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023-10-17马彩霞
马彩霞
(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当代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他们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学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高等学府,是培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人才的地方,是大师云集的地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其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全育人。在三全育人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三全育人的要求,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思政课的教学如何体现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借助校史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来阐述思政课教学如何与三全育人理念有效衔接。
一、校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2]。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3]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发挥“四史”教育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本文拟借助校史这一载体来阐述这一问题。校史是全部历史的一个缩影。每个学校的校史不同,校史长的学校的校史就能成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注解。校史短的学校的校史也能成为改革开放史的注解。校史这种特殊的历史可以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以最能贴近学生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拉近学生与四史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四史教育是有温度的、可感知的发生在自己正在读书的这座校园的故事,这就为四史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头脑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校史,在课下带学生参观学校的校史展览,参观学校的旧址等等都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的感受到自己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校产生情感认同。除此以外,教师在讲解校史的过程中也就将跟学校发展相对应的历史大背景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达到了进行四史教育的目的。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自主性很强,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和领悟更喜欢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实现。而校史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它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是具体的历史,是能感受得到、能触摸得到的历史,这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校史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参与感、自豪感。以校史这种载体对自主性很强的0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用、十分有效、十分有爱。
校史可以为校园文化铸魂。从校史中凝练提取的校史红色基因,可以通过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这样,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的宣传就可以从思政课堂走向校园,成为校园文化,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天天都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思政课。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有灵魂,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对学校产生情感认同,学生就能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学校,进而爱学校的生活,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爱学校的老师,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这种情感认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这一切爱的起点都是学生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有情感认同。所以,校史红色基因对校园文化的铸魂工作至关重要,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重大,通过校史红色基因的凝练与宣传,可以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大思政教育模式,这是思政课教学在教学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的延伸,其作用之大不言自明。
校史本身也是校园文化的黏合剂。学校的校史是学校的根,是所有学子的精神家园。所有的学子都有发自内心地对作为学校的根的校史的依恋。校史能给每一位学子提供精神养分,让他们能够形成精神共识。校史的根扎的越深,学生的爱校情怀越浓。校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黏合剂的作用,它将全体学子的心紧紧地粘在一起,让大家在对于过往的追忆中感受到浓浓的归属感,这种无形的情感的认同胜过我们在课堂上的千言万语。思想政治教育不一定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理论讲解,也可以是将史实呈现后等待学生润物无声的发自内心的感知、领悟与感受。知往鉴今,每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在其发展历史中蕴含的校史文化,这是最接地气的校园文化,也是最有温度、最有情怀、最有感召力的思政素材,同时也是最具凝聚力、最能让学生形成归属感的真善美的领受。
校史是学生踏上人生征程的助推剂。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校史工作既是追根溯源的工作,也是展望未来的工作。说它是追根溯源的工作,是因为在校史的整理过程中会渐渐理清一个学校的发展脉络,了解一个学校的兴衰荣辱,凝练学校发展史中的核心文化内涵。说它是展望未来的工作,是因为在校史整理过程中凝练的核心文化内涵—红色基因可以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所继承与发扬,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的挖掘与传承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媒介,校史精神传承可以为青年学子踏上人生征程提供精神支持。学生在校史的学习中感受到的归属感可以化成学校对学生的爱伴随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这种爱也能给他们面对人生风雨的勇气与力量,“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只有心中有爱,他们才能无惧风雨,不惧未来。
校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播种机。校史是学校的成长史,在校史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前辈校友的血和汗,校史中凝结着精神力量能够极大地鼓舞学生。以北京大学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谱系中的很多伟大精神都与北京大学有关,比如伟大的建党精神,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他们可以在校史的学习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另外,知名校友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最好榜样,校史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种子,让大学生可以从校友身上找到坚定理想信念的原动力。
