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研究
2023-10-14孙晓丹
孙晓丹
【摘 要】在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坚持古典主义创作风格的勃拉姆斯无疑是个异类,它凭借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复杂的节奏实现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完美交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勃拉姆斯一生的音乐创作包括早、中、晚三个时期,尤其是晚期的钢琴小品深刻反映出勃拉姆斯的内心变化及音乐体悟。本文就以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小品Op.118为例,分析勃拉姆斯创作特征、创作手法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勃拉姆斯 钢琴小品 Op.118 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6-0110-06
Op.118创作于19世纪晚期,此时勃拉姆斯所处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后期,当时他的亲人、好友接连辞世,使得勃拉姆斯在情感上更加孤独、忧郁,他无处宣泄,就将心中的悲伤、失望通过Op.118这首作品表达出来。可以说Op.118渗透了作曲家的灵魂,是他晚年的内心独白,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情感表达,都称得上勃拉姆斯钢琴小品中的精品之作。
一、Op.118创作背景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包括奏鸣曲、变奏曲、小品三个阶段,也是作曲家由青年到晚年的创作轨迹。奏鸣曲阶段是其创作初期,该时期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古典主义气息,保持着古典主义的美学原理及创作技巧,虽然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数量不多,但是戏剧性强、篇幅大、难度高,呈现出一种敢于进取、不断创新的内在品质,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融合。变奏曲阶段是勃拉姆斯的人生巅峰,其生活优越,长于用变奏的古老技法进行多次变奏,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勃拉姆斯在变奏曲阶段为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及塑造的活力展现出变奏曲的独特魅力。勃拉姆斯晚年时期创作以短小、精悍的小品为主,此时的情感表达细腻,创作技巧精湛,虽然篇幅短小,但极富内涵,且兼具含蓄、深沉、狂热等特质,恰是作者复杂情感的呈现。勃拉姆斯音乐创作晚期写出了钢琴小品Op.118,同时期浪漫主义达到鼎盛阶段,华丽丰富的音色、宏大辉煌的力度是那一时期音乐创新的主流风格,而勃拉姆斯在其恩师马克森教授的影响下,更注重内向、抒情的古典主义风格。
二、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创作特征
(一)继承古典主义风格
勃拉姆斯恩师马克森教授对其音乐创作的理念有着深远影响,在他的引导下,勃拉姆斯心中埋下了古典主义的种子,在古典主义音乐家中,勃拉姆斯尤其偏爱巴赫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并且其作品中也借鉴了贝多芬奏鸣曲式的主题动机性、调性的主属关系等创作技法,因此其音乐带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延续了三段曲式结构。勃拉姆斯在晚期经常采用结构篇幅短小、精练、具有对称美感的三段曲式,这一曲式结构正是其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的结构,以三段曲式为骨架,再赋予其浪漫主义内涵,比如传统的三段曲式包括ABA三部分,A通过A再现,但勃拉姆斯却通过对A的改动扩展主题,丰富了作品的音乐元素。比如《f小调间奏曲》中,A段的主题动机就采用了三度音程模式,虽然曲式结构简洁却严谨,因此呈现出一种浪漫的生命力。
其次,运用了复调对位技法。勃拉姆斯十分尊崇巴赫,因此在和声织体方面采用了模进、倒影、卡农等巴赫偏爱的复调对位技巧,比如《F大调浪漫曲》中,各声部就交替出现了采用柱形和弦织体的和声。
最后,古典性的伴奏织体与调性布局。受贝多芬影响,Op.118的伴奏音型多采用柱形和弦及琶音式的分解和弦,比如在《a小調间奏曲》中左手即为琶音式伴奏音型;除此以外,Op.118的调式调性布局也展现出古典主义乐段音同主音大小调及关系大小调的转换方式,比如《A大调间奏曲》中就是关系大小调式的转调,即由A大调转换为#f小调再转换为A大调,这种调式布局最大程度上使调性保持统一,能够起到平稳过渡音乐情绪转换的作用。此外,Op.118速度的演变按照“快-慢-快”的变化形式进行,这种速度变化、曲式结构、调性安排充分体现出勃拉姆斯简朴、内省且严密的音乐特征,作品委婉动听,富有诗意。
