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王”陆春龄竹笛演奏风格与技巧研究
2023-10-14罗珣
罗珣
【摘 要】陆春龄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竹笛演奏家,是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竹笛艺术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研究陆春龄的竹笛艺术表现,对探寻中华民族器乐的发展、丰富竹笛艺术发展史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音乐形态分析法对陆春龄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及艺术作品进行探讨。
【关键词】陆春龄 竹笛演奏 竹笛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6-0098-06
相传竹笛起源于黄帝时期,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①。竹笛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而竹笛艺术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竹笛演奏者们理应继承和发扬的。20世纪中期,我国涌现了以陆春龄、赵松庭等为代表的“南派”和以冯子存、刘管乐等为代表的“北派”竹笛艺术开拓者们,他们也是近六十年以来第一批将竹笛从伴奏乐器转变为独奏乐器的重要代表人物。
1941年,陆春龄参加了当时民间为增添娱乐活动而建立的丝竹乐团,并在这里学习到了许多音乐知识,为今后的竹笛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春龄调入上海民族器乐团,成为器乐团中的竹笛独奏演员。之后随着生活与时代的变迁,陆春龄的竹笛演奏风格也发生了改变,他的竹笛演奏中不仅体现了浓厚的江南丝竹音乐特征,而且彰显了他对党和人民深深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一、陆春龄艺术生涯及艺术成就
1921年,陆春龄出生在上海一个贫穷家庭。家庭条件的困苦,使得陆春龄早早进入了社会。七岁时,陆春龄在一位善于吹奏竹笛的皮匠师傅的启蒙下对竹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便利用空余时间去学习竹笛,还借替人开车的机会讨教了许多的笛艺知识。在当时没有录音设备的条件下,他仅凭着自己的记忆来记录所听到的器乐与戏曲的曲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物质生活之余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江南丝竹文化活动也因此越来越受欢迎。此时陆春龄的笛艺也愈发娴熟,1937年他加入了上海“紫韵国乐社”②。进入丝竹乐团后,陆春龄开始进行竹笛艺术的演奏与表演,音乐基础知识也得到加强和巩固,团体合作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1940年,陆春龄在原社团的基础上,提倡增加广东音乐、昆曲等艺术门类,又增添了独奏、重奏等表演形式,并发起了“中国国乐团”。“中国国乐团”的成立,标志着陆春龄在竹笛艺术上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为他今后竹笛艺术的发展作了很大的铺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着重建设文化事业,并建立了一支极具专业化的音乐艺术家表演队伍,用来满足劳动生产者们随着物质水平提高而逐渐上升的精神需要。1951年6月,北京召开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指出应加强国营艺术团的专业性建设,明确了文工团的初步分配工作,并在中央及各大城市、行政地区建设更加专业的艺术团队。1952年,国家又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在这一指示的推动下,陆春龄于1953年参与到上海民族乐团的组建工作中,此后上海民族乐团成立,陆春龄也成了一名专业的独奏演员,开始了他竹笛艺术的专业化道路。
陆春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更是南派竹笛的重要代表人物,誉有“中国魔笛”之称。作为我国竹笛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为传统竹笛文化作出了许多伟大贡献。他在几十年的竹笛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整理、创新,编创了《鹧鸪飞》《江南春》《喜报》等众多经典曲目,并在国内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为后人留下了《陆春龄笛子曲集》《陆春龄笛子独奏曲》等经典教学书籍和唱片。
