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研究

2023-10-14李秋坤

大众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创型校企人工智能

梁 菲 李秋坤 潘 翔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研究

梁菲1李秋坤2潘翔2

(1.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职业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针对高校现存人才培养体系不够科学、教师资源不充足、理论教学与实际未完全接轨、缺乏实践平台等问题,构建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新机制。以培育人工智能思维的双创型人才为目标,从院校科研合作与企业联合、高校评估与企业测评相结合和校内外企业基地相结合建设培养体系等方面引园企入教,提升高校办学理念、水平和质量,改善理论脱节于实际的现状,促进学生成为富含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思维;双创型人才;引园企入教

引言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是践行教育强国理念的重要举措,而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的基础。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模式创新,通过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体系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顺应时代、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实现针对性课堂思想、课程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等的深层次改革,培养富含“人工智能+”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人才,从而促进就业。

1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理论依据

1.1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界定

人工智能思维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核心素养。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强调用人工智能思维培养双创型人才,其本质上是运用分析性、交互性的任务思想,通过判断、分类并综合所有资料,最后使用合适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推广应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人才为目标,推动学生构建充满活力、张力、高效运行的赋能思维,带动学生具备全局观、全样本思维意识、容错意识、非因果性意识的人工智能思维,促进学生具备辩证、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自身及事情的进化思维,培养社会所需的双创型人才。双创型人才重点培育学生富含人工智能思维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能够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双创型培养扩展人才模式,从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与素质出发,形成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的专业思维、方法、嗅觉,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带来有力的人才支撑[1]。

1.2 “引园企入教”理论依据

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实际动手能力、工程素养、人文素质、上岗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引园企入教”模式将科技园、产业园、工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节点引入教学过程,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有效化教学的目的。“引园企入教”模式通过院校与企业、教学与企业合作模式开展企业、实训室、高校教师、企业导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开发等方面多元合一的实践,建立双创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衔接,形成技能型培养创新模式,打造理论实践应用于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园区、企业与高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规格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满足现代企业发展对人员上岗速度快、技术后劲足、工程素养好的需求,构建适应“引园企入教”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和环境,全面开展理实一体教育,增强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和实用性,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教学现场的作用,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需求紧密匹配。形成“引园企入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是培育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的必然,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就业的针对性,快速融入企业,实现教育产业链人才供给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园企现实需求相匹配。

2 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培养双创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案仍需调整和完善

高校教师长时间从事校内教学工作,接触社会实践实训机会相对较少,造成了教师的双创型思维性不足、对服务社会需要的人员素质欠缺充分了解等问题,双创型师资紧缺。因薪酬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同,学校难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入职,教师培养力量不足。人工智能思维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成果与就业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且教材落后于实际技术水平,教学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依靠课本教材进行教学的方式需调整,应结合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有机融入“引园企入教”模式[2]。

2.2 高校实训实习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

实训基地设施配备不完善,培训基地建设也不配套。现有的学生实习基地设备陈旧、数量不够,维护困难,仪器设备性能、型号和数量等均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此外,实习项目陈旧,实践设计只能覆盖小部分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学生的技能训练实效性差,无法真正使实习基地训练功能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衔接。实训基地搭建、设备配置以及其他的辅助物资与运行成本相对较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持续更新满足大批量学生实训需求。

2.3 合作模式与评价机制缺位,缺乏多方位合作评价标准

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构建实践平台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特性和研发项目的深刻思考;企业在与院校合作的过程中,易偏重于保证企业利益,而忽略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忽视学校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合理的责任制度和联络机制,在发生问题时易产生互相推诿的情形[3]。再者,缺乏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校企间无法就教学实践、生产研发、项目开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紧密沟通,阻碍校企间信任感的简历,严重影响校企合作[4]。现阶段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也未能全面引入行业、企业评价主体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元评价标准,校企合作间存在双方价值追求存在差异,合作模式不够成熟[5]。

