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本贯通培养模式下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2023-10-16蒋欣怡魏云暖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蒋欣怡?魏云暖

摘要: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转变。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职业教育改革应该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其中,高职本科贯通是新时代提出的一种现代化培养模式。本文旨在研究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要求、重点、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该方案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将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本贯通;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一、“高本”贯通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而职业教育则侧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要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以满足社会和岗位需求为目标。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应对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设置的质量标准,密切关注各行业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养,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拥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成为具有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的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人才提出新要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数据为支撑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企业管理者必须利用有效的工具来分析企业数据,以提高决策能力。在此过程中,财会部门作为企业信息汇集的中心,对企业财会人員的要求更加关注数据分析能力。为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应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增加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比重。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实现了融合创新,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不仅限于传统的业务核算、分析处理能力,还要求财务人才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处理和分析财务数据,解决财务问题,并实现业务和财务的融合。通过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人才,可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人才的新要求。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强调财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注重他们对大数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企业需求和行业变革。

三、高本贯通培养视角下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理念,并将基础会计、经济法等课程纳入“课程思政”体系;坚持产科教相融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设置校企联合的实训课程及校外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项目实训;坚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三类,形成以财务管理相关岗位通识技能+岗位拓展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培养要求

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学、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学、审计学、投资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云财务信息系统对各类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统计推断的知识;能熟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财务分析技术和方法、估值技术和方法、投资决策技术和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能够熟练运用财务会计的技术和方法把经济业务活动信息转化为会计和财务信息;能够运用财务知识和数据挖掘工具对财务数据和资本市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财务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面对问题能够积极探索和沟通,且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理财意识、风险意识、价值意识、期权意识以及科学财务决策意识;能够系统掌握财务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主体面临的财务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科学性决策。

(三)培养重点

①更新教学内容。以行业高端财务人才职业能力标准为框架,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将大数据技术纳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内置多样图表工具,并熟练运用这些工具的智能化、可视化、动态化等功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具备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财务危机防范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企业财务转型的要求。

②提供多样化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性。通过快速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大数据技术培养,使他们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具备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成为满足财务行业高端需求的高素质跨界复合型财务人才。

③强化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验基地,提供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通过与实际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培养出具备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能力的毕业生。

④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深化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实训实验基地等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四)教学模式

实行“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应重点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内容设置上,应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活动作为课程核心,并通过模拟仿真教学的方式,在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设置工作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实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另外,还可以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平台,建立以任务模拟训练为主的工位操作环境、以专业综合实训为主的工作环境和以任务训练为主的企业工作环境,逐步打造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这样,可以实现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和职业素养培养。

(五)课程体系

“高本”贯通并非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两个阶段的简单衔接,而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进行了升级和去重。因此,可以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三个类别。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形势政策、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基础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六大系列课程,即新技术新知识系列、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职业技能与传承系列、艺术赏析与实践系列、古今中外简史系列和生命健康与自然环境系列。学生可在这六个系列中自主选修感兴趣的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課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为学生提供必修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课程,一般包括3-5门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内所需的核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为5-8门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该专业大类领域某个或多个专业方向上具备综合分析和问题处理技能,通常设置3-5门选修课程。为了紧跟“大智移云”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并培养适应大数据经济环境下财务行业对财务人员数据分析能力的需求,教师可以在三大课程模块之外设置集中实训模块。该模块能让学生充分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具体化和实践化,帮助学生了解财务大数据背景下技术的应用模式和解决主要业务痛点的能力。

(六)专业课程设置及重点

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因此在高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上加入了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课程的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比较大,并且各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要与理论课程相匹配,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以数字化财务实训为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字化财务工具进行经济业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分析决策与管理。具体教学模式为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以制造企业典型业务为例,设置财务部门的相关岗位,使学生在高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中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各项业务处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各岗位任务之间的协同关系。这样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能够完成财务数字化平台管控数据的设置、财务业务处理、税务业务处理等。同时,在工作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还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实践中的团队合作以及与实际企业业务的接触,学生不仅能够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四、高本贯通培养视角下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打造大数据财务教学平台,构建真实业务流程自动化环境

将大数据技术纳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运用大数据系列综合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实际参与到“企业业务识别自动化”“构建自动化流程”“参与优化自动化规则”等工作阶段中,直接模拟对接现实工作,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深化业财融合,建设本专业优质课程

建设财会实践优质课程,需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可视化等概念融合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环境。通过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达成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向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进而满足企业用人条件并具备技术创新思维、实践应用和持续发展的特点。为此,可以引入前沿、新兴的信息技术,以提升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速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育人才

校企合作联动培养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专家可以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制定,以确保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变化,适应企业需求。此外,可以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以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核心,大力开展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干核心课程建设和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建设,构建以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型课程体系,以体现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创新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四)培养高质量教师团队

大力引进实训教学平台,可以促进财会专业建设,尤其是在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上。这样的平台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师资力量,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创新能力和领军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教研资源,促进产学研转化。通过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业务能力,可以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五)赛训结合,以赛代学完成会计专业转型

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建立适用于本专业教学、实训、作业、考试、测评等环节的教学资源库,进而建立“赛训一体化实训模式” 。这种模式以大数据财务岗课赛训综合教学平台为核心,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进会计教学环境互联网化,在实训内容上实现知识点化,教学形式上实现多样化,教学管理上实现信息化,从而全面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训,学生可以熟悉并掌握企业真实财务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从而拉近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距离。

(六)完善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

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这种模式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活动为课程核心,通过教学过程设计在企业工作背景下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进行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方式。通过建立以单项任务模拟训练为主的工位操作环境、以专业综合实训为主的工作环境和以任务训练为主的企业工作环境,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由学校、行业、企业综合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监督教学质量。完善量化指标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教师、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制度及考核办法。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被有效评价和认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高本贯通培养模式下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依据大数据时代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新要求提出。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体系、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不同教育阶段的优势,促进高职专科阶段与高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的衔接,以期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优秀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分析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蒋欣怡 魏云暖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参  考  文  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2019年2月13日.

[2]孙振娟.职业岗位视角下高职院校大数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7):104-106.

[3]钟华.职业教育“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研究——以上海市试点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22(04):92-101.

[4]汪瑞,古腊.“财务管理+大数据”新商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05):73-75.

[5]赖斌慧.大数据时代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21(20):116-11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