(二)对民族音乐的吸收与融合
勃拉姆斯年轻时在一家酒吧弹琴赚取生活费,虽然这个时期他还背负着生活的压力,但是却在酒吧弹琴时接触到大量的民歌及民间舞蹈,德国人具有成熟、稳定、严谨、理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民歌中也有深度体现,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勃拉姆斯后续的创作就大量吸收、融合德国的民族音乐;在与著名小提琴家雷曼尼结识后,勃拉姆斯对于德国民间音乐的认知与了解又更深一步。比如在《匈牙利舞曲集》中,作曲家就毫不吝啬地表达了他对匈牙利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降e小调间奏曲》中更有匈牙利音乐特色的呈现,整个作品体现出即兴性的特点,这正是吉普赛音乐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这些作品,听众能够明确感受到匈牙利民族豪放的性格,以及多彩的生活状态。
(三)对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
虽然勃拉姆斯生活于浪漫主义发展鼎盛的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是当时绝对的主流,但他却一直崇尚古典主义,他对巴赫、贝多芬极为尊崇,加之当时音乐环境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他的晚期作品大多在开始的时候调性都未明确,主和弦延后,比如《a小调音奏曲》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误认为其主调是B音,但事实上其调性为F大调;而在和声方面,勃拉姆斯并未在作品中沿用古典主义和声,而是进行分离式发展,采用浪漫主义时期的增强和声,通过大胆夸张的表现,使得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节奏方面,勃拉姆斯运用多种节奏型,比如: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等,这些节奏型的应用使得作品节奏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点;分析勃拉姆斯作品的音乐风格可知,其音乐风格与勃拉姆斯本人的性格特征十分相似,既有冲动的激情,又有含蓄的腼腆,性格特征复杂,但不同的特征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内容,比如Op.118中,音乐风格亢奋激昂,正是理性思考的代表;温柔腼腆的风格则表达了细腻的情感等。总之,Op.118这部作品将勃拉姆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Op.118曲式结构分析
《a小调间奏曲》作品结构简单精炼、主题明显,且情绪丰满、极富热情。这首小品右手音型基本为八度及分解和弦,左手基本采用同一种织体形式,乐曲一开始由F大调进入,短暂进入C大调后再进入B段转a小调,B段调性密集,起于F大调,终于A大调,为下首《A大调间奏曲》做调性铺垫。《A大调间奏曲》速度与情绪标记为温柔的行板,曲调风格温柔、节奏舒缓,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A部节奏简单方整不失丰满,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术使得音乐在平静的氛围中增添了少许律动,促使音乐有一丝紧张感。《g小调叙事曲》速度标记为有力的快带,A部分为柱式和弦,强壮的和弦赋予旋律更多力量,热情澎湃。大部分为八分音符节奏的节奏型,旋律在g和声小调上进行,转入降E大调后再转回g小调,B段则在B大调上进行,两段截然不同的风格使得旋律更加细腻、温柔,展现出安静、平和的音乐形象。《f小调间奏曲》以基本节奏型为三连音,和声创作采用了卡农、模进的复调音乐技法,仿佛两个声部在交谈、争论。《F大调浪漫曲》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A段在F大调上进行,旋律沉静,温柔细腻,B段采用三度转调的方式转入D大调,旋律宽广绵长。整首作品和声丰富,音响效果明亮。《降e小调间奏曲》作品速度及情绪标记为宽广缓慢,作品充满哀伤、阴郁等情绪,但又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抗争及激情的释放。
四、Op.118的创作手法
Op.118的创作手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调与减七和弦的应用