3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路线规划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全路线结合“引园企入教”改革教学方案,以建立聚集型人工智能专业群为切入点,从双创教育的内容、手段、平台、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架构如图1所示。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引园企入教”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赋能思维、人工智能思维、进化思维,其手法则是通过进行“企业与实训室合一”“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教研与生产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教育与企业合一”,构建高校与企业多元主体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平台[6]。通过高校与企业间协调统一价值认同、寻找良性循环的合作模式、完善合作体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双创教育为育人准则,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双创型人才[7]。

图1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架构图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研究中搭建企业多元主体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平台,引入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行业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重塑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赛证、岗位素养、个人素质等评价因子有机结合的多维评价机制。院校与企业之间采用不同绩效评价,学校侧重于知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企业更关注岗位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忠诚度的确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确定行业专家、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共同认可的多方位评价机制。“引园企入教”深度融入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建立,“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教育链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产生推动作用。

4 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实施策略

4.1 建立“引园企入教”新机制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加强校企沟通,寻求双方价值认同,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培育优质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引园企入教”的制度研究下,将企业真实项目导入专业课程实践设计中,形成高校、园区、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多主体的“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构建“引园企入教”新机制,整合企业先进优良设施设备与学校的人员和实验实训场地资源,针对企业研发、制造和销售等方面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多方合作建设水平高、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符合教学企所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首先,校企协同共建“引园企入教”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途径,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教学队伍深入园区、企业、行业机构等调查研究就业需求,参加院校间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交流研讨活动,走访调研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收集问题反馈,组织专家论证会,举办企业人工智能教学改革讲座,打通园、企、校间动态沟通渠道,迭代式建立与改进“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引园企入教”共建企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内在体系中进行实践资源配置优化,强化与知名人工智能企业、组织和机构的合作,运用各类教学介质为精专化和普适化的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提供支撑。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发挥“人工智能+”的集聚作用,开展各类研讨会,组建交叉学科专业群。

最后,“引园企入教”协调管理制度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形态。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引园企入教”的合作管理制度,规范园区、企业与学校间的责任与权利,从制度上保障园、企、校的协同合作和运营。建立园企联合工作指导委员会或园企联合办事处,引导与管理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习与实践,推动资源优化,并设置专人负责协调与管理园企联合所面临的问题,推动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功能与“园企”研发与生产功能的平衡发展,实现“学习开启就业、练习促进就业、竞争推动就业、实践驱动就业”,构建课程实训、综合实践、校内顶岗实训等结合的立体化深度合作生态环境。

4.2 形成“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形成“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促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层级递进的结构,使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以知识图谱促进融会贯通。基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趋势要求,基础理论教学的相对稳定性与专业课程迭代更新快的特性互补,通过专业间整合与重组形成了人工智能专业在不同就业方向上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需设计出若干个职业方向的教学模块课程,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和区域经济对毕业生素养的不同要求,实现学生以模块化、定制化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灵活匹配。

再次,按照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结构要求组建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队伍,聘请了解社会岗位需求与发展变化的趋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注入新鲜血液,丰富高校教师的结构层次,推动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教育为主线,遵循教育规律和行业发展规范,以“引园企入教”中的园区和企业为重点教育实施切入点,紧随专业发展新形态、人才新需求和产业新趋势,根据优化组合、结构调整、突出重点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理念,通过学习人工智能创新型教学理论与思想,树立人工智能创新意识,推动教师探索“引园入企入教”的个性化、智能化和泛在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也应探索教师培养模式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引导教师紧跟教学前沿,从而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上构造学生人工智能思维,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赋能意识,提升创新、实践、实施和扩展能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双创型”人工智能教学体系。

