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背景下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黄河泥埙传承教育融合研究

2023-10-17张晓平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礼乐黄河美育

张晓平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焦作武陟 454950)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埙与埙乐能够传承至今,自有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自西周开国的周公制礼作乐到当今新时代环境下,礼乐文化备受重视,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凸显出其现实传承意义和时代创新价值。随着层级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被 立法保护,当下对于黄河泥埙传承创新过程中如何融入传统礼乐文化,从而使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落地扎根人民的精神领域成为文化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美育背景下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黄河泥埙传承教育融合目的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它承载着文化的历史探索、文化的文脉传承、文化的与时俱进和文化的创新赋能研究[1]。黄河泥埙作为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地方文化的文化名片。与高校共建协作育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更是学校企业合力并举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黄河泥埙传承教育的融合研究,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而言抑或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承发展角度还是学校与地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打造学校特色美育课程

黄河泥埙是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地域特色乐器。它制作技艺考究、方法严谨、工序繁复,采黄河浆泥、纯手工制作是黄河泥埙的最大特色,也是其品质的保证。2016年6月,“黄河泥埙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焦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由黄河交通学院与焦作市覃音黄河泥埙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建的黄河泥埙艺术学院正式成立。

自2021年9月至今,黄河泥埙艺术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校级任选美育课程“黄河泥埙演奏”和专业限选课“黄河泥塑设计与制作”,并邀请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亲自授课。自此,“学校+地方”特色美育课程作为传播埙乐、开展埙乐文化研究、储备黄河文化传承人才的教育工程逐步走上学科化、规范化和系统化道路,并不断在打造学校特色美育课程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2.构建以文化人的美育教育

礼乐文化中礼与乐常常并而论之。在古代“乐”通常是为了维护礼制,配合“礼”而实施的一种教育[2]。“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与礼的统一可以称之为情与礼的统一[3]。黄河泥埙作为传承黄河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符号之一,在被引入高校美育课程后,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学生演奏技巧并不足以支撑其文化传承的艰巨使命的,如何让黄河泥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的时代被广大青年多接受并对青年学子立足时代去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高阶审美观,自觉积极追寻文化根脉,全面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所需黄河泥埙蕴含的礼乐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新时代文化的强大自信与内驱动力,从而推动美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目标的实现。

3.实施礼乐文化传承的人文教育

以现代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其中不仅包含有仪式礼仪、仪式规范的经典文本,还有超凡脱俗,文质彬彬的文化风度,更有和合共生、天地人合一的文明理念。因此将传统礼乐文化融入黄河泥埙传承教育中,使文化传承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更赋予了黄河泥埙作为传承文化的物化载体和文化符号以深刻的人文内涵。文以载道,借古鉴今,以乐承礼,礼因乐传,通过厚植传统礼乐文化达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传播传统礼乐文化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中,《黄河泥塑设计与制作》以黄河泥文化为切入点,以黄河泥为素材,让学生深入了解并研究黄河文化,以富有新时代审美情趣赋能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和样貌,黄河泥埙的制作技艺也相应得到创造性的传承。而《黄河泥埙》主要以演奏为主,以黄河泥埙苍劲古朴的音色为特点,带人们在新时代感受黄河儿女在治理、保护黄河、以黄河造福地方百姓的不朽历史,以规范的埙音技巧演奏悠扬悦耳、沁人心脾的黄河埙乐,来诉说、抒发出当代人对先贤们的敬佩、感恩之情,并由此激发出奋力拼搏、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和必胜的决心。

二、美育背景下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黄河泥埙传承教育的融合原则

黄河泥埙作为高校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完成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教育之职,而且作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文化传承、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还要切实遵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为支点,以传统文化融合为核心,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有效融合。

1.以知识传授为引领

学校地处黄河文化之乡,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黄河泥埙引入高校美育课堂,是弘扬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方面,教师的多元引导尤为重要。而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其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课堂打磨成优质的知识型兼技术型兼容并蓄的课堂。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来看黄河泥埙演奏课,想要结合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就需要首先对其蕴含的礼乐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符合现代人艺术审美、情感追求和理想信念的正向信息进行传播发扬传承。而从通识类教育传统器乐演奏实践课的角度来看黄河泥埙演奏,其中关于优秀经典作品的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训练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之上。黄河泥埙作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作为较为古老的吹奏类乐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黄河泥埙的前世今生和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另外也要给学生们讲说黄河泥埙与其他吹奏类乐器的异同点。其次,黄河泥埙的发声原理及具体操控、演奏姿势、口型技巧都需要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搞懂弄通并能够指导个人的具体实践。因此,作为面向非音乐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实践类的课程,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语言的通俗趣味性、逻辑的清晰精准化和效果的可预见性,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再以实践的提升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牢固化,由此获得更好的学习实效。

2.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黄河泥埙诞生于河南焦作武陟,作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黄河水和(huo)黄河泥制作而成,延续了中国古代乐器陶埙的浑厚圆润且沉缓悠长,音域宽广而富于变化,被誉为当代传承黄河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凝聚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气息。黄河泥埙问世以来,备受国内外同行和许多艺术家瞩目,好评如潮。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今天,古朴典雅的黄河泥埙的艺术品位与日俱增。

