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医外科明清三大流派辨治脱疽之异同 *

2023-10-14李文豪李少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证治肾水外科

李文豪 陈 奕 李少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4)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进入黄金阶段,出现了代表性的三大流派,分别为陈实功的正宗派、王维德的全生派和高秉钧的心得派。被后世医家评价“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正宗》内外兼治,内治以消、托、补为主,且重视脾胃,主张运用外治法及手术治疗;主要学术思想为“阳虚阴实”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治法则,治疗阴疽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针刀;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的《疡科心得集》,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证治。上述三大专著至今仍是学习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参考书,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1]。

脱疽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曰脱痈;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为“脱疽”,首次提出了“脱疽”的病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认识到消渴可引发本病。脱疽的特点主要是发于手足肢末,指(趾)、肢端坏疽发黑,或伴红肿、发白、发紫,疼痛剧烈,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代医学中的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属“脱疽”范畴[2]。作者长期从事脉管病的诊疗,脱疽乃常见病、多发病,结合临床及研读中医外科三大专著,略有心得,现综述如下。

1 辨证

1.1 病因《外科正宗》曰:“一男仆,冬月严寒,主使赤脚,履地不敢移,随后血冰麻木,次日十指俱紫;又数日,全变黑色,麻木不痛……彼主恐脱疽也”“寒乃节候不调、疾风豪雨、冰雪严寒所伤……湿从坐卧久阴卑湿之地,或身骤临风雨潮气所侵”,指出寒邪、湿邪均可引起脱疽。“一妇人……中年丧夫,家业尽被嗣人侵费,致久怀忧郁,后与寡母同栖,身耽寂寞……五指失矣”,指出情志失调引发脱疽。“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浓味膏粱熏蒸脏腑”,指出膏粱厚味是脱疽致病的病因之一。“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多致阳精煽惑,淫火猖狂,其蕴蓄于脏腑者,终成燥热火症,其毒积于骨髓者,终为疽毒阴疮”,指出房劳失度可引发本病。“甲疽者,或因甲长侵肌,又因修甲损伤良肉,靴鞋窄小,俱易生之”“一侍女年十二岁……用脚布任意缠紧,以线密缝其脚,胀痛不堪……至半月后流出臭水方解视之,其双足前半段尽皆黑腐,请视之,骨肉已死”“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丹石补药消烁肾水……终为疽毒阴疮”“一男仆……十指俱紫。又数日,全变黑色,麻木不痛。请视之,强用辛热散寒、活血熏洗等药,终至不应,后必十指齐脱,又延黑脚面,骨节一段甚作疼痛,彼主恐脱疽也”,指出外伤、靴鞋挤伤、药邪、误治等均可引起脱疽[3,4]。《外科证治全生集·痈疽总论》云:“白陷者谓疽,疽发五脏,故疽根深……未出脓前……疽有寒痰之凝。既出脓后……疽有寒凝未解宜温”;又“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外科证治全生集·脱骨疽治法》曰:“凡手足之无名指,患色白而痛甚者,脱骨疽是也”,指出脱疽与气血亏虚,寒凝阻络有关[5]。《疡科心得集·辨脚发背脱疽论》云:“此由膏粱浓味,醇酒灸,积毒所致;或因房术涩精,丹石补药,销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枯而成。有先渴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渴者,皆肾水亏涸,不能制火也。此证情势虽小,其恶甚大”,指出脱疽与膏粱厚味、房劳及消渴等有关[6,7]。

1.2 证候《外科正宗》曰:“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脏枝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色侵漫,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其秽异香难解,其命仙方难活”。《外科证治全生集》曰:“凡手足之无名指,患色白而痛甚者,脱骨疽是也……迟则肿延手足之背,救无术矣”。《疡科心得集》曰:“脱疽者,足指生疔,重者溃而紫黑,不疼不痒,久则脱去其节,故名之。亦有患于手指者,名曰蛀节疔,重者腐去本节,轻者筋挛……初起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渐开,五指相染,甚至脚面疼如汤泼火燃,秽臭难闻,遂成五败之证”[4,5,7]。

