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新闻叙事研究
——以北京冬奥会为例
2023-10-17孔德晨
孔德晨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64)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的形式上已向短视频内容转型,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从传统的媒介转移到移动终端平台,主流媒体积极转变,将短视频平台作为了新闻传播的新阵地。2016年,抖音上线初期将重心放在产品的打磨、体验优化及市场融入,为后期爆发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人民日报》入驻抖音,标志着主流媒体主动适应并进入这一新的互联网领域。
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吸引着全世界的媒体争相报道。随着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成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体育赛事传播的重要媒介。抖音短视频平台拓宽了冬奥会体育赛事传播的路径,抖音以其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
一、《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概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49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达90.5%。此外,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所发布的《2021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用户对电视媒体“正能量”的内容评价连续四年保持首位。
《人民日报》作为第一批入驻抖音平台的主流媒体,粉丝数达1.6亿,视频累计获赞92.6亿。《人民日报》基于抖音平台的大数据算法、流量池推广等传播技术,呈现出年轻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由此可见,《人民日报》抖音号正逐渐适应短视频平台的特征。
二、北京冬奥会期间《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叙事特征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规律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叙事存在很大差异,短视频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主要以新闻叙事学为理论来源。叙事学研究的先驱罗兰·巴特曾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提出,叙事作品不分高低。新闻人穆青认为“叙事是一种叙事文”。叙事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文学评论领域,21世纪逐渐渗透其他学科领域。2005年,曾庆香出版《新闻叙事学》,将新闻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对新闻叙事的内容展开研究。2006年,学者何纯首次将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范畴框定在叙事声音、语法、话语、接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1]。相较于曾庆香所著,何纯所著不仅限于从话语分析角度对新闻文本展开分析,其研究范畴更全面,且具有学科领域的立体交叉性。根据不同学者对于新闻叙事理论框架的研究,本文将从叙事主体、叙事话语、叙事接受三个方面对于北京冬奥会期间《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叙事特征展开分析。
(一)叙事主体:单一化叙事主体适应赛事传播特点
从叙事主体来看,杰拉德·普林斯认为,叙述者是直接叙述(故事)的人,也就是文本中所刻画的那个讲述者[2]。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主体是新闻的叙述者。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为保证新闻叙事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其叙事主体通常为主持人、记者、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被采访者等,且叙事主体会多个同时出现。区别于传统新闻,短视频新闻受时长限制,叙事主体往往是编辑或记者或新闻当事人,且只有一到两个叙述主体,因而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主体具有单一化的特点。
1.增强赛事新闻真实性
