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与超越:价值呈现、现实挑战、路径探索

2023-10-13王春霞

大学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角色转型角色冲突教师角色

王春霞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校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已然无法快速适应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该研究基于“互联网+”的视阈,全面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转型的价值,直面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角色冲突和挑战,结合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所呈现的特征,从而探索出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型的路径,更大限度地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超越。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角色冲突;角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010-04

“角色”(role)一词来源于西方戏剧,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后来比喻生活中某一特定类型的人物。教师角色是角色中的一类。1998年,教育家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将“教师角色”作了界定,即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和教师角色期望[1]。高校教师角色是教师角色中的一类,与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有所区别。有相关学者认为,高校教师角色主要是指与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即是在“互联网+”视阈下探索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超越。

一、“互联网+”视阈下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的价值呈现

(一)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高等教育。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2]。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明确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促进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近些年,互联网技术为高校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形象与地位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角色已然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因此,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使得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教学新形态,如慕课、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教育、虚拟现实教学等。但无论怎样变化,高校教师永远是扛起课堂教学重任的第一旗手,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排头兵。当前,高校教师那些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要学习和运用的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面临各种考评,这意味着他们随时面临不转型就可能被淘汰、被下岗的风险。

(三)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持续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心态,使学生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时空得到拓展,学习方式更为便捷,学习节奏也更为自主可控,从而使其学习需求也变得更为丰富。他们不仅追求知识的学习,还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调适以及视野的拓宽;不仅关注本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还关注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重视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3]。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交流,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学习,组织高效的课堂活动,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想学、乐学、爱学并学有所得,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

二、“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扮演社会角色时所产生的内心或情感上的矛盾与冲突。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冲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他本人的角色之内所存在的角色冲突;二是他本人角色与其他行动者角色之间的冲突,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社会人员之间等的冲突[4]。面对角色冲突,有些高校教师往往表现出迷茫、无助和焦虑等状态,这些都成了高等教育界目前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面临着自身角色内的冲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首先面临冲击。其一是有的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好,不愿意尝试教育新技术,但他们也面临着教育新技术带来的压力。其二是有的教师缺乏学习教育新技术的信心,墨守成规。其三是有的教师自身想改变但有心无力,因为面临着教学、科研、管理、家庭等多重压力,学习教育新技术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不确定学会后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他们会羡慕其他获得改變的教师。其四是只有少部分教师在观念上积极拥抱互联网,主动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中,但是他们在将教育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导致他们内心也存在着“改革费时费力,不知是否值得”的矛盾心理。以上种种内在冲突往往让教师感到非常纠结和痛苦。

(二)教师面临着与其他教师观念、选择和结果不同的冲突

角色冲突不仅仅存在于教师自身,它也会受到组织、个人、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性。面对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渗透,不同的教师由于有不同的观念,因此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如有的教师执着于传统教学,有的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有的教师会因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而不受欢迎,出现学生评价低、同行评价低、管理部门评价低的“三低”窘境;也有的教师会因一堂课、一门课而走红校园和网络,受到学生热捧,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或校级“金课”,受到学校表彰。无形之中,教师之间就会形成对比,有比较就会有差距,有差距就会有“伤害”。可见,教师之间也会因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而产生角色间的隐性冲突。

(三)教师面临着自身缺乏课堂教学自主权与行政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细化要求太多的冲突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出台了诸多课堂教学改革政策,组织了多种新兴课堂教学形式的教师培训,对教师上课的程式化要求不断增加,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也有所变化。比如教师是否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云课堂、雨课堂、慕课等课堂教学新形式,对相关教学技术的熟练应用程度如何,以及在课程讲授之前是否已准备好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电子课件等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时间与课堂互动时间的占比是否符合要求等,这些都成为考核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由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课堂教学细化要求过多,评价指标亦缺乏科学合理依据,教师成为被动的被评价者[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自主权的发挥。因此,有的教师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存在不满,从而导致两者之间发生冲突。

(四)教师面临着自身权威地位被消解与学生对教师角色期待高的冲突

“互聯网+”的出现,使得传统教育观、学习观发生了质的改变。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权威,而学生服从于教师的领导与权威。如今,互联网使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无形消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会将现实的课堂教学与网上的精品课程进行对比,从而对在现实课堂开展教学的教师有了更高的期待,更希望获得与网络课不同的知识以及情感交流、人际交往和心灵影响等体验。学生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期待,而教师面临着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课堂需求与期待的尴尬局面,导致二者冲突的出现。

(五)教师面临着自身社会角色认知与其他社会群体对他们社会代表者角色认知的冲突

社会学家吴康宁先生认为教师有一种角色是成为社会代表者角色。高校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的代言人,而课堂教学就是高校教师向青年一代发声甚至对全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渠道。但是,社会复杂,人心复杂,人们往往对诸多问题缺乏真正的理性认知。高校教师是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独立价值观的高知文化个体,他们希望自己在扮演社会代表者角色的同时也能成为社会良知和底线的坚守者。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有钱有权即代表成功”等社会价值观时,有的教师会选择逃避、漠视,但内心会感到非常压抑矛盾;有的教师仍会坚持自我,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与这类社会价值观同流合污,同时唤醒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这种做法有可能被认为是故作清高、与社会脱节,甚至可能将教师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三、“互联网+”视阈下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与超越路径