陆春龄早年在“中国国乐团”担任独奏演员,多年的磨炼和学习让他的笛艺得到了飞速发展。精湛高超的笛艺,让他八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多次为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演奏竹笛。此外,他还在国内多次举办竹笛独奏音乐会:198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竹笛独奏音乐会,次年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两场独奏演出。这几场演出的成功举办,迅速吸引了海内外新闻媒体的眼球,成为新闻界和音乐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期,陆春龄分别受到我国台湾摇篮唱片公司及中国广乐团、琴园国乐团的盛情邀请前往台北,并与胡结续专家在台北最为华丽壮观的音乐厅开展了一场名为“苍龙吟”的竹笛獨奏音乐会;2017年,已有90岁高龄的陆春龄先生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一场意义深长的音乐会《江南好——陆春龄笛艺90春笛箫作品献演师生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陆春龄的学生弟子们纷纷上台演奏他盛名于世的竹笛作品,他自己也身着一件绣有鹧鸪鸟的玫红长袍,吹奏他最喜爱的作品——《鹧鸪飞》。舞台上,年近百岁的竹笛艺人,用一根竹笛、十根手指,演奏出悠扬的旋律、深邃的意境。被称为“中国笛王”的陆春龄先生穷其一生扑在竹笛上,他所谱写的不仅仅是一首首笛曲,更是国内竹笛界一篇篇不朽的传奇。
二、陆春龄竹笛演奏风格
(一)音乐结构严谨
陆春龄先生对竹笛曲的音乐结构配置十分严谨,他作品中的段落布局无论是数量、时长还是乐句的小节数分配、每一小节演奏技术、情感处理等都十分讲究。如《鹧鸪飞》使用C调笛,筒音作re,角调式,4/4拍,全曲共86小节;其结构为:引子(5小节)、慢板(48小节)、快板(28小节)、尾声(5小节)。整首作品采用虚指颤音和实指颤音相结合等技法展现了鹧鸪鸟盘旋起落的形态,音乐明朗且充满生机。《小放牛》则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的结构,使用D调笛,筒音作sol转全按作re,以昆曲唱腔为题材。全曲结构由引子(16小节)、中板(99小节)、快板(40小节)三个部分组成,曲调悠扬、愉快,体现了田园之中牧童嬉戏的美好景象。
(二)演奏技法独特
陆春龄先生的竹笛演奏风格是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逐渐形成的,因受昆曲影响,在气息的运用上会借助腰部和腹部的肌肉强劲来进行支持,保证吹奏气息得到更好的控制,即“气沉丹田”的运气方式。他还十分注重手指握笛方式来调整笛身的平衡,协调风门的距离、气口的强弱、松紧等,以保证吹出的声音醇厚饱满、强而不噪、弱而不虚。除此之外,陆春龄先生还会借鉴北派的竹笛艺术,将一些特色的演奏技法加入音乐作品当中,形成兼具南北音乐特色的竹笛作品。部分音乐创作过程中还会融入西方的作曲技法。在对乐曲的改编与创作中,陆春龄先生经常会使用十二度超吹即第二泛音进行演奏,用来表现静谧的气氛。
(三)区域色彩浓郁
由于受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陆春龄先生竹笛演奏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有江南丝竹的典雅、细腻、优美,还有江南乡土音乐的朴实、清新、直爽。他的音樂启蒙来源于民间也充分扎根于民间,他所改编的笛曲都以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这些民歌旋律又多以曲折的级进为主,曲调风格婉转清新流畅,且圆润而细腻。因此在演奏歌唱中需要巧妙地运用江南丝竹的颤、叠、震、打等技巧进行装饰,从而形成具有典型江南传统音乐神韵的艺术作品。此外,陆春龄先生还演奏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行街》《欢乐颂》等,这些乐曲音色甜美、曲调明亮,中板部分较为细腻,但又抑扬顿挫、有鲜明的强弱对比,快板部分华丽漂亮,演奏时需一气呵成,旋律发展连绵又带有起伏,风格精致且韵味十足,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当地细腻温润的人文情怀。在陆春龄先生所改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小放牛》与《鹧鸪飞》两首作品。它们来源于民间音乐素材,运用江南丝竹和昆曲等艺术形式进行整合,改编成了极具民间特色的竹笛作品,是南派的代表性笛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陆春龄先生还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性的大型协奏曲,如《江南春》《潇湘银河》等,这些作品取材于江南民间音乐,极具地方性音乐风格特色,都是当时优秀的竹笛协奏曲。
