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2016-11-14马小纯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荣辱列子逍遥游

马小纯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中出现的几位人物有汤、棘、列子和宋荣子,这四位人物中,前三位都是道家著作中的古人物,汤和棘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出自《列子黄帝》。只有宋荣子是庄子同时代的现实人物,一般教材对之解释较少,常常被教师和读者忽视。

一、宋荣子是何许人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下注释为:宋国贤人。据学界的考证,宋荣即宋钘或宋牼,战国时思想家,主张均平、寡欲。这个解释容易引起一些误解,比如,此人是宋国的一位姓荣的贤人,而不能误解为姓宋。且看《成疏》的解释:“子者,有德之称,姓荣氏,宋人也。”《今注译》解释为:“宋荣子:为稷下早期人物,生当齐威、宣时代,大约是纪元前400至320年间人。”《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作宋钘(pīng平。案:《释文》:“钘音形”,在现今吴方言中,形读若yīng,荣读若yōng,音近),《孟子·告子》篇作宋牼 (jīng经),《韩非子·显学》篇作宋荣。

二、“无功”“无名”的宋荣子

《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对宋荣子的评价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

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明了自我的内在需求和价值,不被外在的荣辱左右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能做到“无功”“无名”的宋荣子达不到“至人”的境界。庄子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自由自在。其实,庄子并不否定自我意识的存在,相反,他多次提出要尊重内在的重要,他认为人如果忽视了内在的自我,就会颠倒迷乱。在自我觉醒这一点上,宋荣子无疑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在庄子看来,宋荣子坚守自我境界,在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造成了一种紧张感,他在高度肯定自我信念的同时,与外在世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这不是最佳的“逍遥”状态。庄子肯定人的内在追求,但他认为既要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不能囿于自我的天地,谁能从“有我”到“忘我”,谁才能达到自由的极致境界,获得真正的“逍遥”,也就是《庄子·山木》中所言之“虚己以游世”。

三、庄子如何看待宋荣子

庄子对宋钘、尹文子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庄子·天下》篇将宋荣子、尹文二人并提,称赞他们“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将二者归入战国后期墨家的支流,对他们的政治、社会思想有专题论述。他们的基本主张有六点,其一是“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别宥”就是《吕氏春秋》所说的“去宥”,“宥”同“囿”,就是有成见、偏见。看起来在“无己”这一追求上,庄子、宋荣子倒是有些“英雄所见略同”;不同的是,对这一概念内涵的解释,他们却各有侧重甚至各执一词,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咀嚼与回味。

四、从宋荣子看《逍遥游》的寓言性

庄子善于使用各式各样的寓言故事来作为运笔行文之法,其寓言成为承载其内在思想的一个载体。庄子很少直接揭示这些寓言故事所包含的意蕴,而是将其真实意图交给别人去意会,这就必然会因其丰富的暗示性与指意的多向性而让人们在把握中产生不同维度的理解。另外,庄子设置寓言故事的手法也总是很奇特,不仅像鲲、鹏、蜩、鸠、斥安鸟及一些虚构的人物可以成为一个个寓言故事的主角,就连一些历史上本有其名的人物也会成为传其道的媒介。像后文涉及的宋荣子、列子等人,虽然都是史有记载的真实人物,但在庄子笔下,其实也只是寓言的主角。

猜你喜欢

荣辱列子逍遥游
世间什么最珍贵
列子的远见
列子学射
无题(新韵)
沙漏
非同一般的“识人术”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