古典主义创作中常将同主音大小调作为转调方式,勃拉姆斯作品中也频繁应用这种转调方式,这也是他的作品体现出古典主义特色的一面。勃拉姆斯通常在各个段落之间转变调性,即上一段结束句的调性与下一段相同,段落之间连接自然而紧凑,实现了不同段落之间情绪的平缓转变。Op.118第一首间奏曲中包括5次调性变化,最后结束句调性转为与第二首调性相同的A大调,第一首中的结束句为第二首间奏曲的出现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同样第四首与第五首之间也采用同样的转调手法,作曲家对第四首结束句进行了几次和声变化,最终调性转到F大调,右手和声在F大调的主和弦转位发生变化,在C上结束最高音C;为了稳固调性,作曲家用八度F大调的主音作为左手最后两个结束音,与第五首曲子开头第一个在不同音区的C音相呼应,第五首曲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第四首曲子的延续,两首曲子紧密衔接。在勃拉姆斯Op.118中,可以看到以分解或柱式和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减七和弦,其实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很少看到减七和弦,因为这种技法应用不当可能会出现一种与作品整体不协调的感觉。但在Op.118中,大量减七和弦的应用反而为作品平添了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比如第六首中的伴奏织体就采用大量的减七和弦分解琶音,上行的减七和弦分解琶音呈现出音区的高低起伏感,与之对应的声音由低沉到明亮最后消失,整个过程仿佛海边出现了神秘的海市蜃楼,再慢慢消散。
(二)多聲部旋律及节拍移位
Op.118中旋律线条往往会随着中声部或其他声部的发展同步发展,而非以单一的旋律线条呈现出来,这种创作手法能够增强旋律线条的饱满度,比如第一首间奏曲就通过八度加厚旋律织体,中声部加入不同的音区,为原本单一的旋律线条增添低沉、浑厚的音色,整个作品也给人气势宏大、内敛厚重之感。节拍移位是指重新组合音型,改变原有的节奏模式。勃拉姆斯在创作过程经常会采用节拍移位的技巧,将原有节奏打破后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打破传统重音强弱规律,弱化小节线作用,节奏的灵活运用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句子线条的完整性,为音乐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比如第二首间奏曲就采用节拍移位,第二首第一段结束句中,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交替穿插出现了节奏移位,这种不断游走的节拍移位手法能够推动乐句不断向前发展,将其推向高潮后又马上安静下来,最终迎来第二段转变。
(三)对位手法
前文不止一次提到,巴赫对勃拉姆斯的影响很大,Op.118中对位法的应用就是受巴赫的影响,这是浪漫主义时期很少见的复调对位。第四首中对位法贯穿整首曲子,旋律材料采用一拍三连音加一个八分音符的“3+1”组合形式,左右手采用卡农式模进,通过卡农的形式发展,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压抑感;第四首中间段音乐逐渐安静下来,此时情绪发生转变,原本不安、压抑的情绪有所舒缓,但左手在右手旋律后出现仍然采用卡农的形式推动乐句发展,此时左手低声部低音沉重,为后续音乐中的不安情绪做铺垫。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创作主要依靠主题动机,比如主题倒影,这一手法在Op.118中也有所体现,第二首《A大调间奏曲》中第35小节最小一拍右手高声部的旋律就采用主题倒影的手法。
五、Op.118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缓慢热情的快板间奏曲
Op.118的间奏曲精短,且无过多情绪起伏,主题明确,整首乐曲调性布局传统,具有丰富的和声变化;在上文创作特点分析中也提到,Op.118整支乐曲采用了较多转调,且调性转换呈现出顺序标化的特点,即从F大调转为C大调再转为a小调、d小调,最后再转为a小调,演奏时可分为两段。从39小节开始直至乐曲尾声为A大调主和弦,在大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下整个曲子显得激情四溢。演奏时可以将每个小乐句的三音为一组,全曲采用大量模进手法;右手主体旋律宽广,左手主题采用分解琶音的形式进行伴奏。
(二)歌唱性的连奏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着极富歌唱性的旋律,因此演奏时要强调作品的歌唱性及抒情性,用手指将乐句平稳、连贯地演奏出来,好像“唱”出来一样。Op.118中大篇幅乐段都需要采用连奏技巧,因此需要采用大面积触键,指腹触键并缓慢下键,以演奏出柔和、圆润的音色,体现出旋律的连贯性与歌唱性。连奏长乐句时要合理控制手腕力量,演奏时手腕为水平运动,且保持平稳、放松状态,通过手腕带动手指,衔接每个音,由上个音符向下一个音符来过渡,注意下一个音落键后再松开上一个键,以保证音与音之间衔接紧密性。比如在演奏《a小调间奏曲》时,一开始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八度音程,此时右手是一串八度连奏,演奏时顺着手臂将腰背及大臂的力量汇聚于指尖,再将其急速果断地倾泻于琴键,以呈现出乐曲宽阔的气势。