短视频新闻通过在视频中加入字幕对视频内容进行概述性介绍,或对运动员进行10-20秒的个性化展现,这样的短视频能让受众直观到冬奥会现场的氛围和运动员本人的心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以《人民日报》2022年2月4日发布的短视频新闻为例,视频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冬奥会的背景,视频虽然只有短短10秒,但获赞1628.5万,评论达33.9万。以《人民日报》2022年2月19日发布的短视频为例,该视频截取了苏翊鸣专访的片段,叙事主体是新闻当事人苏翊鸣,视频主要内容为采访苏翊鸣的夺冠感受和生日愿望,该视频同样引起众多网友点赞和评论。由此可见,《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叙事主体单一化、信息传递碎片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短视频平台赛事传播的规律。
2.提高赛事新闻时效性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主体较为单一,对于剪辑要求不高,由此可以实现高频率、多角度的赛事新闻发布,提高赛事新闻的时效性。谷爱凌夺冠后,《人民日报》迅速截取了谷爱凌所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和反超名场面发布于官方抖音号,视频迅速登上热搜。随后《人民日报》又多次发布谷爱凌夺冠现场的视频,对谷爱凌进行人物专访,形成连贯的短视频发布频率和发布时效,不断加深受众对该赛事的记忆,以此实现二次传播。
(二)叙事话语:互动性叙事话语唤起集体记忆
话语确立意味着一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被认同[3]。在短视频新闻领域,叙事话语体现于字幕、背景音、镜头语言、画面构成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参与了短视频新闻的话语建构。《人民日报》短视频新闻善于将镜头语言以互动的形式进行叙事,通过对北京冬奥会期间影像的大量展现,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1.精练时距,蕴情于微小
热奈特认为,“时距”是时间和叙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4]。以《人民日报》抖音号在冬奥会期间发布的42条视频为例,这42条视频的平均时长为23秒,短视频篇幅短小精悍但点赞量极高。其中,2022年2月7日,短视频《登上讲台,任子威用手指指向了胸口的国旗》时长12秒,视频中任子威挥舞双臂指向国旗庆祝夺冠,这一幕虽然是新闻中的片段截取,但是短短12秒中却充满了运动健儿夺冠时刻的激动,更能瞬间激发观众的爱国之情,形成情感共振。而短视频《中国队首金!》中,制作者通过堆砌短道速滑队的夺冠片段,唤醒互文空间中的受众关于冬奥会夺冠的集体记忆[5]。通过对比样本,可以发现在短视频的评论区,受众经常会从冬奥会夺冠这一新闻延伸到曾经运动健儿奥运会夺冠的回忆中,从回顾夺冠过程的能指转为国家振兴的所指。短视频平台在叙述冬奥故事时对于”时距“进行了控制和凝练,用寓情于画、以小见大的手法推进了短视频新闻的叙事。
2.精心编排,人格化叙事
《人民日报》冬奥会期间的短视频新闻虽然篇幅简短,制作手法简单,但是每个视频之间的故事和内容都是连贯且真实自然的,其视频叙事类型多为人格化叙事,《人民日报》善于将短视频进行策划编排,发挥话语主体的作用。人格化叙事指媒介代言人综合使用人格化的语言和视觉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凸显人的情感[6]。从叙事角度来看,人格化叙事的叙事主体是主持人、播音员等,主持人格化特征体现为话语叙事语言符号的人格化叙事。比如,2022年2月7日,苏翊鸣夺得银牌,主播说道“相信这一枚银牌将是他最好的成人礼礼物……”,主播将苏翊鸣的个人经历融入叙事中,通过个性化的叙事方式,拉近了受众与运动员的距离,从而激发受众的共情能力。
3.视听结合,形象化表达
基于短视频新闻的特征和用户碎片化阅读习惯,《人民日报》抖音号中的短视频画面通常具有强冲击力,新闻标题突出鲜明,在第一秒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视频字幕的作用在于突出细节,对视频所传达的内容进行补充。用户在观看短视频时仅需要短短几秒钟,就能抓住视频重点。此外,音频也是信息的直观表达,音频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带动受众情绪,推进故事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样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42条短视频样本中,共有18条视频明显保留了同期声,占样本总数的43%;共有37条短视频样本运用了背景音乐,占比88%,由此可见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新闻继承了电视新闻的同期声传统,同时运用背景音乐渲染情感。冬奥会开幕式现场,视频的同期声还保留了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和会场的音乐声,让用户可以沉浸式体验冬奥会的氛围,增加观众的民族自豪感。而背景音乐的运用则是对于传统新闻的颠覆,背景音乐作为关键的叙事符号,成为短视频新闻的重要构成要素。人民日报抖音号所选取的背景音乐多为时下抖音的流行音乐且具有节奏感和情感性,例如《少年》《骄傲的少年》等,符合用户对于短视频新闻的期待,耳熟能详的音乐有利于激发观众热情,引起共鸣,塑造新型媒体形象。
(三)叙事接受:“浅”阅读与“深”体验
在新闻叙事过程中,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让受众接收信息并对这条新闻产生情感共鸣,是新闻叙事的本质。传递要经过信息的流动,而流动的这一过程,便是新闻叙事接受的过程。在短视频新闻中,越来越多的受众即接受者往往通过即时浏览,运用“浅”阅读的方式达到沉浸式“深”体验的效果。
1.短视频新闻被多元接受者认同
