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洲志》译文谈译者主体性

2023-10-17周芯如王进祥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林则徐能动性视域

周芯如 王进祥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译者作为连接源语与目标语文化的桥梁,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翻译的第一部国外史地学著作。《四洲志》是林则徐和其手下的幕僚梁进德、袁德辉、林阿适、亚孟共同编译而成的。在广州禁烟期间,林则徐主动意识到国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以及自己对西方认识的浅薄,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再加上当时鸦片肆虐,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欲要进犯的攻势,如何抵御他国侵略是林则徐面临的难题之一。为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林则徐特意选择了英国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慕瑞(Hugh Murry)所编写的《世界地理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进行翻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中西差异是空前绝后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的主体性也是空前绝后的。本文将从译者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出发,从《四洲志》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

随着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为翻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后,翻译研究开始将更广泛的历史文化视野纳入其轨道,西方翻译学家开始强调译者主体性的作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视角也逐渐从“原著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转向“译者中心论”。我国学者仲伟和、周静(2006)则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译入语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1]译者主体性普遍被认为有三个特征: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能动性是指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打破自身视域,靠近原作、原作者以及原作环境,创造新视域的过程。受动性是指译者受到所处时代背景、源语文化、翻译策略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影响能动性的发挥,在翻译实践中从所受限制出发选择翻译策略。为我性是指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受众群体而突破原文,运用自身各种能力对原文进行吸收和补偿,以对其加工再创造。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译文价值受到贬损的风险。

二、《四洲志》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能动性特征的体现

能动性是译者主动靠近原作,使其自身视域与原文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由于译者自身视域与原文视域因文化差异等原因有一定差别,所以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自身视域与原文视域相融合,努力追求新视域。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这种融合。该特性在《四洲志》中体现如下:

例1:其国如何创治,诸记未详。查《探险宝记》仅云:为数小国。而《西流古士记》又云:大国,以巴利摩刺腊为国都。仍未载及主国者为谁?《大西洋有公记》始云:壮麻、墨合、印度、可腊山、达达里共为一国,后被俄利所灭。俄利传至巴旦王,耶稣纪岁千三百九十八年(明建文二年),又被底摩阿所灭。(译文)

Whatever literary talent or application,however,the Hindoos might possess,none of it was turned to history ;of which only some faint traces appear,amid the most extravagant fables.In 1398 they were vanquished by timour.(原文)

译文中《探险宝记》《西流古士记》和《大西洋有公记》属于中国古籍,其所述内容在原文中都是不存在的。译者为了回应原文中“none of it was turned to history”而积极扩大视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典籍中寻找答案,这不仅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也考虑了读者的阅读环境。由于一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中西方文化交流十分困难,国人触手可及的参照资料大都是先人所作的文献。把我国古籍文献和英人所作百科全书对应起来是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需要林则徐等译者积极突破自身视域,把原作对应的视角和目的语读者的视角结合起来,一方面使译文不至于与原文有太大的出入,另一方面需要减少读者阅读时的阻力。译者在处理年份时,主要采用西方惯用的耶稣纪年法(公元纪年法),辅之以皇帝纪年法的方式进行翻译。译文中“耶稣纪岁千三百九十八年”就是西方所熟悉的耶稣纪年法,这在中国翻译实践中所见先例很少,中国历朝历代都喜欢采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林则徐在此处就突破了传统视域,主动靠近西方文化,从原作所处文化环境出发,以西方人习惯的纪年方式进行编译,保持了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二)受动性特征的体现

受动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受到的各项制约。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受到文本和环境的限制。从文本来看,译者要受到原作和源语文化以及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限制;从环境来看,译者会受到目的语环境和翻译规则的制约。该特性在《四洲志》中体现如下:

例2:有巴里满衙门,额设甘弥底阿付撒布来士一人,专辖水陆兵丁;甘弥底阿付委士庵棉士一人,专司赋税。(译文)

The duration of Parliament….one called the Committee of Supply,to consider…;and the other the Committee of Ways and Means,to devise…(原文)

中国古代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被称为衙门,由于受到此惯习的影响,译者在翻译其他国家官僚机构时通译为“某某衙门”,此处便把英国国会“Parliament”翻译为“巴里满衙门”。并且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应的词汇,译者为忠实于原文皆采用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另外,林则徐和梁进德都是福建人,自小学习闽南语,这使得音译词带有很浓重的闽南音,“甘弥底阿付撒布来士”和“甘弥底阿付委士庵棉士”皆是如此。此外在“英吉利国”篇中,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被音译为“占色拉阿付厘士支厥”,“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Control”被音译为“布力士顿阿付厘墨阿付观特罗尔”,这都是典型地受到了闽南音的影响。

例3:与英国血战七年,客不敌主,大破英军,国势遂定。(译文)

the American colonies rose in rebellion;and being favoured by the extent and local difficulities of the country,and finally aided by France,Spain and Holland,they,in 1783,wrested from Britain a full acknowledgment of thrie independence.(原文)