左手为分解琶音的织体,弹性长乐句时需要手腕灵活转动,通过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指串联每个音符,既保证每个音清晰呈现,又保持乐句的连贯性,体现出音乐的层次感。再比如《F大调浪漫曲》中的B段旋律,作曲家就对乐句进行拉长、填充处理,且由于装饰音的加入,使得该段音乐风格更加华丽,演奏时需要通过手腕的带动完成装饰音、十六分音符、十连音的连奏。而在《f小调间奏曲》中,三连音连奏旋律需要左右手交替出现,此时需要保持双手力度及速度的稳定性,才能呈现出像一只手弹出来的效果。这首作品也是卡农式复调音乐,音乐的发展通过左右手大量交替出现三连音来推动;且大量三对二的不规整节奏型增强了音乐中的不安情绪,演奏时需要注意呈现出旋律的整体性与复调音乐的线条,做好句与句之间的呼吸处理,呈现出的声音轻柔但不缥缈。
(三)断奏
断奏与连奏所追求的音色截然不同,断奏中最常见的就是跳音,音色干净、果断。弹奏和弦跳音时要稳固支撑手掌的掌关节,立住手指的第一、二关节,通过稳固的手型承载腰背、大臂力量。断奏的触键方式与连奏不同,断奏需要将力量汇聚于指尖,将连奏的“面”切换为断奏的“点”,保证音色饱满、明亮。手腕与手臂要有控制地带动手指落键,指尖保持弹性,避免用蛮力拍键盘。在Op.118第三首与最后一首中均包含大量的八度跳音及和弦跳音,演奏时需要干脆利落,具有爆发性力量,通过手臂将背部与大臂的力量传达到手腕、指尖,通过干净果断的跳音塑造抗争的形象及热烈的氛围。需要注意的是,该部分将右手的旋律线隐藏于高声部,因此弹奏时手掌掌关节要稳固支撑,弹奏和弦时向4、5指用力,清晰传递出高声部旋律。
(四)多声部旋律的演奏
勃拉姆斯Op.118的创作中使用了卡农、对位等几种复调音乐常用的创作方法,这种理念在浪漫主义时期十分罕见,却是勃拉姆斯区别于其他音乐家的闪光点。演奏复调式音乐作品时,由于旋律复杂,需要先将每个声部的乐句预先划分好,理清每个声部的起始点。在处理不同声部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当进入一个新的声部时,要有意识地收住上个声部的力度,通过弱化上个声部凸显新的声部,使听众能够体会到复调音乐的美感。因此在日常练习时要先拆分复杂乐句,并在谱面上仔细划分出来;在脑海中明确构建每个声部的旋律,先进行单手练习,当单手练习熟练后再进行合手练习,且注意各个声部都要兼顾。比如《f小调间奏曲》采用了卡农技法,演奏时要注意表现出卡农式的对唱,即通过各个声部恰如其分地配合表现出两个歌者用不同声线歌唱的效果,因此演奏时左右手的音色要区别处理,区分各个声部,避免只突出某个声部导致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不均衡。而《F大调浪漫曲》中,创作者采用了复调的技法写作,旋律交织于各个声部,整个音乐带有古典、庄重的色彩,情绪沉静,甚至带有神性。演奏时要将心态放平稳,和弦的处理慢而深,演奏时要脱离上一首不安的情绪,表现出旋律线条宽广、舒展的特点,清晰表现出各声部间横向、纵向的旋律线条;音乐柔和,且在键盘中融入力量,营造沉静、肃穆的氛围。
六、Op.118演奏处理
(一)低音线条与复调织体的处理
勃拉姆斯音乐织体音区跨度较大,演奏时要注重低音走势,协调运用大臂、手腕,明确和声走向,避免低音层出现割裂。比如《a小调间奏曲》A部分左手伴奏织体就需要注意低音线条的进行方向,中间分解和弦要保持流动性;再比如《g小调叙事曲》A部分的演奏可以作为一个声部进行练习,明确和声走向,推动音乐情绪。勃拉姆斯使用了大量多条旋律同时进行的复调手法,比如《A大调间奏曲》A部分右手就包括一高一低两条旋律线,一条为女高音悠长动听,另一条为低声附和的女中音,两条旋律线使得音响更加饱满、丰富。当旋律声部出现二度下行,长短不一的乐句使得这段旋律犹如忧郁的散文诗,这正是作曲家内心孤寂的呈现,也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演奏时要注意每个音互相关联、互相制约,既保持声部旋律的连贯性,又保证声部均衡性。《F大调浪漫曲》A部分将旋律隐藏于多个声部,是典型的复调对位创作手法,演奏这部分时手指肚慢触键,为保持声部间的均衡感,各声部旋律要连贯歌唱,可以稍微突出高音声部,注意手指保持独立,内声部保持流动,形成声部意識。
(二)力度与速度的控制
勃拉姆斯Op.118这部作品更侧重于气氛的营造,弱起开始,触键的深浅程度及速度会对作品中力度的细微变化产生直接影响;针对稍弱的部分要放缓触键速度,增加触键面积,针对稍强的部分则用指尖触键,加快触键速度,减少触键面积等。比如《A大调间奏曲》A部分中每次三度下行均会减弱,通过附点旋律渐强,最后下行渐弱;《f小调间奏曲》A部分需要通过左右手三连音呈现出渐弱趋势,右手弱时左手强,两只手互相交替好似对答,听众能够感受到来自作品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演奏速度方面,整体上六首小品快慢交替,以第三首为界,分为两组,整套小品情绪丰富,音乐魅力十足,演奏时要准确把握作品间的速度变化,将作曲家赋予作品中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比如《A大调间奏曲》A部分结尾处,可运用弹性节奏进行演奏,既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作品,又能够给听众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三)踏板运用
