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探索 *
2023-10-14魏晓露王科军
刘 莹 魏晓露 王科军
(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12 月召开的第23 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此意见是在高校不断扩大招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教师逐年增多的背景下提出的。数量上去了,素质却下降了,不论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人格修养,还是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品性都大幅度降低。与所谓的高材生和德才兼备的教师形象极其不符的事件越来越多地被陆续报道出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并且事件性质越来越恶劣,也颠覆了大众的传统印象。提高高校教师、大学生素质就变成了高校育人的重中之重。大学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第一步是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高校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高校教师,本身的德行素养是放在第一位的。以往的高校政治教育是独立于专业课教育之外的,政治教育的成效堪忧,仅凭理论考试的成绩完全不能体现政治教育的成效。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专业技能与政治素质或人格的发展不成正比。这时候思政教育改革就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1 中医学类课程思政的优势和必要性
医学的学科属性,给了它与生俱来的“思政”优势,在人文、社会、道德、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好的素材和切入点,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进度和成效可想而知。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中,“中国文化与科技形象”的调查把“中餐、中医药和武术”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内容[2]。中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医者仁心的大爱无疆、舍己救人的无私奉献、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四诊合参的综合职业技能、博古纳新的包容思想,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资料。
医学院校学生,或者说准医生,最需要培养的是医师职业道德。医疗技术可以慢慢培养,在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而医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从入学的那天开始就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灌输,最终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要把医师职业道德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而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造成许多医学生从事医疗工作后缺失医德医风[3]、唯利是图、言行失德,这也是现在医疗界乱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进行课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思政教育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医学生、医生是有必要学习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自信、中医自信的问题。
2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程,一方面联系着中医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联系着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医学类的思政教育不在某一门课、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关于中医诊断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笔者团队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2.1 开学第一课医德扎根传统文化伴行大一入学第一节课,首先组织全体中医学专业学生朗诵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一新生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一起感受古代医家治病救人,不为功名利禄、平等对待众生的高尚的人格和医德。在震撼的朗诵声中,潜移默化地将医师道德扎根于心。组织新生观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医强身保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传统功法,更使学生对中医、对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印象深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医职业自信。
2.2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2.2.1 中医诊断学中思政结合点的探索课题组认为,课程思政不能等同于思政课程。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为了“思政”而“思政”,生硬地把思政内容往专业课中带,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要找到恰当的思政结合点,将思政内容或一些有关人格养成、道德养成、思维养成的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如进行“望诊”的教学时,在有关“神”的概念的讲解中,渗入“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点。通过提问形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防学生思想偏激。在“闻诊”中,强调细心、耐心地去听、去嗅,灌输学生认真负责、细心耐心的医师职业精神。在讲授“问诊”中,强调问诊技巧,培养学生面对各类人群的沟通、应变能力。在“切诊”中,强调医学经验传承、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勤学苦练的精神。在四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缜密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2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形式的实践思政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打下基础。因此思政课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动态,更是要从专业角度对其未来职业进程有所帮助。因此,中医诊断学的思政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符合职业需要的有道德、有能力、人格健全的中医医生。课题组设计了多种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开展中医诊断学教学探索。
2.2.2.1 设立模拟门诊 从最传统的课堂讲授,到多媒体的加入,再到网络课程的丰富,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做到了多样性和信息化,但是体验感不够真实。可以开展课堂或第二课堂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患者、医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医疗过程;设立专门的模拟门诊,让学生穿职业装,进入模拟情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医疗过程,感受作为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共情,培养沟通技巧。
2.2.2.2 示范教学 定期开展真实的门诊诊查带教,本专业的教师都是有资质的中医师,可以收集病例(在校学生或同事)进行真实的门诊诊疗活动,分批次带领学生跟诊见习,使学生熟悉诊疗、沟通、操作的全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真实的医疗过程,观察医患双方状态,更好地融入临床,了解患者需求,以及学习有经验医生的沟通和诊疗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人文和医德修养也有大幅度提高。
2.2.2.3 分组讨论 教师关注医疗或健康的社会热点话题、整理事件经过、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将讨论后的结果进行陈述,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是非的分辨能力情况。比如医学生在公共场所救治突发病患,涉及法律、伦理、医疗技术、社会风气等诸多问题,让学生们对“救还是不救”“怎么救”“遇到碰瓷该怎么办”进行讨论,这是摆在医学生、医生、普通老百姓面前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分析,进行正向引导和法律的普及。
2.2.2.4 病案分析 在学习到辨证内容时,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四诊内容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简单病例进行分析,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从简单证开始分析。可以采用一对一提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被提问者背对课件(病案)内容,以问诊的形式,询问其他学生(能看到病案),学生按病案提示证候进行回答的形式。既训练了问诊技巧,又培养了综合分析的能力。还有一点,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比较重要,就是敢在众人面前表达的能力,这是现在学生比较缺乏的。
2.2.2.5 互联网+手段 运用现代互联网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理念。应用各种教学APP或平台推送医学相关的思政素材,如名医名家访谈、突发医疗事件报道、医学进展追踪等,以及国家医疗政策、法规、医学前沿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轻松的方式得到信息,以此引发学生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自豪感。与学生在线互动,发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事件的观点。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教学和互动[4],更好地给予思想政治引导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2.2.3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考核形式的探索以往教师的考核形式是通过听课,同行专家评议打分、学生打分等,该形式过于简单,公平性也有可探讨的余地。对学生的评价限于课堂成绩和考试成绩,这完全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今后能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拥有健全的人格、职业技能和社会担当。应该从这些有利于今后生活、工作发展的角度来制定考核形式。
2.2.3.1 以赛代考 组织中医诊断学结业学生分组比赛,除了评定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沟通能力、爱患意识、共情思想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在竞赛中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以赛代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5],使学生更有集体荣誉感、真实感、紧迫感。教师通过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评分,来评价思政课程的成效。赛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效果。以赛代考模式能够对思政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且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心理、自我认知、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帮助。
2.2.3.2 教师与患者共同评分 在学生跟诊过程中,带教老师选择合适的患者(或模拟患者)让学生先采集病史,教师再进行补充,完成接诊过程。结束诊疗后让患者配合给采集病史的学生评分。评分表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评分,二是患者评分。教师评分部分包括专业技能与技巧;患者评分包括沟通交流与人文关怀等,如患者感觉与学生沟通是否顺畅、交流是否舒适;是否感受到尊重(着装整洁、礼貌称谓、保护隐私);是否觉得被安慰而感觉温暖等。这样的评分使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都得到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
2.2.3.3 教师教学的评价 课程思政的主体和受益者绝不仅仅是学生,授课教师也包括在内。授课教师掌控着课程思政的内容、方式和契合点,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准备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本身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也在进一步的提升。除了专注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知识以外,教师对国情、政治、历史、传统文化,甚至法律法规、社会现象都有更深入的接触和认识。要教育出怎样的人,必须首先成为怎样的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医人才。
关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课题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传统的督导专家评分和学生评分;还要结合带教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另外,也要根据一学期来参加思政相关示范课或讲座的次数以及课后评价及感悟的反馈等综合评价,避免以偏概全,流于形式。
3 小结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尤其是医疗行业,德比能更重要。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本身,就带着思政的色彩,在中医类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践行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文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整个学医、从医的过程。在中医诊断学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将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能力、有品格、有社会担当、有益于他人的医疗工作者。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6]。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还没有统一标准;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根基尚未从基础夯实,如教师的思想文化底蕴的培养、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课程思政形式的多元化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努力让课程思政融入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