此段译文采用四字结构,句法简练,工整流畅,且字里行间有一种磅礴气势,肯定了美国独立战争。在译文中四字结构处处可见,行文流畅,用词典雅,这与林则徐所受的明清的“精英教育”分不开。在古代,读书人基本都要掌握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林则徐作为士大夫阶层,从小接受上等教育,文笔非凡。其次《四洲志》相比原文简练了不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明清“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经世致用强调实干,务实,关注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此处,译者就以短短几字概括了美国独立战争,且就以这短短几字写出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而大势遂定的磅礴之气。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幅地删减了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内容,译文字数仅为原文的五分之一,而这又非常考验译者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翻译水平。总的来说,《四洲志》译文简练清晰,以当时的翻译环境来说,它足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译作了。

(三)为我性特征的体现

为我性主要体现在译者以翻译目的为指导对原文进行修改和补充。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不能完全脱离原文背道而驰,对原文进行侵入和吸收后需要进行补偿。译者会运用自身各种能力和知识,采用不同策略和方法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积极地对原文进行取舍、修改和补充以实现翻译目的。该特性在《四洲志》中体现如下:

例4:《四洲志》(译文名称)

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原文名称)

“Encyclopedia”是百科全书的意思,而林则徐并没有直译,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人门对百科全书这个体例不了解,另一方面确实是“志”这个体例更适合本书的翻译情况。志书记述的是历史事实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它要求实事求是,内容翔实而条理清晰。由于原作所述内容十分广泛,为了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向国人介绍西方基本情况的目的,简洁明了是林则徐在译介时首要考虑的一大条件。志书条理清晰,内容简练明了,迎合了林则徐的需要。其次百科全书所面向的读者为普通百姓,人人皆可读,而志书体作为政府的官方文书,面向的群体为士大夫阶层,这也符合了《四洲志》的读者群体特征。虽然当时的中国人口以农民为主,但是能接触到这本译作,从而对国运产生影响的仅是地主阶级这一少数人的群体,而这一群体由于所受教育以及所能接触到的资源,他们的眼界和知识储备是农民阶级所不能比拟的。《四洲志》的编译初衷就是为了能让有识之士更好地认识西方以抵御外敌,农民大众并不在其考虑的范围之内。译者需要以地主阶级等上层群体为目标对象进行翻译实践,所以需要采取这部分群体所熟悉的文学体例和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例5:安南、暹罗、缅甸三国幅员相接,北与中国西藏、云南、广西交界……(译文)

…separates it from China and Thibet.(原文)

由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限制以及西方国家侵略的野心,原作作者慕瑞在处理中国疆域问题时歪曲事实,把西藏和云南分离出中国,并作为与中国并列的两个政治单位出现,甚至在亚洲部分有专门一章将西藏单独列出进行介绍。在18世纪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带来的殖民扩张,使中国早早地就被西方列强划进本国的侵略计划之中,英国又是列强中对中国最有野心的国家之一。林则徐作为积极主张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有识之士,对原著分裂中国的阴谋早已洞悉,在《四洲志》的编译过程中,林则徐在他能够发现的一切问题上,针对原著的谬论作了一系列的批改。

(四)主体性的综合体现

译者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在对译文进行理解时,只有把这三者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才可能全面理解译者主体性,并对译者和译文保持客观态度。这三者的辩证性表现在《四洲志》中体现如下:

例6:千六百有七年(明万历三十五年),英人与土人争斗,英之首领士弥为土目包哈所擒,自后英人不敢横行,唯与土人互相姻娅,生齿日炽。(译文)

The first,composed of many persons of rank and officers of distinction,sailed in 1608,and formed a settlement on the river Powhatan,which falls into the Bay of Potowmac.They were soon involved,as usual,in deadly contest with the natives;Captain Smith,the most efficient leader of the colony,was even taken prisoner and about to be put to death by King Powhatan,when his daughter Pocahontas,with the humanity characteristic of her sex,interceded,and obtained for him life and liberty.The hand of the amiable Pocahontas was afterwards bestowed on a young English officer;and the two nations were placed on a amicable footing.(原文)

原文“The first… Bay of Potowmac.”关于英国征服北美的队伍的叙述被删除,只留下了具体的年份1608。译文中对具体年份以耶稣纪年的方式进行翻译,并且在此之后做了增译的处理以中国传统的皇帝纪年进行标注,方便读者理解。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的年份为1608,而译员在翻译中改为了1607年。据考证史密斯船长一行人确实是在1607年踏上的美洲大陆,由此可见林则徐等人主动改正了原文中的错误,这也十分符合“志书”真实性要求。并且纵观中国翻译史,大多数翻译学家在翻译实践中一脉相承的翻译方法为“求真”,译者在此处就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此理念。此外,此段后一部分66个字被译员减译至37个字,对史密斯船长化险为夷的描述以英国人为主体叙述,Pocahontas从中作出的贡献被简化不谈,这则是由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导致的。清朝是封建皇权发展最鼎盛的阶段,也是受封建礼教束缚最深的朝代,女性在这个父权制封建社会中所受剥削十分严重,拥有统治权的大都是男性。林则徐的翻译团队中也无一例外都是男性,所以译者在面对原作描写的关于女性所作的贡献时采取了直接省略的做法。

总结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的三个重要特征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在《四洲志》的译文中有大量体现。实际上在翻译实践中,这三个方面不是单独体现的,我们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否则就会造成对译者主体性以及对译文的片面理解。林则徐等人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克服自身知识盲区和语言文化差异的限制,在尊重和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翻译目的出发,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四洲志》开创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了解和学习外国的先例,促进了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实为新地理之嚆矢。

猜你喜欢

林则徐能动性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林则徐》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林则徐禁烟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