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

2023-10-17魏晓微李淑清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古诗词法治

魏晓微 李淑清

(1.河北东方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2.中共廊坊市委党校,河北廊坊 065000)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校学子迈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贴近高校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语言凝练,韵律优美,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灿烂的诗歌文化。在浩瀚的古诗词中,有大量对“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等方面透彻的描写,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和德育价值,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古诗词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

爱国主义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主题的诗篇如星辰大海,诠释了爱国主义丰富的内涵。

1.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屡次遭受外敌入侵却始终屹立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古至今,从不缺乏忠心报国的爱国人士。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出塞》二首其一)表达了固守边防,守护百姓生活安定的愿望;戚继光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不忘祖国重托,誓死报国的赤诚;徐锡麟的“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自《出塞》)表达了出征杀敌捍卫国土的强烈决心。这些诗人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得失,一心反击外敌,捍卫国土,这种忠贞报国的民族气节,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不懈奋斗,高校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需要从古诗词中汲取爱国情怀,树立国家整体安全观,培养捍卫国家主权的思政意识。

2.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祖国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比如:长江、黄河、故宫、长城……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凝聚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寄情于山水,表达优美婉转:“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出自杜甫《望岳》)描绘了泰山的气势;“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展示了长江的磅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赞美了瘦西湖的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使至塞上》)描述了边陲大漠的壮阔。

“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3]

古诗词当中每一寸河山的描述都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每一寸景观都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而这种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不仅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古诗词凝聚着崇高的理想,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4]

1.崇高远大的理想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5]

高校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远大的理想不仅是高校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客观需求,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关于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诗词描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理想信念”教育专题中,适量融入古诗词经典名句,通过品读诗句,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曹操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龟虽寿》表达了自己虽然垂暮之年,但是依旧志存高远,想要成就一番伟业;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用“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出自《海南》),表达了心系祖国,要为祖国事业奋斗终身的志向。高校学生应该学习曹操和文天祥的精神,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一生宦海沉浮,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作为个人毕生最高的追求,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岳阳楼记》),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行列之中,创造了无数的感人事迹。

2.坚忍不拔的信念

一个人不仅需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一旦拥有坚定的信念,就会为实现理想产生无穷的动力。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有无所畏惧的担当精神和坚强的信念。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自《滕王阁序》),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学子勇于面对逆境,不畏惧岁月流逝,永保初心,勇于拼搏奋斗。此外,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激励着几代人奋发向上。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要学习古人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意志坚强的精神品质,提升自我社会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伟业,创造更高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

面向指数积分方法的电磁暂态仿真GPU并行算法//赵金利,刘君陶,李鹏,富晓鹏,王成山,宋毅//(6):113

三、古诗词蕴含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提升人格境界

“古诗词传承千载、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它承载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核,寄托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传递着中国人的诗情诗心。”[6]

在高校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古诗词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

1.锤炼个人品德

立德树人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作为时代新人,高校学生如何锤炼个人品德,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将直接关乎整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

古诗词中蕴含着克己奉公、刚正不阿、忠贞不渝等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锤炼高校学生的个人品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石灰吟》),借歌颂石灰清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对廉洁正直的追求;虞世南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蝉》)描述蝉声高远,表达作者追求高洁清远的志趣和崇尚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陆游借用梅花“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自《卜算子·咏梅》),暗喻自己虽然身陷逆境之中,但依然保持报效祖国、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郑燮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竹石》)赞美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借此暗喻自己刚毅的风骨和高风亮节的志向。这些诗句展示出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几千年优秀道德品质的缩影,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对于成长中的高校学生锤炼个人品德,追寻崇高的生命境界,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引领社会风尚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整个社会环境开放多元,各种思潮冲击着高校学生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成长中的高校学生尤为重要。“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7]古诗词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等思想观念,对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苏拯“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出自《医人》),短短四句,不仅写出了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更道出了医人仁者爱人的悬壶济世之心;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友情的可贵和真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击鼓》)勾勒出人类爱情的美好境界。这些对工作的敬业,对孝道的坚守,对友情的重视,对爱情的忠贞,都凝聚了深厚的道德情感,对于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启示。

四、古诗词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8]

大学时代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人生观教育不仅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篇第一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点教学章节。古诗词不仅着蕴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

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尽心章句上》)流传了千年,不仅寄托了知识分子理想的人格,也道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出自《题张司业诗》)写出成功背后总是凝聚着艰辛,写出了人生的常态,也总结了成功的规律。品读这样的诗句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开拓格局。

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勉励青年学子认识到时光易逝,青春短暂,要珍惜时光,积极努力。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权德舆的“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出自《放歌行》)勉励青年学子要珍惜时光,苦练技能,增长才干。这些诗句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认知层面的水平,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拥有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让高校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得失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古诗词蕴含着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在古诗词中最能体现诗人性格的就是面对失意、艰难、痛苦的时刻时诗人的态度。”[9]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能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定风波》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在逆境中的旷达胸怀;郑燮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竹石》)来描述竹子无视恶劣环境,表达出了诗人无所畏惧的豪放气概;李白一生浪漫潇洒,面对困境时,他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行路难·其一》)的诗句来形容面对困境的积极乐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终南别业》),写出面对生活得失的坦荡和豁达从容。大学是人生一段重要的路程,这些经典名句所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顺逆观,可以培养高校学生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不畏挫折的精神品质。

五、古诗词传承着绵长的法治观念,有利于树立法治观念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潜夫论·述赦》),法治自古以来都是保障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更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1.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征程将继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主力军,首先应该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并叙的“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出自《次韵子瞻见寄》)说明了法律的覆盖范围广泛,法律尊严至高无上;宋代诗人梅尧臣“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出自《长歌行》)写出了无论贫穷富裕都要受法律都约束,表达了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张镃“宗旨要领会,法律忌脱遗。”(出自《次韵傅景夏见赠兼简徐季益》)强调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这些诗句可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法治观念,捍卫法律的尊严。

2.法治思维的践行者

高校学生在实践中要遵法、守法、用法。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准则的要求,也是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现实需要。韩愈说“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出自《寄卢仝》)写出法律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也诠释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在实践中得以遵守和执行;陈宓说“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出自《送师道弟守德庆》)表达了对依法治世的推崇及对法律权威的尊重;陈襄说“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出自《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说明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懂得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高校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把古诗融入法律教育范畴,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古诗词法治
踏青古诗词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