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10-16蔡敏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5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问题

摘要: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还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下获得长足的自我发展动力。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况,基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尝试从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优化心理辅导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以及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实施路径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进入成熟化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学校教育教学事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各级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内容,是指立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师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策略,协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环境,掌握心理状况改善技巧,在未来成长发展道路上获得不竭的力量[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五位一体”经济建设布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渐需要复合型、全面型、创新型的人才。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社会形势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網络环境下,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且对其产生了深度的依赖性。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相比2021年12月增长了354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5.6%。其中,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占据主要部分,18-24岁之间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手机网民占比增速最快。依据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用户规模中的中坚力量。面对互联网环境,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坚持内心的发展方向,但是,依旧有部分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受到不良信息的困扰,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依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大学生中有18.5%的学生有抑郁倾向,4.2%的学生有抑郁高风险倾向,有8.4% 的学生有焦虑倾向,并且18-24岁青年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由此可见,大学生为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群体,亟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三、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

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受到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弊端,使得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严重制约着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实际成长需要出发,为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指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性格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2]。通过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应对并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困境,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在未来学习工作中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

(二)有利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相应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亟须进行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指导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阶段。立足当前高校心理教育现状,不断丰富课程类型,更新网络教育系统,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网络环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革新,满足当前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指导需求。

(三)契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理念

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推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现代化教育改革迎来崭新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工作,不仅可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还可以有序矫正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定的内心管理机制,为其顺利进入课程学习和学校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优化更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首先,部分高校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中依旧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课程成绩和就业状况。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下,会使得学生出现多种消极心理状态,严重限制高校育人质量。其次,缺乏与互联网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心理教育内容较为片面,课程内容之间缺乏积极的关联,难以为实际教学实施活动提供科学的导向[3]。互联网环境十分广阔,仅仅依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难以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和熏陶感染作用。

(二)高校心理辅导机制流于形式

经过长期发展,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团体辅导、专业心理辅导和朋友心理辅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辅导机制。但是,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来看,不少高校心理辅导机制的工作流于形式,难以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心理指导建议。一般情况下,高校心理咨询室的教师身兼数职、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次数不多以及心理咨询流程不完善等,使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机制的优势难以发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科学的心理咨询工作,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实施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许多心理健康教师同时兼任其他企业专业课程的教学,缺少先进的心理知识和教育技能,再加上部分教师信息素养较低,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此外,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巨大的隔阂使得大学生压制了倾诉欲望,与教师之间难以进行有效交流,危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五、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利用网络优势,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科学认识当前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立足高校实际办学理念,结合本校大学生群体成长特点,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整体建设布局事业中,为完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模式等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要顺应时代变化特点,结合当前网络环境的优势,不断补充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依据当前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将认知理论、学生心理自救、心理培训以及网络心理练习等内容补充进去,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事业进行有效关联,通过积极的教学管理活動,切实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自我机制,尽可能降低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4]。

此外,高校应当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学习通、智慧树等线上学习平台,向学生推荐网络学习资源。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线下课程学习相结合,共同纳入课程考核机制中,保障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学生通过学习,维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优化心理辅导机制,巩固教学实施质量

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不断增多,高校亟需优化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学生抵御来自外界环境对内心的影响,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高校要重视优化建设心理咨询室工作机制。完善高校现有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建立全面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机制,为满足学生实际心理指导需求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引导心理咨询室制定业务实施标准,包括工作时间、咨询时长、咨询对象信息保密以及持续性指导服务等内容,同时,还需构建线上咨询平台,将心理咨询各个业务模块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心理咨询的全过程、一体化建设。其次,高校要注重发挥辅导员群体的积极作用。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在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辅导员要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心理困境,拉近双方的了解,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准备。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提升教育效果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加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消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通道,导致网络安全成为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此外,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求职竞争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升级化发展趋势,仅仅依靠高校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指导难以化解心理难题。因此,高校要注重搭建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巩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效果。依据高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心理健康信息互联系统,将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教师指导、评价反馈等模块纳入信息互联系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性保障。比如,在心理健康信息互联系统,可以设立“心灵驿站”“情感树洞”等板块,并通过匿名化发表的形式,给予学生自由表达心理困境的机会[5]。再结合相关专业心理教育教师的建议,完成整个心理健康互动解决的程序,帮助大学生消除线下心理咨询的窘迫,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四)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提升信息化教育技能

当前互联网环境下,为了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管理和整合,打造一支拥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信息化辅导技能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要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督促教师不断强化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背景存在多样性,且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亟须更新其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因此,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开展讲座以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向心理健康教师传递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切实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其次高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要完善考核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其中。比如,可以指导教师加大使用网络工具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利用微信、QQ、微博、电子邮件等工具,与学生就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网络环境等方面的心理疑虑进行积极交流,并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实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变化趋势,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在教师考核管理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成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互联系统的使用率、心理健康状况等要素纳入其中,积极发挥考核模式的监管引导作用,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六、结束语

结合上文论述,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互联网技术进入成熟化发展阶段,为人类文明事业进步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依旧不可忽视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作用。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立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心理辅导机制,并构建信息化心理教育平台,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构建心理辅导长效机制,为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蔡敏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张奕,黄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优化探究[J].山西青年,2023(13):196-198.

[2]吴一凡.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探索——评《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3,23(07):2557-2558.

[3]赵苗苗.“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1):25-27.

[4]罗梦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评《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09):1067-1068.

[5]聂含聿,衣红梅,梅凤娟.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05):601.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问题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