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探析*
——以崇左市打榔舞为例
2023-10-17黄晓琪韦海林罗启文
谭 鑫 黄晓琪 韦海林 罗启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
“双减”政策要求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而将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当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还能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推进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方面考虑融入崇左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壮族打榔舞。通过将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还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本团队实地调研了“双减”背景下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这一问题。
一、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将民族文化融于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以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传统的课外活动相比,学校组织开展民族运动项目活动时间长、组织形式多样,不仅能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对集体生活的兴趣,促使学生挑战自我、积极和他人沟通,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明显实效。同时,现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在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能提高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教师要基于学校的特色,将特色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第三,有利于打造校园民族文化平台。校园民族文化平台建设,不仅离不开民族文化项目,也离不开音乐、文学等其他课程间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文化。[2]民族体育运动打榔舞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从而更有利于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了打榔舞民族运动项目对校园民族文化平台建设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意识。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传承本民族文化也有很强的意识。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团结,还可以提高人民对民族的认同感。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关注的问题更多在于如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因此将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建设当中,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而且有利于将民族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建立起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二、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开设校本课程,根植民族文化
学校是培养壮大民族文化传承人群的重要场所。在对天等县部分中小学开设“打榔舞”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天等县民族中学从2014年开始就开设了打榔舞相关的课程,天等县民族小学于2015年也开设了课程,天等县民族高中课程开设时间为2017年。而天等县其他中小学开展“打榔舞”相关的教学活动并不持久,只有在天等县政府有关的文件指示下或是相关比赛表演前,学校会组织学生利用体育课或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短暂的学习训练[3]。天等县民族中学作为壮族打榔舞的传承基地,结合民族文化开展了“榔韵”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同学们在演绎舞蹈的同时将在课程中学习到的打榔舞进行传承。天等县民族小学也是壮族打榔舞的传承基地之一,在将打榔舞融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为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舞蹈,学校开设了每周五下午一节的民族体育文化课程。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一些学校场地的约束、舞蹈器材的紧缺以及师资方面的限制等问题,目前只有几所民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将打榔舞融入教育当中。
(二)增强宣传力度,激起学生兴趣
随着世界非遗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的开展,许多学校都在加强打榔舞的宣传力度。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学生都对民族文化打榔舞有一定了解,认为应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但一些学生家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不够强,以至于小部分学生对打榔舞的兴趣不高。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拓宽教育渠道,立足校园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校园中陈设打榔舞文化展板,打造校园特色名片,加深家长师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许多学校都以天等县举办的壮族打榔舞比赛为契机,通过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打榔舞,通过平台展示民族文化。天等县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都积极开展民族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天等县民族小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县博物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除了学校开设与打榔舞相关的课程,还组建了打榔舞、竹竿舞等社团、各种兴趣小组。学校鼓励学生将在校学习的打榔舞,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活动,让学生与父母长辈宣传、展示打榔舞,将所学融入生活、融入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加强学生文化传承的观念。
三、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以及现状的分析发现,天等县部分中小学已开设了“打榔舞”课程,并且积极开展了民族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天等县打榔舞比赛、参加县博物馆、开设打榔舞社团等,这表明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深入调研时,发现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是政策支持方面,经费分配不均衡。有的学校经费充足,有的学校经费不足,经费支持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打榔舞文化在校园的发展。相关部门提供培训平台也是有两极分化,不同学校配备不同程度的设备。二是教师培训方面。我们了解到天等县向都中学有提供教师培训,有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天等县民族小学的专门培训平台并不多,能去培训的名额有限,他们较多是已学习回来的老师自己在校内组织其他老师培训。小学师资配置没有考虑到安放专业教师传承打榔舞这一非遗文化,较多学校传授学生打榔舞这一文化交流的是非专业教师,很多教师是在有活动的时候临时上阵自学自教。三是学校资源设备器材方面。我们通过天等县民族小学的实地考察发现没有充足的学校资源,学校场地十分窄小,能够练习的场地只有一小块,无法容纳较多的学生,所以想要开展壮族打榔舞融入大课间这一途径相当困难。学生在没有场地、设备器材的情况下,这项技能很难普及到每一位同学身上,想让每一位同学都掌握打榔舞的技巧并且传承这一非遗文化也比较艰难。打榔舞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没有场地很难开展打榔舞的教学与学习,设备器材已经占据了较大空间,要想学生们都参与进来是个艰巨的问题,所以要想打榔舞更好地融入中小学教育就要重视资源配置问题。