二、校史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做好校史的挖掘整理工作。每所高校的校史挖掘与整理工作都应该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为校史涵盖的内容很广,每所学校都有很长的前世今生,因此,校史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只能是无限穷尽校史的真实而无法完全还原校史,因此,我们更要重视这项工作。每一个新史料的发现,都会使我们对于校史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进而使我们对于学校的发展脉络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挖掘出更多的校史红色基因,并以此来鼓舞、激励当代学子热爱学校,进而起到团结、凝聚人心的作用。北京大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很典型的红色基因,北大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并且北大人也一直在践行和传承这种伟大精神。北大的发展史与五四精神的传承史高度契合。“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4]。上海交通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号召西迁而形成的西迁精神也是交通大学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史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学校的离退休职工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校史的学习、理解和吸收。我们可以联合学校的相关部门将校史整理的成果定期公布,让新史料以最快的速度和学生见面。
做好校训的宣传工作。校训是一所高校凝聚力的核心,让学生知校训、懂校训、践行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情感认同的重要的基础。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5]就是清华人的共同行为遵循,也是每一代清华人的精神传承。虽然时代不同、使命不同,但是清华人的精神相同,“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是所有清华人的精神追求,每一代清华人都以此为座右铭,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华丽人生篇章!今天的清华人也可以通过校训找到和清华校友的情感联系,这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校训也是校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训的提出、校训的传承过程都是校史的重要内容,对它的凝练与宣传是校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它的实现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在课堂上宣讲、可以在校园里张贴标语、可以在图书馆设专门的校训践行展览,这个展览可以借助学校知名校友的事迹来实现,每个学校都有知名校友,在图书馆或者专门的展厅设置知名校友事迹展,可以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领会他们身上共同的校训精神的传承。这种方式是校训传承和宣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它直接地让学生看到他可以达到的高度到底有多高,因为校友和他有相同的大学背景,这种教育对于学生来讲是最生动、最直接、最能形成情感共鸣的,也是最能触及学生心灵的。
做好校徽佩戴、校歌传唱和学校校庆纪念活动等仪式性的活动。仪式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仪式感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一般而言,外在的仪式感是更容易为大家所认知的,我们在这里主要讲几种和校史的宣传有关的具有仪式感的行为与活动。在以校史达到育人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和日常行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这里主要讲三种跟校史相关的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和活动。首先,佩戴校徽。校徽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佩戴校徽这种行为可以让学生慢慢在心中形成对于学校的认同,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通过佩戴校徽的日常行为形成“我是某某学校人”“我要为某某学校争光”“我不能给某某学校抹黑”等等基于佩戴校徽行为而形成的情感认同。这是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开展校歌传唱活动(如果还没有校歌的学校可以根据校史创作校歌,然后进行传唱)。“乐合同,礼别异”[6],“乐就是快乐”[7]。乐自古以来就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借助音乐的形式来记载校史,传播校史是一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表现形式。校歌传唱也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活动,通过校歌传唱,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比如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本身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史的精缩版,它是借助音乐的形式来展现校史,同时也把当时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所以校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通过传唱校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后,校庆活动。校庆活动是所有学子的大聚会,举办校庆活动本身就是将学校的校史进行一次大的回顾与展示,这种纪念活动本身日积月累还可以形成纪念史学,这也是校史的一部分。“纪念是举行仪式、保存记忆、传播象征的行为活动,是历史的一种书写,历史通过纪念来表达,历史因纪念而精彩”[8]。校庆活动是学生可以参与的思政活动,在校庆活动中,在校大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从中去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这种可以亲身体验的活动对于学生的触动会更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感。校庆活动也是在校学生和校友交流的一个舞台,在校大学生可以和自己尊敬的学长进行交流,这能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能教会他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校庆活动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传承的重要媒介,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做好网站的校史宣传工作。00后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因此,在以校史为载体的思政课的教学中自然离不开网络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在网站中开辟校史专栏,及时更新校史研究动态。校史专栏中可以将前面讲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这样,借助网络这样的一个宣传媒介就可以将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最大限度的推广。网站是校史推广的重要媒介,也是校史思政的重要途径,借由网站的宣传,校史的思政功能的发挥会更加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