在引入、传承地方非遗文化工作方面,学校主要开设了以黄河泥为原材料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黄河泥埙演奏两类课程。笔者主要担任黄河泥埙演奏课程的讲授。作为校企协同育人主要课程,其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作为专任课程教师的重要科研课题,同时结合国家相关加强高校美育教育的文件精神可知,此项研究既是做好课堂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新生传承人才、实现非遗传承的重要工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之后,会引领学生进入到实际操控环节。诸如乐曲谱面解读、黄河泥埙“发声三部曲”(快pu—慢pu—长tu)、演奏姿势(课堂坐式和表演立式)、口型技巧(风门、内口腔、口风等状态)都需要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搞懂弄通并能够指导具体实践,最终实现以声音赋予黄河泥埙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人文价值。

3.以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为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民族化重要而又珍贵的文化资源,它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保护并利用好它们,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意识形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非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继承民族文化精神财富,更是增强乡土情怀、家国情怀和增进民族凝聚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文明的进步以文化的不断积淀、文化的保护传承为基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传承教育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有机融合,从长远来看,这是文化传承的育人工程,这不仅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还要不断做好团队教研,对课堂内容进行整体挖掘、开发,编撰特色教材。更需要在学生中开展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辅导课堂,在实施通过美育课程育人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让传统礼乐文化与黄河泥埙演奏美美与共,让学生在知礼行礼、乐学活学中实现课堂教学与非遗传承的互促共进。

三、美育背景下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黄河泥埙传承教育的融合

古代的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有着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同时伴随着新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日益显示出传统礼乐文化的新活力,新形式和新面貌。“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践行“人文化成”的使命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一起进行更多探索。

1.在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引领

《礼记》中“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4]。此种自上而下由官乐将礼制仪式及相关音乐表现形态推广至民间,为社会民众所感知,也使得礼乐文明得以广泛的流传和延续。

在2016年由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细致阐述了礼仪礼节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当下时期很多城市群体及社会大众虽然深知礼乐文明传承的责任,单对其特性的认知缺乏导致对礼乐文化的传承只停留在符号、口号层面,并不能明晰礼乐所具有的仪式化和体系化的内在涵义。自古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的教育理念也与礼乐文化有这叶与根的关系。好的礼乐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审美观,有效预防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心理健康负面事件的发生。

因此,为了鼓励更多人注重礼节,做文明文雅之人,政府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礼乐文明的传播。加快新时代礼乐制度的探索研究,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入挖掘传统礼乐文化元素和举止礼仪,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礼乐文化收获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彰显新时代礼乐修身养神的深厚价值,促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涵养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礼乐精神,促进积极向上的文明礼仪的社会意识形态良性循环[5]。其二,引导教育部门做好深化改革拓宽礼乐传播路径。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信息化平台越来越多走进大众视野。利用高校师资的独特优势也成为诸多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首要选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校现行的美育教学制度和规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出现目标与道路即术与道的不协调不平衡。如何让非遗进入高校后提高其传承效率,政府可以与学校共同协商,开辟出新的合适路径使得非遗的传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

2.在学校层面,加强多元教育融合

在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方面,黄河泥埙艺术学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多方联动创新埙乐发展路径。成立黄河泥埙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利用基地丰富的师资、课程资源,指导协助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深入开展黄河泥埙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活动,为泥埙的传承发展拓展广阔渠道,努力把武陟打造成中国黄河泥埙基地和埙乐之都。大力营造黄河泥埙宣传氛围。在学校新建的黄河文化馆,由黄河文化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系教师群策群力,打造黄河泥埙品牌化特色展厅,通过讲述黄河泥埙的前世今生,深入挖掘泥埙文化,使弘扬黄河泥埙德者之音、寓教于乐、立德树人的初心充分彰显出立德树人、凝心聚力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深远意义。开展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黄河泥埙乐团文艺展演、将中国礼乐植入其中,着力激发师生创作热情和潜力,确保让传播弘扬黄河泥埙埙乐文化,发展壮大黄河泥埙文化产业的目标落地生根、卓有成效。建立黄河泥埙艺术学院文化传承示范基地,使大学、中学和小学全方位有机链接,充分发挥融媒体信息化势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和多元化渠道,试点先行,不断总结经验,立足教育,多元化传播黄河泥埙文化。

3.在家庭层面,营造积极育人氛围

对于多数高校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业与就业的交接点。因此,作为学校教师可以尝试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与个人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以良好的礼仪青年形象完成与家庭的分离和相对独立[6]。在黄河泥埙的实践课堂上,以理论结合实践、以实践促进反思、以反思促进和谐氛围的营造和不懈历练的积极心态。以点带面,以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深远影响一个家庭的长效和谐。在崇礼尚乐中让时间赋予更多家庭良好家风的形成。使传统礼乐文化在保持与时俱进中促进人与人的关系融洽,社会稳定性良好,让他们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结语

礼乐文化作为铸融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信仰。黄河泥埙是作为焦作地区的非遗是一个地区或地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凝聚着当地人民在长时间的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黄河泥埙是黄河文化、覃怀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而且也是黄河文化传播的桥梁。在传承黄河泥埙的道路上,我们融合传统礼乐文化,怀古思今、借古鉴今,让古代的优秀文明引领我们新时代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创新创造,让今天的文化文明创造延续悠久而优秀的传统礼乐,让中华礼仪之邦的美誉历久而弥新,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文明坚定而不朽的文化丰碑和文明制高点[7]。不断坚定新时代教师和青年大学生在文化复兴之路的自信,激发出推广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思想自觉和意识自觉,让中国民族化音乐文化影响国际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我们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感。通过黄河泥埙埙乐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精神,让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传播四方,助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礼乐黄河美育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