钢琴演奏中合理应用踏板会对作品的情绪推进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改变演奏效果,因此要合理应用踏板,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现代钢琴包括延音踏板、弱音踏板、持续音踏板,勃拉姆斯Op.118的演奏主要采用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在演奏第三首《g小调叙事曲》时,该首作品主题旋律充满活力,采用断奏和弦强调节奏特点,音响干净利落,因此选择节奏踏板,并注意明确左手的低音走势;再比如第六首《e小调间奏曲》B部分同样采用断奏方法,同样使用延音踏板即可获得干净、利索的音色。弱音踏板的主要作用是减弱音量,强化音量对比,丰富音色层次。在演奏第六首《e小调间奏曲》A部分中第二个乐句时使用弱音踏板能够产生朦胧缥缈的效果,再加上左手减七分解琶音,音响不仅更加连贯,而且能够使人产生惆怅、悲凉之感,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对死亡的思考。第三首《g小调叙事曲》中段演奏中使用弱音踏板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不仅能够与开头乐段形成对比鲜明的效果,而且可以为后续再现段铺垫。还原B音转入B大调,旋律线条也变得更加悠长、动听,且加大了作品的对比力度,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均能获得更大的二次创作空间。
总之,通过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能够体会出作者情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逆行者,所以不断被质疑,因此他晚期的作品充满悲观的情绪色彩。Op.118曲式结构严谨、统一,蕴含着复杂又细腻的情感色彩,可以看出作者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浪漫主义的随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婧.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六首钢琴小品Op.118》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15(01):8.
[2]崔秀峰.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方法——以六首钢琴小品Op.118 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4):201-203.
[3]吴龙艳.浅析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119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J].黄河之声,2014(04):54-56.
[4]陆茵.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创作的个人色彩——以《A大调间奏曲》(作品118之2)为例[J].大众文艺,2014(03):149-151.
[5]杨小影,杨晓琴.勃拉姆斯钢琴小品套曲Op.116的演奏分析[J].艺术评论,2012(07):128-131.
[6]张杨.析勃拉姆斯钢琴小品四首(OP.119)的演奏风格与技巧[J].音乐生活,2011(09):73-75.
[7]江松洁.情迷古典的浪漫守望者——从晚期钢琴作品 OP118看勃拉姆斯的音乐特点[J].大众文艺,2010(04):57-58.
[8]杨凌云.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关于音乐分析与演奏中的情感表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34-135+138.
[9]仇潇潇.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J].艺术评鉴,2017(08):37-39.
[10]许丽.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中《间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1]赵爽.从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6-op.119看其创作风格及演奏[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2]蔡师师.从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118看其音乐风格与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