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逍遥游》大语境下的庄子思想管窥

2023-10-15明道树陈江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逍遥游现实意义

明道树 陈江英

摘要:在《五石之瓠》的教学中,对其文本内涵的解读是重中之重。结合《庄子·逍遥游》全篇的大语境对《五石之瓠》的思想价值进行多层次解析,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逍遥”“小大之辩”“无用之用”等庄子哲学思想,其中的积极因素,对于人们今天的生活有着现实的人生指导意义,为我们辩证看待事物、摆脱欲望的束缚、追寻心灵的解放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五石之瓠》 大语境 庄子思想 现实意义

《五石之瓠》被收录至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学习的篇目主要为儒道墨等先秦诸子的散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基于“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的单元任务,探析《五石之瓠》中蕴藏着的庄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而《庄子·逍遥游》又是《庄子·内篇》中的首篇,非常集中地阐释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故下文将在《庄子·逍遥游》全篇的大语境下对《五石之瓠》蕴含的思想价值进行多维度的解析。

《五石之瓠》为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嵌套结构,主要内容为:惠子认为五石之瓠大而无用,庄子引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对此进行了批驳,指明了五石之瓠“浮乎江湖”的大用。这一寓言故事,如果单纯从该文本本身出发,从普通的世俗眼光来看,似乎是借“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揭示:同样的东西使用的方法不同,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主动探寻规律,打破常规,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但仅从这一角度对其文本内涵做解读,我们就无法借此去触摸庄子超尘脱俗的精神世界了。我们要深刻地解读《五石之瓠》中蕴含的庄子哲学就必须要从《庄子·逍遥游》的全文大语境出发。《庄子·逍遥游》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从开篇到“此小大之辩也”为第一部分,主要阐明的是“小大之辩”的问题;从“故夫知效一官”到“窅然丧其天下焉”为第二部分,主要阐明的是“逍遥”的问题;从“惠子谓庄子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主要阐明的是“无用之用”的问题,其中“逍遥”思想是全篇的思想核心。“逍遥”“小大之辩”“无用之用”的思想在《五石之瓠》中皆有体现,下文试着从以上三个角度去挖掘其蕴含的庄子思想及其积极现实意义。

一、逍遥

《五石之瓠》中惠子从世俗功利的眼光来找寻“五石之瓠”的现实功用——“盛水浆、以为瓢”,而庄子超越现实功利思想的禁锢,重在挖掘其在精神境界的意义——“浮乎江湖”。“漂浮在江湖上享受生命自由游弋的快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愉悦,并没有任何具体的目的。从《逍遥游》全文来看,‘浮’是‘逍遥’境界的追求,是庄子‘艺术的人生’的外在显现。”[1]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中对“逍遥”的阐述大多模糊抽象,较为具体的表述即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要旨是摒弃现实世俗功利的限制与束缚,使精神遨游在天地之间,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与解脱。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逍遥”之境虽然强调要摒弃现实世俗功利的限制与束缚,但是并没有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否定事物存在所需依赖的与其形态相当的条件。“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2]“逍遥”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中也同样强调了要顺应自然,遵循宇宙的规律。《五石之瓠》中庄子保留了大瓠原本的样貌,并根据其大而轻的特点将其作为腰舟,顺遂了事物的自然规律,最终达成了“浮于江湖”的逍遥境界。

通过“坐忘”达成的“无己”境界,是追求精神和肉体上的绝对逍遥的“无待”逍遥境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达到真正的“物我两忘”“天然合一”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无功、无名”的“有待”逍遥境界,为我们摆脱欲望束缚、获得心灵解脱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与路径。在急功近利、“内卷”横行的当代社会,人们很难避免“心为物役”,为个人的蝇头小利孤苦挣扎,逐渐在名利的欲海中迷失自己,而忽略自我内心的真实需求、自我的真正价值。“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强调了不计较世俗的功名利禄,不执着于外部的荣辱得失,专心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构建,顺应自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事物的自然发展,这样超然物外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摆脱名利的牵累,在精神上得以自由,获得心灵的满足。