(四)音乐创作紧贴人民与时代
纵观陆春龄先生创作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些笛曲大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群众生活相贴近。因为吃过生活的苦,陆春龄先生更加能够体会到基层生活的不易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扎实的音乐功底也让他能够用自己的笛声来抒发内心情感,奏响时代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出笛曲《今昔》,用充满喜悦和热情的笛声高歌着新时代的到来。当累累的劳动果实呈现在祖国面前时,陆春龄先生怀着满腔的自豪创作出作品《喜报》,那欢快的旋律吹奏出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赞美之情;在下部队慰问演出时,他深受军人士气的影响,将将士们每日晨练的景象化作笛曲,《练兵场上》用笛声模仿军号,让音乐给人们呈现出部队生活的场景。此外,还有为歌颂美好祖国夜以继日付出劳作的工人所创作的《工地一课》;访台演出时,站在与大陆遥遥相望的台湾,心系两岸同胞,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月夜思亲人》;2007年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创作的大型协奏曲《天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失去同胞而悲痛、为赈灾行动而敬佩谱写的《抗震救灾精神放光芒》等,这些作品不仅饱含着陆春龄先生细腻的情感,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三、陆春龄竹笛演奏技巧
南派笛子多为曲笛,是江南丝竹管乐中常用的笛子,其笛身较为粗长,音色圆润且柔和,曲调悠扬,因此在吹奏过程中常以打、震、倚等装饰音的音乐技法来进行演奏,使得乐曲曲调更为婉转动人。
(一)颤、叠、赠、打的运用
颤音,即通过手指连续而急促地上下均匀扇动所发出的音响效果,以二度音程关系为主,也有三度或四度的颤音,在演奏中标记为“tr”。吹奏时,手指低抬,均匀且有节奏地交替扇动,主要用于表现悠扬抒情的音乐效果。除了竹笛,颤音也广泛用于钢琴、二胡等各类器乐中。
叠音,常用于行板及快板中点缀装饰,通常高于主音,演奏时在标记音上方快速颤动一次,音程关系为二度,演奏中标记为“又”。叠音产生的听觉效果具有重叠感,从而增加乐曲的华丽性。
赠音,又称之为“收”音、“送”音,出现于音符结束前后,不另算时值。吹奏赠音时需进行快速换气接入下一乐句,赠音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使乐曲在演奏的过程中给人一种回味深远的感觉。如《欢乐颂》中第一乐段的尾声就使用了赠音,让乐曲更加意味深长,具有品味性。
打音,在气息不断的状态下,用手指在音符下与之相邻的音孔快速地打一下,用于区别同一小节中两个相同的音符,在演奏中标记为“丁”或“扌”,在南派竹笛乐曲中基本会运用到。
《欢乐颂》中部分段落大量运用了叠音、打音、颤音的演奏技法,使得乐曲在原有的音乐效果中更加圆满丰富。
对于乐曲中“气口”的处理陆春龄也有着十分独到的演奏方式。如《鹧鸪飞》中,有部分乐句的气口并没有像其他乐曲一样中规中矩,它们每一句都是在强拍上换气,让人在听觉上产生一种向前“冲”的效果,从而达到让乐曲饱含激情、蓄势待发的感觉。
(二)泛音的运用
泛音,原是弦乐类演奏中常用的一种特色演奏技法,古琴上的泛音更是有“天音”之称。因泛音的音色空灵能表达出许多基音无法达到的意境,所以它常被运用到其他类乐器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演奏技巧。在管类乐器之中,泛音的吹奏力度、气息与音量大小是十分难控制的,但又因竹笛在吹动泛音时,笛膜几乎不会震动,使得发出的音小且纯净,有静谧之感,因此在陆春龄先生的乐曲中可以看到许多泛音的运用。他也十分注重泛音在乐曲中对音乐整体的表现作用,如《喜报》中,第三部分连续三小节的泛音吹奏,一下便将乐曲拉到一个深远宁静的意境当中,让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真诚。再如《欢乐歌》第三乐段中泛音与基音的交错吹奏,动与静相结合,使得乐曲在朴实中带着一份华丽的意境。陆春龄的《小放牛》中也运用到了泛音的演奏技法,中板与快板之间在渐慢到渐快的吹奏过程中运用了三小节的泛音,体现出一种深远、飘逸的意境,更是为下一段快板部分的到来作出了强有力的铺垫。
(三)腹震音、指震音的运用