三大流派均指出脱疽发于手足且疼痛剧烈,当局部肿胀蔓延及溃烂伴秽臭时,预后不佳;三大流派均未对患者行走情况及趺阳脉做出描述[5],可能与当时未认识到间歇性跛行和趺阳脉搏动对脱疽诊断的重要性。记载方面,正宗派与心得派对脱疽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过程较详细且类似,而全生派则较简单,有所欠缺。

2 论治

2.1 内治《外科正宗》记载:“一妇人中年肥胖,生渴三载……半指已变紫黑……乃成脱疽……先用人参养荣汤”“后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萸、五味、麦冬等药,调理月余而愈”“内服补中益气汤接其劳”“此物虽脱,其症未可得愈。每以八味丸料加人参、麦冬大剂煎服,先救肾水,次扶脾胃”“既割取之后,血水淋漓……和气血,补脾胃”,体现了正宗派“治疮全赖脾土”的思想。在服药时间上,“早以八味丸,晚用蜡矾丸相兼服之”“又熬参术地黄膏朝服接补真元;午服健脾药以回胃气;晚用金液丹以解药毒;如此调理三月而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外科正宗》中脱疽主治方有:解毒济生汤治疗脱疽初起,恶寒体倦,发热作渴,或肿或紫,或麻或痛,四肢倦怠,心志恍惚不宁者;阴阳二气丹治脱疽久服丹石补药,肾水亏,口燥咽干,饮冰雪不知其冷,孤阳独旺者;清神散治脱疽、疔疮、发背毒积甚者,腠理发越不尽,烦躁闷乱,睡则谵言,呕吐不食者;金液戊土丹治脱疽及疔疮、发背,纵食膏粱厚味法酒,又或丹石补药,勉力房劳,多致积毒脏腑,久则胃汁中干,肾水枯竭,不能上制心火,以致消渴、消中、消肾,饶食多干,能食多瘦,九窍不通,惊悸健忘者[8,9]。

《外科证治全生集·脱骨疽》曰:“殊不知此疽也,大人以阳和汤,小孩以小金丹,最狠者以犀黄丸,皆可以消之。色红者,以热疖、蛇头等法治之”,体现了全生派的阴阳辨治、因人制宜法则,阴疽用阳和汤、小金丹、犀黄丸以温阳化瘀,阳证治法同热疖、蛇头的清解散结之法,同时体现了阳和通腠、以消为贵的临证思维[10-13]。

《疡科心得集》云:“至于用药之法,若色赤肿痛者,元气虚而湿热壅甚也,即用活命饮、托里散之属,以解其毒;仍速用补剂,如十全大补汤、加减八味丸,则毒瓦斯不致上侵,元气不致亏损,庶可保生。如作渴者,宜滋阴降火”,体现了心得派治疗脱疽病的标本缓急原则,注重扶正及标本兼顾;同时指出色赤肿痛系元气虚和湿热壅甚导致,体现了“外疡实从内出论”的学术思想[6,14]。

2.2 外治《外科正宗》记载了脱疽病的多种外治方法[4,8,15]。

(1)膏药、油膏法:“以蟾酥饼贴灸上,膏盖”“每灸七壮,各放蟾酥饼膏盖”“搽贴红、黑二膏生肉止痛”“外用生肌红、黑二膏培长肌肉,百日外愈矣”。本法可消肿定痛,祛腐生肌收口。(2)箍围法:“肿外以真君妙贴散敷护良肉,庶不外侵”。此法能箍围聚集、收束毒邪,缩小疮面,消肿截余毒。(3)掺药法:“连续知痛者又以花蕊石散搽之。保将患者复其生,已坏者得其脱”。切割术后疼痛不已,以花蕊石散掺之定痛止血,生肌收口。(4)结扎法:“先取妓者顶发十余根,拈线缠扎患指尽处”“随用软绢条尺许缠裹黑色尽处好肉节上,以渐收紧扎之,庶不通行血络”。用于四肢末端病灶处,在正常与病变组织边界进行结扎,阻断气血,防止毒邪蔓延,减少损伤及出血,为后期的手术切除创造有利条件。(5)切割法:遵循孙思邈的在肉则割,在指则切的原则。“相量筋骨皮肉俱死,仍用利刀顺节取脱患指”。当肢端出现坏死时应及时切割,勿使毒邪蔓延。(6)灸法:“随用艾火明灸十三壮,始大痛乃止”“一男仆,冬月严寒,主使赤足,履地不敢移,随后血冰麻木……令患者常用桑木火灸之,取其温暖活血……其患渐腐渐脱,自不走散”。艾灸可温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余毒;桑木灸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7)针法:“本指肿上用披针击刺七八处,发泄毒血”“此疽若不针灸发泄毒气,专假药力敷围,再加峻药攻利,必致伤其元气,岂能保固毒不侵犯得安之理”。故用披针发泄毒邪,开户逐贼。(8)浸渍法:“利刀顺节取脱患指……预煎甘草汤浸洗良久”“次用利刀放准,根据节切下,将手随浸甘草温汤中”“先煮参粥食之,次煎葱汤,令彼家侍妇将患足浸入汤内淋洗,再换汤浸,但腐肉不痛者,逐一剪割”。浸渍法可疏导腠理,调通血脉,止痹痛。(9)熏法:“次后手背手掌日渐发肿,势恶之甚,惟不黑色,此内毒已出之故,仍用神灯照法,兼以猪蹄汤淋洗”,神灯照法有活血消肿、解毒止痛的功效。