不同于传统的新闻节目,短视频新闻的发布投送时间一般没有规律,短视频新闻的受众即互联网使用者。网络中的短视频在不断地传播、分享中获得浏览量和点赞量,这就要求短视频新闻被更多接受者所浏览,即不同的接受者对短视频的内容产生认同并受到启发。以短视频《谷爱凌夺冠……》为例,谷爱凌是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视频中,谷爱凌用中文庆祝自己夺得冠军。针对这一新闻事实,评论区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接受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一新闻事件被上万位接受者浏览并传播,经过不断发酵,该短视频在用户群体中达到了深层次体验的效果。
2.叙事接受方式多样
传统的媒体互动方式包括电话连线、现场采访等方式,以丰富受众对于新闻叙事接受的形式。随着技术的变革,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人民日报短视频借助抖音这个虚拟平台,通过互动性新闻模式的传递,丰富了叙事接受的方式。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接受方式,将细节加入了互联网化的表现方式,在新闻画面中运用网络语言、非常规字幕等多种叙事接受方式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让接受者乐于观看此类短视频新闻。用互联网化呈现细节赋予了字幕更多意义,如短视频《三次参加冬奥,老将范可新赛后亲吻冰面》,该视频字幕打破传统新闻标准位置、标准格式,选用红色醒目的字体呈现出来,将老将夺冠的艰辛与不易尽数展现在画面上。短视频《关注人民日报抖音号,送冰墩墩给粉丝》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配乐和网络语言“又好看又好rua”,快速拉近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叙事接受的方式。
三、《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叙事路径展望
抖音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新型平台,带动了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遇,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媒体入驻开拓新闻传播渠道。人民日报敢于顺应时代的发展,率先入驻抖音平台,以高质量的内容、高水平的团队和高水准的要求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和点赞。在信息冗杂的时代,短视频新闻的应以受众为中心,围绕受众思维展开新闻短视频的叙事,从而增进用户黏性,提高关注度。
第一,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丰富叙事主体。生产优质短视频新闻,需要对于叙事主体素养进行进一步提高。建立专业的短视频新闻生产运营团队,引进新鲜血液,新老人才融合交流,擦出新的火花。同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质量。加强与平台的合作,运用大数据算法精准掌握受众需求,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的叙事主体把控短视频内容总体质量和水平,新的叙事主体创新生产方式,增加新闻短视频的年轻属性。
第二,扩大选题形式,丰富叙事内容。短视频是当下受众娱乐消遣的一种渠道,新闻的叙事不应聚焦于传统的严肃选题和说教式报道,应将选题软性化,贴近大众生活,报道发生在受众身边的新闻,不断丰富新闻的选题。其次,应将叙事选题后台化,把镜头聚焦幕后工作,将后台的内容前台化呈现,反转视角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目光,引起受众的注意。
第三,适应抖音平台特性,丰富叙事话语。根据抖音平台的特性和移动设备的特点,可以发现竖屏视频会更好地适应用户的偏好,符合受众的生活习惯,也更容易吸引受众观看。新闻短视频竖屏化需要从内容和技术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变,内容上需要竖屏拍摄或横屏拍摄竖屏剪辑,缩小画幅的宽度。技术上需要适应移动设备的要求,满足可以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移动设备上观看。从语言上看,传统的新闻叙事语言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年轻受众。因此,可以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层次,合理运用娱乐化叙事语言,消弭距离感、降低严肃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减少教化意味的传播模式。
结语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纵观短视频新闻的发展仍在探索阶段,但总体而言,短视频新闻需要厚积薄发,不断优化新闻内容,在基于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赋予新闻贴近性和亲民性,提高新闻的视觉观感,满足受众的精神需要。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短视频应进一步优化叙事模式,发挥在抖音平台的引领作用,维护舆论生态,得到大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