腹震音与指震音都属于竹笛常用的演奏技巧之一,它们一般都是运用在比较长的音中,腹震音的吹奏通常需要腹部控制用力,依靠腹部收缩引起气流的颤动而产生声音,让吹奏出来的音符在很小的程度上进行连续的改变与还原。腹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一般多用于舒缓的旋律中,可以使音乐达到一种松弛的歌唱性效果。
指震音则是在本音下方三度用按指在笛孔附近快速均匀地轻微震动,引起小幅度小于腹震音的连续波动。陆春龄所改编的曲目通常借用腹震音、指震音来美化音色。如《今昔》第二部分,利用腹震音的演奏手法,给慢板带来缓慢而沉重的音响效果,让人感觉情绪如同堆积在胸口一般蓄势待发。指震音《鹧鸪飞》中,慢板部分的第36小节处,运用手指震动产生的波动来描绘鹧鸪鸟儿飞翔抖动翅膀的场面。
(四)历音、吐用、跺音等技法的运用
历音、吐用、跺音是隶属于北派的演奏技法,陆春龄在南派的竹笛演奏基础上不断借鉴、吸收、发展北派的技法。厉音是吹奏时运用多根手指进行一个连续上行或连續下行的快速起落,具有一定的爆发性,因此吹奏时要注意不能有音符的丢失。乐曲中厉音的连续使用会让音乐产生波动的效果,如《喜报》中通篇出现了大量厉音的演奏方式来增加音乐的欢快性。
吐音又分单吐、双吐、三吐、气吐、唇吐、喉吐,是北派竹笛的演奏技法之一,吹奏时应双颊后收,气息下沉并集中,配合腹部的力量,吐出的音干净且结实有力,多用于表现热烈活泼的场景。南派的吐音讲究至柔,一般欢快的乐段多依靠手指的灵活性来完成,因此吐音在南派中运用程度并不高。陆春龄先生深知吐音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便借鉴了北派吐音的演奏方式,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竹笛演奏中,使音乐兼具南方的柔美与北方的力量。
跺音则是通过手指的起落达到一个快速的打击,类似于打音,但音色比打音干净,不拖沓,吹奏时需要手指与气息相互配合。陆春龄先生在创作笛曲时,部分作品会根据需求来进行此类技法的演奏。
四、陆春龄演奏风格及技巧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一)《喜报》:南北派技法融合的典范
1959年,陆春龄到山东、安徽等地深入生活,当时全国人民都在为建设祖国而积极奋斗,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面对这一景象,陆春龄被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便以此为素材编创了一首高度赞扬社会主义建设的竹笛独奏曲——《喜报》。
《喜报》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乐部陆春龄先生都按照素材以及结构对乐曲的发展进行严格的分配。第一乐部速度轻快,多用厉音、滑音、颤音等装饰音来进行演奏,反复呈现后,主题开始发生变化,并加入吐音技法,增添音乐跳动性,为乐曲后续发展作铺垫。23小节处速度增加到144每拍,并大量运用三吐音和双吐音,与开篇形成对比。第二乐部速度变慢,转为了5/4拍,整个乐部平稳且悠扬,历音、倚音与颤音的多处使用让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更加生动。
第三部分华彩乐段,由A调转为E调,节奏自由,运用了颤音、泛音、倚音等装饰音为华彩部分做铺垫。华彩处采用连续的高音与紧密的十六分音符,还运用了大量跳跃的吐音进行演奏,表达人们的欢乐之情。第四部分转为A调,1~16小节处陆春龄采用双吐反复的吹奏技法,使音乐旋律更为紧凑,17小节处开始进入高潮,与一、三乐部相呼应,吐音、连音的交替使用,就好像人们为新中国的美好未来一同进行赞美。
《喜报》这首作品是陆春龄紧贴时代发展所创作的,全曲结构严谨,与素材紧密结合,创作中加入了北派的演奏技法,音乐整体欢快、朴实有力,但又不失江南丝竹的悠扬隽美,是一首高度赞扬新中国发展并具有一定社会主义性质的优秀笛曲。
(二)《江南春》:中西合璧之作
《江南春》是由陆春龄先生与曾家庆先生共同创作的竹笛演奏曲,该曲以《四大元》为基本素材进行创编,描绘了一幅田园水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了江南民间的风土气息,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这首作品由引子、小快板、慢板、华彩、快板、行板尾声五个部分组成。D调笛演奏,筒音为5,慢板处筒音转为1。引子部分曲调平稳,乐句之间十分连贯,带给人宁静舒缓的清爽感。小快板段落可划分为四个分部,第一分部以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进行发展,乐句欢快流畅具有歌唱性,并与第二分部形成对比;第二分部音区多为八度跳进,小节之间以模进的方式进行连续展开,并加入十六分音符给整个旋律增添色彩;第三分部为主旋律的吐音变奏部分,使音乐旋律具有颗粒性;第四分部的旋律再现了主题材料,节奏较自由,最后两小节以pp力度营造出安静的氛围,为慢板部分做铺垫。
