想理论和政治素养稳步得到深化与提升[4]。

第三,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接参与社会的契机,促进学生短时间内更好地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进入新时代,社会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而广大学生并不具备充分的社会阅历,很可能在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无法正确地审视社会现状,对社会和谐格局产生负面影响。建设思政实践基地,能让学生与社会更快速直接地建立关联,进而在和不同阶层民众交往中提高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正确的思维认知与观念来看待周边事物,促进个人紧跟社会实际进步步伐[5]。

第四,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基本认知、体验与服务社会的各项能力。打造平稳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逐步落实,从平台视角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及对社会现实观察剖析的能力,更给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奠定了前提基础[6]。大学生要对国情深入了解,能帮助他们增加见识,更加热爱国家和民族,对自己在社会的定位有明晰的认知,从而了解更多真实的社会大众,使自己的毅力、品格得到显著提高,肩负起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此外,加速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的融合,构建多视角的实践教学系统,有助于帮助他们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利用这个平台,大学生对社会加深观察与了解,产生自我的基本认知,未来也能更加顺利地进入社会;大学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功用,能进一步了解社会现象背后潜藏的深层问题,使研究社会的能力显著改善。作为重要的媒介,实践教学基地能快速抓取社会服务的需求内容,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进而使社会服务的形式更加多元化,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优化,打造高效科学的社会服务系统。历经实践,大学生能精准地把握社会进步的脉搏,强化自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意识与使命[7]。

三、基于校企合作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策略

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如何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呢?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特色,打造校企合作思政实践基地;挖掘实践基地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制定思政实践方案,健全实践基地制度;创建不同形式的实践基地;延伸校企合作基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一)结合学校特色,打造校企合作思政实践基地

各大高校应把握自身专业特点,构建契合的思政实践基地,这样既能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加深对自己未来就业及企业社会的认知,更加谨慎地制定长远的学习和规划。现如今很多高校开始着手校企合作,并以此为前提打造思政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到专业相符的企业去定岗实践,从内心上认同企业文化,给企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形成比较稳定的校企发展共同体[8]。

伴随双方合作的深入,企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编制方案等提供合理化建议,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并利用订单班的形式促进双方的深度持久合作,以校企共同体来为双方发展谋利。

(二)挖掘实践基地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理论课堂和实践基地两者彼此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大学生在前者学习的知识在后者中得到落实,能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与经验,且实践总结的经验与常识会与理论发生碰撞进而激发学生朝着纵深方向思考与研究。应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教学功用,以发散性思维开展全方位的深度思考[9]。科学的教学实践基地应包容反馈不同的理论问题。比如国有大型企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应坚决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准确把握;由国企改革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就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来源加深了解;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为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产生创新意识,认识到新型工业化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而民营和外企教学实践基地,能关注以非公有制经济助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作用为视角,对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加深了解与领悟;由收入分配视角出发,对我国当下按劳分配为主体,配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对部分人的先富科学性及代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有精准认知;由吸纳社会就业视角,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平等的就业观。另外,还能由文化与社会视角,普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社会责任、职业规范等精神内容对企业竞争及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科学专业的职业素养与创业意识。

(三)制定思政实践方案,健全实践基地制度

当下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参观等活动,然而其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构成内容,在教学设计上要和理论教学配合起来,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在大思政格局内,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校领导肩负监督职责,并与教务处、思政课部、德育处。校企合作处等达成共识,从人财物等多方面全力支持。思政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实践方案制定的任务,广泛征询大学生的实际诉求,使教学方案不断健全充实。高校还应和实践教学基地做好科学管理制度的保障工作,确保基地能从安全的实践环境与完备的实践教学材料两方面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此更能发挥出基地的功效。在对基地进行选择时,优先选择对学生职业素养有利、综合素养提升的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的进度,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强化教师指导制度的落实,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教师与班主任共同组建指导团队,使学生面对难题时能得到及时科学指导,使实践教学取得预期成效[10]。

(四)创建不同形式的实践基地

过去的高校思政教育形式老套、内容滞后,已然无法满足广大大学生的进步需要,尤其是思政教育的实践因其表现出千篇一律的单调枯燥形式备受学生所诟病,急需高校彻底摒弃这一落后形式而去探索进步有益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采用更多种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法,创立不同内容形式的实践基地。

第一,创建校内实践基地。

高校校园文化围绕校风建设而展开,也奠定了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良好风气。好的校风不仅能彰显出高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激励大学生拓展多元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所以,高校应重视校风建设,以多种宣传方式普及学校的光荣历史、优秀校友、各种荣誉,成立引领进步的各种社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第二,大力整合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校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

高校既要关注建设校内思政教学实践基地,也要对校外思政教学实践基地表示关注,充分整合更多优秀的校外优质红色教育资源,与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革命老区等达成长期的合作意向,创立校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学习契机,进而涉猎更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增强个人能力。

第三,创建“网络平台”为核心的虚拟教学实践基地。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自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把握时代脉搏,发挥出其强大的时代感召力与影响力,切实践行自身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具体来讲,高校课程思政应开发网络资源,以微信、微博等APP,创立各具特色的网络虚拟教学实践基地。利用网络平台,大学生能选择性地对爱国纪录片、影视资源、专题片等进行学习观察,了解各地著名的革命纪念馆和根据地及历史文化遗址纪念馆,进而参与到线上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经典阅读等的学习和交流中。“网络平台”给虚拟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带来可能,摒弃了大学生沉迷娱乐游戏的不良习惯,对课程思政产生兴趣和了解。而且,还能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突破只能外出实践参观的时空门槛。利用网络虚拟教学实践基地,开辟多元主体参与的学习路径,以“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方式,充实教学实践的方法,加深对思政理论的学习,进而使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有了更多获得感。基于此,将网络虚拟教学实践基地打造成高校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

(五)延伸校企合作基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把课程思政和新媒体关联起来,设立专门的公众号“课程思政”栏目,进一步把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向网络领域延伸,进而评价具体的实施效果。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使广大教师、思政辅导员提升了专业能力,对思政教育内容有了深刻认知,改变了过去思政教育会妨碍专业教学开展的错误认知,有利于教学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全面提升。利用校企合作基地平台深度开发思政资源,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而多元,双方形成良性互动,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备提供便利,更使他们的认知视野不断开阔,理顺了知识逻辑,大大优化了教学成效。

结语

建设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能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关联在一起,强化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促进课程思政人才的培养。而在今后的课程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该不断加以优化,以便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思政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