《疡科心得集》云:“凡遇此证,乘其未及延散,须用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杀其毒。盖用药攻,则患在偏僻之处,气血罕到,药难导达;况攻毒之剂,必先伤脾胃,反损元气,不若灸法为良也……古人原有割截之法,然每为病家之所忌,未可轻言……吉凶变驳难定……而妄施之乎”?可见心得派治疗脱疽偏向外治,提倡灸法,慎用切割法[7,16]。

《外科证治全生集·脱骨疽》记载“急剪去指,可保其命”,说明全生派虽然反对滥用针刀,但是当脱疽局部病变影响生命安全时,仍应当机立断予以切除病灶[5,10,17]。

3 预后

《外科正宗》云:“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色侵漫,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其秽异香难解,其命仙方难活……此五败者,虽有灵丹竟丧命而已。是生此疾者,死生付于度外……若内无变症,外无混杂,此十中可保其三、四矣。若割取之后……食不知味者终死”。《外科证治全生集·脱骨疽》云:“凡手足之无名指,患色白而痛甚者,脱骨疽是也……急剪去指,可保其命,迟则肿延手足之背,救无术矣”。《疡科心得集》云:“初起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渐开,五指相染,甚至脚面疼如汤泼火燃,秽臭难闻,遂成五败之证……而不可救”“谓敦疽易治,脱疽难治”。三大流派均认为脱疽病情复杂,症状严重,治疗困难,疗效不佳,预后差[4,5,7]。

4 临床意义

首先,三大流派均指出脱疽疼痛剧烈,且痛如汤泼火燃,与现代静息痛的表述相吻合,是诊断脱疽病的重要依据。正宗派的针法泄毒与切开排脓法道理类似,结扎法先阻断病灶的血运,防止感染扩散,再用灸法促进坏死分离,待分界清晰后在趾(指)关节处行手术分离,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大量出血、疼痛及一系列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极具临床意义。

其次,对于切割法,正宗派还提到了禁忌:“富贵及膏粱,素饕色欲,每淤房术,纵恣日久,禁止割法”。房欲无度,肾精亏耗,脏腑败坏,体弱已不耐手术,即便强行切割,但机体衰败,于事无补,故应劳欲有节,培元固本。

最后,正宗派提出当患者出现“黑色仍漫,痛肿尤甚,败恶无脓,口干舌硬”等重症时,“不可一己医治,必与高明众议,听患者愿情割取,况此症首尾吉凶,变驳难定,故不可轻易用之”,相当于现代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手术前谈话及患方知情,重视医患沟通。

5 结语

明清中医外科三大流派对外科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脱疽的辨治也有一定的记载,整体观念、阴阳辨证、标本缓急等辨治思维至今仍指导临床诊疗工作,众多外治法如箍围、浸渍、针灸、熏洗法等在临床仍十分实用,且疗效颇佳。在明清时期,医家能提出会诊、术前谈话等一系列医疗行为规范,实属难能可贵,更是现代医师临床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猜你喜欢

证治肾水外科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Lessons from Compiling and Translating 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A Sourcebook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中医古籍 “乳痈”证治探析
《金匮要略》大剂量黄芪应用验案举隅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