4.3 构建高校与企业多元主体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平台

院校与园区、企业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以人工智能实践基地为载体,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思维课题项目,建立虚拟与现实结合互补的协同育人平台。将企业的设备、服务、管理模式、技能引进入驻校园,建立人工智能思维导向的园企联合实验基地,导入其运营模式、公司文化,使企业的先进设备优势与校内场地形成互补,推动校园规范化管理工作,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企业人员之间参与的实践课程,学生深入公司产品一线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思维参与公司产品设计、开发、实践、测试等,从而有效掌握产业趋势、产品技术发展趋势、自身水平等方向性问题,实现院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解决专业建设与发展投资、技术、师资等问题,提升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实现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全真化,实现企业参与全程化;实现人工智能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推动协同育人平台各节点间资源分配整合。通过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产学联合协同教育,建立人工智能产学研融入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教学模式,改革人工智能课程措施,充实课程,增强人工智能教学理念与教育创新能力,促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展示科技教育成就,切实促进了校企共享、资源优势相互利用、合作共创双赢和长效发展。为高校与中小企业多元主体产教融合夯实学科转型发展的基石,促进了学科健康可续发展,形成高校与企业多元主体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平台。

4.4 打造人工智能双创项目

院校与校企合作共建,实现项目孵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等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培训、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指导、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双创项目孵化环境。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优势资源,高校形成“校园—园区—企业—行业”四位一体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建设工程产教融合的示范基地,组建社会企业导师团队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联盟的成立,拓宽人工智能科技创业项目来源。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优秀大学生技术创新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科学技术创新大赛,培育学生人工智能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高校与企业孵化下,实现人工智能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的转化,推动产品迭代更新和提升育人成效。

4.5 完善高校与园企多目标融合的评价机制

院校与企业之间应采用不同绩效评价,学校侧重于知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企业更关注岗位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忠诚度的确立。在校企共同培养和顶岗实习阶段,通过教育管理的手段,协同提升学生的顶岗能力和企业忠诚度,保证校企共同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留任率。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具备“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教学软件为手段,对教学状态监测、学习过程管控、学习结果评估、毕业生质量跟踪等评价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科学研判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研究中搭建企业多元主体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建立融合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评价主体的,动态调整“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方法、结果和反馈融合的多维度评价方式,确立行业专家、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共同认可的多方位评价机制。

5 结束语

培养“双创型”人工智能思维人才在当前产业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不断输入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人才,进一步深化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教育模式,达成“双创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人工智能+”双创型人才培养“引园企入教”新机制能有机结合高校与企业的教学和生产,使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同时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推进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延伸,促进专业建设研究进程,提升理论技术应用,促使高校办学理念、水平和质量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就业。

[1] 肖荣辉,刘磊. 基于多元协同的高校“双创”教育生态链构建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2): 127-132.

[2] 田菲菲. 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商讯,2021(34): 185-187.

[3] 李红艳.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4): 31-33.

[4] 杨友文,黄文娇,方晓刚,等.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创”人才培养实践与机制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2): 133-135.

[5] 李旭,徐冉,王新新,等.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2): 37-39.

[6] 陶生锟. “引企入校”背景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5): 216-217.

[7] 褚晓曦.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 商业文化,2021(34): 119-120.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Introducing Park Enterprises to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i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society at presen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existing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s not scientific enough, inadequate teacher resources, theoretical teaching is not fully aligned with practice, and lack of practice platform, a new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introducing park enterprises to teaching"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nking, we aim to introduce park enterprises into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university evaluation and enterprise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ining system that combin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terprise bases. This will enhance the concept, level and qua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theory is disconnected from reality,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become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troducing park enterprises into teaching

G712

A

1008-1151(2023)09-0150-04

2023-03-15

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人工智能+X’复合课程集群链式反应教学体系研究”(GXGZJG2019A018);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特高’引领职业教育技术课程集群链式协同教学研究”(GXGZJG2020B142);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资助(桂教师范〔2019〕52号-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区块链+’物流管理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20JGZ176)。

梁菲(1980-),女,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物联网技术应用。

潘翔(1981-),女,广西职业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网联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创型校企人工智能
红山文化玉璧创型理念及功能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新高考形势影响下英语教育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下一幕,人工智能!
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