面对上述种种角色冲突和挑战,高校教师应如何给自身进行角色定位呢?本研究试从高校教师的自主本位角度出发,结合互联网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特征,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构成因素,探寻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与超越路径。

(一)在观念上,高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应成为课堂教学自身角色定位的自主者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角色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教师是美德与智慧的化身,是无欲无求的圣人,是全知全能的智者。但实际上,教师也是普通人、平凡人,有着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自主”(autonomy)一词源自古希腊语,既指向主体内在,如自发性、自控性,也指向与主体相关的外部,如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等[6]。从本质上说,教师角色呈现的是来源于教师自身对于教师角色的认知理解、综合其他群体的角色期望、调节内在的角色冲突后所做出的自在自为的角色反应。所以,无论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推进,无论其他群体如何给高校教师课堂寄予高期望、提出高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对教师角色的“自主性把握”,这也是高校教师开展角色转型的第一步。只有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地应对内外角色冲突和期望,并及时做出角色反思和转型,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角色超越,才能让教师更充分发挥其角色的积极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层面,高校教师应成为跨界者和融合者

高校作为国家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无疑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效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和社会都在呼吁高校进行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寻找不同领域知识的连接点,而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想象空间。高校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需要优化、跨界与融合,课堂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专业,而更多的是寻求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互联网+”视阈下的教师要转变为跨界者和融合者,在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上,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去思考未来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知识共享性,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并思考如何通过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将丰富的多学科网络知识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和创新,把多种专业知识技能、科研成果和方法、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前沿动态等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反复实践,从而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三)在课堂教学技术形式层面,高校教师应成为实践应用者和推动者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互联网+”视阈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最明显的不同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让新技术、新手段在课堂上得以应用和实践。当前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已经比较多见。所以,从教师自我反思的角度而言,高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多样化技术形式的实践应用者和推动者,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手段,并不断探索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积极建设线上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AR、VR等技术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采用App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作为高知群体,高校教师还应该加大对互联网新技术的研究、创新和宣传力度,促进新技术的传播和推广。

(四)在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层面,高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平等對话者、协作者和引路人

在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当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一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知识的边界,知识泛化、知识的无界共享性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人格,也要尊重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要能够坦然接受学生的质疑[7],与学生成为平等对话者。二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终究属于学习者的自我学习[8]。因此,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协作者,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创造协作学习环境、评价学习效果、强化练习等教学程序来辅助学生学习。三是教育的知识本位功能已无法适应人才素养培养的全面需求,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变,学生更希望获得与教师情感上的链接、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认知提升。因此,课堂上的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技能,更应关心学生发展,通过自身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的分享,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甚至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

(五)在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层面,高校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社会良知的代言人

在传统课堂,教师教学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更多是影响某一时段、某一空间的部分学生,互联网使得课堂教学走出了实体课堂、走出了学校,甚至跨越地区和国家,影响全球。教师的课堂教学影响力主要根植于由教师渊博的知识、优秀的才能、丰富的情感、不同流合污的性格特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往往让学生铭记于心,其社会影响力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可以变得很大。要提升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教师应同时在学术角色和社会公共角色上下功夫。首先,在学术角色上,教师应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现代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让指出,教育过程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9]。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不断接触新事物,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培养更多的学术新秀来推动社会发展。其次,在社会公共角色上,高校教师也属于“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应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正如宋朝著名思想家张载所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对高校教师承担社会公共角色的一种勉励和鼓舞。浙江大学原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教师又怎么可以随波逐流呢?高校教师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终身学习,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正确思想的引领者、错误思想的批判者,守住社会的良知和底线,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四、结语

大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科学研究的探索者、人才培养的先锋队、社会能量的光源体,在“互联网+”视阈下,应当主动为之,找准自身角色定位,积极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中,并坚守自身的一方净土,努力实现自身学术角色的出类拔萃与社会公共角色的引领超越。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教师实现角色转型之路仍然崎岖坎坷,无论是作为当局者还是作为旁观者,这都是一个需要其深入思考和持续研究的命题。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669.

[2] 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2017-02-06)[2023-01-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702/t20170206_295791.html.

[3] DENG Y,ZENG H M,XU A X,et al. Based on role expectation to discuss role ambiguity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

[4] 黄国辉.角色失调与调适:社会角色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9):20-23.

[5] 张继明,马书君.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与责任调适[J].北京教育(高教),2022(9):36-39.

[6] 徐丽群.教学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J].中华辞赋,2019(1):246.

[7] 赵忠君,赵鸿菱,张伟伟.从“独角戏”到“分饰多角”: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嬗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6):91-100.

[8] 侯肖霞,郭增欣,李英辉.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新西部(下半月),2007(2):85.

[9] 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角色转型角色冲突教师角色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转型发展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广电媒体转型中的角色冲突及对策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