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背景下探索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培养创新实践人才 *

2023-10-14王立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西医学科理论

肖 彤 涂 灿 王立胜,2 郝 琦,2※

(1.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关节科,四川 泸州 646000)

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新兴的医学学科[1],其目的是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充分发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特长优势[2],为医学行业及其发展提供又一方法指导。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已成为时势所趋,已有研究[3]表明,更多患者会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医疗服务需求,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进程刻不容缓。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不仅要实现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还要响应国家中医药发展政策,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创新。

1 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中理论教育过多 学生思维渐趋固化教学目标要紧跟时代需求。目前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4],传统医学教学多讲授理论知识,进行“灌入式”课堂教学,同时线下见习教学模式单一,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及互联网等科学技术优势。教师一味地讲述理论会使课堂失去活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其临床发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虚拟仿真”等模式改革可提高教学质量。有调查[5]显示,学生对于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以及临床实践配合的新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高达95%,7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对自身学习有较大帮助。

1.2 学生的中医西医观念独立缺乏贯通长期以来,由西医主导的医学研究模式占主流,单一地选择一种医学思想,面对疾病的千变万化会有局限性。有调查[6]表明2013 年某中医院校的就业率仅为79.81%,显而易见现代医疗行业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强硬的人才,更需能掌握多种思维进行临床应用与科研的医学人才。

中医独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辨证观,与西医所倡导的“质测”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西医具有“系统分化”“客观量化”[7],西医注重人体生理的局部病变,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主要通过现代医疗手段进行局部细节的病变诊断。

在中西医骨伤科中,通过CT、核磁共振成像等确定骨部病变后,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对人体精心调理治疗,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的运用已逐渐被广泛认可。但其劣势仍然明显,中医学对于现代先进仪器设备的运用较西医落后[8],而西医在如何降低人体二次伤害的治疗思维上也存在缺陷。

1.3 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影响学生的中医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同宗同源,相互交织渗透[9]。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失使中医背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点,这也印证了楼宇烈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础思维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10,11]。中医所具有的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对于现代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抽象的病理阐述及辨证方法使得大多学生停留在理论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其意义。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忽视了与中医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12],故中西医结合教学育人发展存在很大的阻力。

1.4 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发展还应与实践相结合,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因素对其发展有所阻碍。(1)医学生数量增长过快,一些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也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难以保证掌握临床操作技能。(2)患者不愿意配合教学工作。(3)为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而减少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13]。中西医结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未有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仍然只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简单相加,教学计划仍存在疏漏,无法高效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医两种不同知识体系的共通与融合[14]。

2 推动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完善的探索

2.1 加强师资建设改变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师资建设首先要提高中西医结合学科教师对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创新和探索,推动教学体系的完善[15],借用教学模式创新来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多采取“师承”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RISE 教学等模式,将教学的中心转换为学生自身,为学生创造思考和展示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16],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等教学平台资源,拓展学生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知。

2.2 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育人目标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敢于运用理论,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是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和西医知识,这样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创新与运用。(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7]。采取病案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病例的分析,使得抽象的中医辨证思想与西医系统量化的理念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来。(3)加强临床基本操作训练也有极大的必要性。通过必要的临床训练,优化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西医诊断知识的运用,如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中的中西医诊断查体、骨关节脱位修复、骨科影像资料阅读以及骨科的中医外治等,导师可在实践操作中督促学生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改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其学科兴趣的培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实践作为支撑,保证学生及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3 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建立中医思维中医思维的建立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助推。大多数中医药高校常常忽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事实上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也有助于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有助于中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故而传统文化应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1)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加此类课程学时。(2)增加中医实用内容,如骨科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等的内容,体现“突出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思维式”“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三个特点,加强学生的中医自信。(3)增加中医经典诵读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经典中的精华。张宗明教授[18]曾提出观点,认为中医发展的困难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医药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19],因此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医学发展尤为重要。

2.4 从学科融合角度实现中医与西医的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的完善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汲取“中国智慧”,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其交叉、渗透与融合的特点来探寻中西医的结合点[20]。

中医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骨伤科学等为主要课程,从理论、治法原则再到具体的分科学习,体现出中医学科建设的完善性。中医教学主要强调人体的相互联系,同时强调脏腑及其表里关系,运用整体观去解释疾病的病因病机,重视对脏腑功能的治疗。西医学科以系统解剖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为主要课程,教学中侧重对组织器官和细胞结构的研究,在治疗手段上强调局部治疗原则,这也反映了西医所秉持的细节性和量化标准。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科课程“合”在一起,而是要对各自所秉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对方优势的同时对自身也进行创新改革[21]。

中西医结合对临床疾病的诊治强调“病证结合”“中西互参”,即在进行整体辨证的中医诊断后再结合西医的疗效标准进行治疗[22]。这一新的医学理论将扩展学生的思考范围,推进中西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3 完善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的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中西医思维贯通统一是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针对骨伤疾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既能从宏观又能从微观角度给出最佳方案[23]。中西医结合学科必须借助时代发展的优势,推动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实现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纵向发展。目前临床上针对骨折多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办法,在中医治疗骨折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技术,从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两方面诊治,大大提高了医疗效果[24]。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正如周总理所讲“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25],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教学发展现在正处在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因此更应该牢牢抓住时机与机遇,助推自身发展。

4 小结

由于各种因素,中西医之间有着误解与认识局限。笔者认为培养创新实践人才最主要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上注重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带领学生参与科室见习,实现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人才理论掌握程度的同时增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灵活性,以应对中西医结合自身灵活多变的特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中西医结合教学的一大特点,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实践人才,更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不仅推动了中西医结合这一新兴医学学科的发展,更是从创新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自身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科研创新的发展也不可忽视,发挥“师承制”的教学优势,导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创新项目,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这也能推动中西医结合科研领域的发展。教学改革既是时代发展的体现,也是社会需求的体现,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同样必须联合“互联网+”等信息领域,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对于培育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目标,只有真正做到中医与西医二者取长补短、完美结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当代中西医结合人才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西医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超学科”来啦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