二、小大之辩

《五石之瓠》中惠子从自己的现实功利主义角度出发,狭隘地认为“五石之瓠”大而无用,庄子突破世俗常规的约束发现了大瓠的逍遥大用,并对惠子的行为做出了“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的评价,惠子与庄子之间形成了“小大之辩”。纵观《庄子·逍遥游》全文,“小大之辩”在文中多处出现:蜩、学鸠、斥鷃与鲲鹏之间,朝菌、蟪蛄、众人和冥灵、大椿、彭祖之间,四下官、宋荣子、列子、游无穷者之间,圣人、神人、至人之间,尧、许由之间,肩吾、接舆之间。“小大之辩”可分为“性—境—心”三个层次,“性”指的是事物先天的性质与特征,“境”指的是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心”指的是主体的认知视野与精神境界。这三种层次在一程度上有着正相关关系,以斥鷃为例。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斥鷃体型小、飞行距离短,故其所处的环境(“蓬蒿之间”)也小,故其对世界的认知(“而彼且奚适也”)也很狭隘。《庄子·逍遥游》中的“大小之辩”更多地是指向“心”这一层次的。主体的认知视野与精神境界的大小,即知的大小是由知者的生活形态及所处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3]这就警醒着我们切不可因受自身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的限制,而以“小心”“小知”去随意揣测“大心”“大知”,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要努力扩宽认知视野与精神境界,切不可做画地为牢的“斥鷃”。

转换视角看待“大小之辩”问题,我们也应对认知视野与精神境界的差异保持客观的包容态度。“如《庄子·外篇·秋水》中的名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所说的一样,生活场景的限定、先天禀赋的约束都让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生出成心。”“‘成心’就是已成之心,也就是已有的是非观念。”[4]我们总习惯以上位者的身份、以自己的固有视角去衡量其他事物。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致使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事物,我们应从事物自身的角度去认知事物。从“大我”的角度出发,“斥鷃”与“鲲鹏”相比,显得可悲,而当我们从“斥鷃”的“性、境”的角度出发,“抢榆枋而止”又何尝不是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也应考虑到对方的先天禀赋以及其所处的外在环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内心世界除了“我”之外,也需要容纳许多个“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较少误解与偏见,共创和谐社会。

三、无用之用

《五石之瓠》中的大瓠正因其没有“盛水浆、以为瓢”等現实功用,才能突破束缚,为我们带来“浮乎江湖”的精神愉悦。《庄子·逍遥游》中的最后一个寓言故事也充分地体现了“无用之用”。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樗”因其不中绳墨、不中规矩,无法满足现实世俗的需求,从而却能“不夭斤斧,物无害者”,保全自己,并且能让我们“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享受与“浮乎江湖”相似的逍遥之境。“大瓠”与“樗”的无用之用在体现了庄子轻“功名”重“逍遥”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其“相对主义”的齐物论思想。庄子偏向“虚无主义”的绝对“相对主义”自然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但其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莫言也曾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致辞中说道:“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文学与科学相比,它缺乏现实意义,但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使其能摆脱世俗的约束,拥有更高的精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的竞争压力剧增,人们陷入“焦虑”的漩涡,在人生低谷时极易产生对自我的怀疑与否定。“无用之用”思想可以帮助我们逃脱出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而跳脱出世俗功利主义的新角度去挖缺自己生命的价值。

“从发现自我到认识自我、再到超越自我,可以明显看出庄子解决矛盾的方式是消极的,但其意义却是积极的,为人类生存指明了道路。”[5]在《庄子·逍遥游》的全文大语境视野下,《五石之瓠》蕴藏着“逍遥”“小大之辩”“无用之用”等庄子的思想,其为我们解决今天生活的烦恼提供了超越常规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潘海霞.一字显境界——《五石之瓠》“浮”字解读[J].读写月报,2022(16):21-22.

[2][3]陈来.《逍遥游》与庄子的人生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5):1-6.

[4]楚湘云.以无待得逍遥——庄子《逍遥游》的哲学之美[J].今古文创,2023(01):46-48.

[5]刁生虎.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J].南都学坛,2002(02):98-103.

猜你喜欢

逍遥游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