慢板部分,由D调转为A调,乐段中有多个部分出现了音乐材料的重复使用和扩展,气息流贯,起伏自然。在19~28小节处4与#4的出现让乐曲有了短暂的离调效果。散板华彩部分转为D调。乐段中使用大量倚音、颤音等装饰音来模仿田园里自然的声音,增添了灵动感。第一气口处由三组带装饰音的震指音开头,下行到低音6作颤音结束,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呈现一幅田间鸟儿放声鸣叫的欢快场面。第三气口处由连续上行的跳音组成,随着情绪不断高涨,将整个乐段推动至于高潮。快板乐段为全曲的高潮乐段,整个乐段都以吐音为主要演奏方法,凸显了喜气洋洋的欢快感,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尾声部分,前半部分音区较高,节奏稳定,速度由慢渐快到华彩部分,最后以突慢的形式进入全曲的尾声,并在最后的长颤音6上加重了演奏力度,气势宏伟、感情充沛,让人感受到江南的无限好风景。
《江南春》是一首结构规整的音乐作品,陆春龄先生在创作时对每一个乐部都进行了精心的音乐布局,让每一乐部都具有自己的音乐性格但又能完美地进行串联。曲中还运用到了模进、离调等西方作曲技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的笛曲。作品中丰富的润腔、婉转的曲调、细密的装饰音,在描绘我国南方农村欣欣向荣的美景时,也将江南丝竹的音乐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陆春龄作为我国南派竹笛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笛艺在20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演奏风格也因受江南丝竹音乐的影响,在所创作与改编的作品之中,大量运用了颤、叠、赠、打等艺术手法来丰富作品的听觉效果与内容。但他并不局限于南派竹笛演奏中常用的音乐技法,还积极将北派的竹笛艺术融入南派演奏技法之中,这种在竹笛演奏技法上独具一格的见解,让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奏风格。
在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竹笛演奏技法的同时,陆春龄在发扬与传承中国传统竹笛文化上,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担任“中国国乐团”的独奏表演者;1985年在我国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竹笛独奏音乐会;被中国广乐团、琴园国乐团邀请到台北开展“苍龙吟”竹笛独奏音乐会等。他注重国内竹笛艺术发展的同时,还将竹笛这一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推向世界,如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演奏等。将中国的竹笛艺术带入国外,让外国人民一同欣赏来自中国的艺术。凭借着自己高超的竹笛演奏技术与坚持不懈的精神,陆春龄的竹笛在国内外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甚至获得了“魔笛”之称。
陆春龄先生对我国竹笛艺术的影响与奉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竹笛,而他的竹笛艺术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竹笛演奏者们,并由他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在中国竹笛艺术发展道路上留下不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毛宇龙.丝竹传奇一代宗师——陆春龄笛子表演艺术研究[J].人民音乐,2011(08).
[2]蒋伟.陆春龄笛曲《鹧鸪飞》的审美内涵[J].四川戏剧,2016(09):124-126.
[3]周胜楼.陆春龄竹笛演奏风格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4]国乐今说.乔建中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5]邵先国.竹笛曲《喜相逢》演奏分析[J].艺术评鉴,2016(12):95-97.
[6]乔建中.江南丝竹音乐大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①《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笛以竹为材料,所以也被称为竹笛,音色婉转动听。古人谓之有“荡涤之声”,意为洗净灵魂之音,也将其称之为“涤”。
②“紫韵国乐社”:1920年12月5日,姚守梅、周晋升等发起成立,旨在抵制社会恶习,提倡高尚娱乐。1936年,陆春龄、施济康等加入。1940年陆春龄等提议增加广东音乐、潮州音乐、杭州小调、昆剧及新创曲目等,并增加独奏、重奏等。是年,改名“中国国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