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
2023-10-15李金波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
李金波 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
引言
国民经济转型发展及社会运转对于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事业单位应当提升其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自身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支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事业单位就应当主动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发挥财务工作对业务工作的保障作用。然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如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建设不到位、财务队伍建设不足等,亟须事业单位立足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现状,主动采取措施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概述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涵
财务管理指的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国家统一财务制度、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针对单位运行发展过程中的经费筹集、使用、监督控制等一系列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可分为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运行和发展迎来更多挑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对财务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进而通过加强财务管理的方式为业务工作和单位发展形成保障。
(二)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提升单位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是事业单位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必要资源,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业务水平和发展效益,而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粗放式管理的情况,致使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的浪费情况,对此,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力求单位内部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最大效益,为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其次,预防财务风险,当前事业单位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发生明显变动,这就给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风险因素,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甚至阻碍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如预算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与之相对的,加强财务管理可以重塑工作流程,明确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制定更科学、更有力的财务管理措施,这些都能在预防财务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最后,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赋能,事业单位肩负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为地方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受其业务水平影响,而鉴于财务管理对于业务工作的保障性作用,有必要通过加强财务管理的方式提升事业单位的业务水平,进而使事业单位能为社会各方主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形成有力保障。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建设不足
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对其财务管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完善的内部环境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支持。从目前情况来看,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建设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思想环境、制度环境与组织架构三方面。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仍旧存在重业务、轻财务的思想氛围,上下各级人员比较重视业务工作的开展,对于财务管理的关注度不足,未能意识到新形势下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尤其是单位领导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做出相应指示,这是导致思想环境建设不到位的重要因素。
其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足,财务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工作应当遵循的规则、方法、标准和流程等要素的总括,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工作规则、标准和流程方面发生明显变动,但这并未体现在财务管理制度中,致使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仍旧按照原有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不免出现实际工作与制度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削弱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最后,新时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当做到权责明确,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具体岗位上,但少数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组织架构不完善、不合理的情况,致使其他部门或职能岗位能插手财务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容易导致权责不清,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位,只能以单位的名义承担损失。
(二)未能实现全面性、全程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应当贯穿于事业单位运行发展的各阶段,全面融入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以此体现财务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事业单位将财务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管理与控制阶段,忽视事前的预算管理和事中控制,这导致财务管理有效性大打折扣,未能发挥财务管理应有价值。与此同时,要想实现全面性财务管理,就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但在部分基层职工观念里,财务管理是单位领导人员和财务部门负责的事务,与自身工作关联不大,故而未能予以支持,没有配合财务人员开展财务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现阶段,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在各部门财务数据信息融通共享的基础上,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内部仍旧存在信息壁垒,致使财务人员在收集财务数据时容易受到阻碍,一方面降低了财务数据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财务数据失真,都会给后续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带来阻碍。究其原因,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得不到位,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而且忽视对财务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检修维护,致使财务管理期间可能出现系统故障的情况。
(四)财务队伍建设不到位
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是影响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果财务人员综合素养不足,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便无从谈起。结合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事业单位忽视财务队伍建设,致使在岗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未能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指示,不了解单位发展情况与业务工作开展状况,而且财务理论水平不足,缺乏相应的岗位胜任力。同时,部分事业单位还暴露出财务人员信息素养不足的问题,这既是财务队伍建设不到位的直接体现,也对财务信息化建设造成一定阻碍[1]。