(二)身体素质不达标及家长文化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条件方面,学生自身体质没有达到练习打榔舞的条件,学生尽管有对打榔舞这一文化的热爱之心但是还不能亲自体验。二是学生家庭方面,有的学生家长对于这文化认识不深,认为没必要去花时间练习打榔舞从而耽误了学习,不支持学生耗费时间在这一文化的传承上。也有家长从不支持到支持,通过天等县民族小学的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家长原本觉得孩子只是玩玩而已不支持孩子在这一文化花费心思,但是看到了孩子在传承打榔舞这一文化的过程中散发的自信,爱国之心、民族团结的理念也越加深厚,在看到孩子的成长后,反倒比孩子更期待参加每一次的打榔舞活动,支持自己孩子参与训练。而有的家庭是打榔舞文化热爱者家庭,当然,这样的家庭也比较少见,原因在于他们的祖辈父辈注重文脉的传承,以至于该文化得以延续。综上所述,当前形势需要我们全力支持学生学习打榔舞练习打榔舞从而传承弘扬这一非遗文化。
(三)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天等本地教师数量较少。一些年轻教师对打榔舞这一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并且天等县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教师较多,大部分对壮族打榔舞文化不是很了解,想通过教师传播这一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政府提供的培训平台少,培训的名额有限,能参与培训的教师较少,较少的老师能接触到打榔舞这一文化的认识及上手操作的训练,以至于一所小学知道操作及了解打榔舞文化的教师寥寥无几;三是教师练习打榔舞的时间有限,对打榔舞的感兴趣程度不够;四是有艺术特长、对韵律节奏或动作技能有灵性的教师较少;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文化传承和渗透意识薄弱;六是学校教师年纪差距大,教师结构不均衡,老教师对打榔舞文化了解透彻但是无法对学生们进行体力教学,而新教师大多数非当地人,对打榔舞文化不是很了解,老教师无法授课新教师又不太了解,因此校园传承也落下了一大截;教师能接受培训的时间少,仅在打榔舞比赛前有培训,学习的带训教师临时上阵,调课训练,没有较多专业打榔舞教师而业余爱好者老师也要上阵一起带训。
四、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相应措施
(一)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政策、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合理分配。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得知,各个学校的资金分配不均,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经费,保障资金来源。政府要为各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打榔舞培训平台,增加培训名额,扩大打榔舞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让所有热爱打榔舞和对打榔舞文化感兴趣的教师有机会深入学习。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应提高特殊教师的工资待遇,引进并留下专业教师,同时建立和完善特殊教师激励机制[4],加大打榔舞民族文化传承的支持,吸引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加入打榔舞文化传承中去,以此来解决中小学的专业教师资源较少的问题。
学校要因地制宜使用场地,创新改造打榔舞设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好学校的场地和空间,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好活动的范围,也要根据学校活动场地的情况、学生自身情况进行舞蹈创编,满足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的需求。老师要转换思维,改造适合学生使用的打榔舞道具,要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以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作为打榔舞器材[5],既达到教学效果,又能让每一位学生更加了解打榔舞器械文化。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家长的文化意识
打榔舞融入中小学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分年龄段进行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个人体质的不同,学校要分年龄段进行个性化教学,低年龄段的学生以学习基础打榔舞文化知识为主,高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打榔舞的动作要领和韵律。由基础知识教学逐渐转变为实践教学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对打榔舞文化的认识层层深入。
政府要充分利用好本地民族特色资源,定期为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组织家长参观博物馆、文化馆、打榔舞传承基地等,提高家长的民族认同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家长也要重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氛围。
(三)多方面提高打榔舞师资力量
作为打榔舞教学老师首先要重视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打榔舞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更要热爱本民族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学校要积极引进有艺术特长的专业老师,扩大打榔舞的教学队伍。年轻教师要有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要积极主动向当地老一辈的打榔舞文化传承者学习,增强自身打榔舞技艺。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互相学习,共同交流探讨。一方面,新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和探讨打榔舞的相关文化知识和动作要领,加强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打榔舞基本动作要领的了解。新教师在学习打榔舞的动作要领时,老教师要加以指导,指出新教师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老教师还要对新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观摩、指导和点评,归纳总结新教师的不足,并加以指导改善,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之间可以整合教师资源,互相交流学习,充分利用好相应资源,加强传承与帮助,共同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四)将打榔舞融入大课间建设,丰富校园民族文化教育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打榔舞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还需要学习和传承打榔舞的动作韵律。“双减”背景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大课间建设,大课间是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学校要以大课间活动为载体,将打榔舞融入大课间建设中去,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打榔舞文化的传承中,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打榔舞的动作韵律,增强学生体质,还能让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落实到实践,传承好非遗民族文化。
结语
打榔舞文化作为天等县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不仅需要文化馆、博物馆等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将传承范围扩大到学生群体中去。通过打榔舞文化体育赛事激起学生兴趣,采取校本课程教学、社团活动、舞蹈创编、打榔舞融入大课间建设等方式,逐渐加深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尽早意识到自己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发挥作用,要了解到“双减”政策背景下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逐步改善打榔舞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打造校园民族文化平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