(五)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不足
财务风险会对财务管理工作形成阻碍,甚至损害单位利益,但部分事业单位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首先,单位内部没有形成重视财务风险管控的思想氛围,对财务风险疏于防范,即便发现财务风险,也未能及时进行识别、评估和预防控制。其次,单位内部缺乏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当发现财务风险以后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导致财务风险一直存在甚至出现风险扩大的倾向。最后,内部审计是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甚至审计工作直接由财务部门兼任,致使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从思想、制度和组织架构入手建设内部环境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召开单位会议、加强内部学习等手段使各级人员、各部门职工对加强财务管理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应当结合加强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构建完善的顶层设计,明确加强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具体思路和相关措施,为后续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2]。
其次,鉴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流程和方法等要素均发生变动,故而应当将其融入到制度建设中。例如,在单位预算管理方面,根据2022 年3 月1 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章第九条,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这一条规定能使单位预算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避免预算超支,而这也是事业单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
最后,事业单位积极推进组织架构建设,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工作内容及其所属权责关系,减少其他部门或岗位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一方面保障财务管理的专业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能确保财务管理权责明确,即便发生问题也能根据清晰完善的权责关系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以责任督促相关人员投入财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二)实施全面性财务管理,推进财务管理前置开展
事业单位应当推动全面管理融入财务管理工作,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政策文件推动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项资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清算工作、编制财务报告和财务监督等工作协同开展,增强财务管理与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联系。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宣传教育,使其他部门或岗位职工对全面性财务管理形成正确认识,使其能积极配合财务人员开展工作,树立大局意识,从自身工作开展与单位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与财务人员形成合力,进而推动财务管理的优化开展[3]。
事业单位理应推动财务管理实现流程上的前置和延伸,实现事后管理控制与事前预算管理、事中控制有效衔接,打造一体化、流程化的财务管理机制,明确各流程、各环节的财务管理工作标准,确保财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具备明确依据。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预算管理的关键作用,编制科学的预算方案,确保每一项预算目标落实到位。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控制的方式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例如,每个季度对各部门的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编制季度财务报告,反映每个部门的财务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指出并在下一季度的财务管理中采取优化措施,避免问题一直存在而导致本年度财务超支过大。
(三)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促进财务数据信息融通共享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应当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融合与应用,一方面,参考部分企业单位的做法,引入ERP、OA、SAP 等先进的财务软件,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确保能够利用财务软件全方位收集单位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而对数据加以整合分析,编制相应的财务报告,以此全方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4]。另一方面,视单位规模大小推进财务数据融通共享,如果是乡镇一级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升部门系统兼容性的方式促进信息融通共享,打破单位内部存在的信息壁垒,如果是省直机关或市直机关,则应当搭建财务共享中心,以此保障财务数据高度共享,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全面性。此外,在引进财务软件以后,事业单位应当做好检修维护和升级处理,保障财务软件功能齐全、性能先进,可支持财务人员开展工作,而当软件出现故障问题时也应当及时采取处置措施,避免故障问题影响财务管理的正常开展。
(四)打造高水平、复合型财务管理队伍
对于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不到位的现实情况,应当采取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水平,而且要做好人才引进,从而充实单位财务队伍。首先,事业单位通过集体学习、线上培训、邀请专家培训或外派学习等手段开展财务人员培养,例如,派遣单位财务人员进入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学习财务管理领域的先进经验,或进入高校跟随财务管理领域的讲师、学者展开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岗位胜任力,从而在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其次,通过业财融合的方式增进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让财务人员了解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而将业务工作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使自身的财务工作更多为业务活动的开展所服务。再次,事业单位主动做好财务人员引进,受到编制因素的影响,可通过合同聘任制的形式引进优秀的财务人员,而且考虑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要重点引进精通财务知识、了解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人才,以期能够顺利开展财务工作。
(五)强化内部审计,科学规避财务管理风险因素
针对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短板,为了提升财务风险管控效果,应当从下述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强化风险意识,针对财务人员及其他职工开展风险教育,使其在开展或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有效察觉财务管理工作期间的各类风险因素[6]。二是建设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预防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前制定财务风险预案,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可以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预案进行处理,有效提升财务风险处置效率,避免财务风险扩大而给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带来损失。三是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尤其是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利用智能防火墙自动识别访客,拒绝非法访问,利用数据库进行备份操作,一旦财务数据出现异常,可以及时调取备份数据加以利用,防范财务管理工作期间可能出现的信息安全风险。
结语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优化资金配置、提升自己使用效益以及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亟须事业单位营造理想的内部环境,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同时,结合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队伍建设等手段为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层面的支持,主动强化财务领域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多措并举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