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研究的总体趋势、热点问题及发展进路

2023-10-13许红星韦微

大学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学生

许红星 韦微

[摘 要]文章以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为主题,通过对中国知网的681篇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提炼了该主题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价值、内涵和具体内容、培养策略等;总结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研究的发展进路,即研究范式从经验总结走向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从抽象走向具体,研究的核心概念从大而全走向可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049-04

党和国家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纳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之中。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应当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成了目前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主题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梳理出该研究的总体趋势、热点问题及发展进路。

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总体趋势

(一)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法能够直观呈现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CiteSpace是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法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研究工具。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6.1.R2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

(二)数据来源

笔者在中国知网采取高级检索方式,以传统文化素养为主题,涵盖了大学生、高校、高职、大学等关键词,并通过将检索条件设置为“或者”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23年1月18日),共检索到794篇参考文献,删除会议纪要、评论、宣传报道等不相关的文献后获得有效文献681篇。

(三)总体趋势

相关文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勾勒出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并且对该领域未来的趋势和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一是2003—2014年的初始阶段,发文量为141篇,占总发文量的20.7%;二是2015—2018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发文量为233篇,占总发文量的34.2%;三是2019年至今的融合创新阶段,发文量为307篇,占总发文量的45.1%。这3个阶段发文量的变化与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发布紧密相关,反映了科学研究要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的理念。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研究的热点问題

关键词是作者在分析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之后提炼出来的能高度概括这篇文章精髓的核心词汇。通过分析其关键词可以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勾勒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

笔者在CiteSpace主界面选择keyword,时间跨度选择“2003—2022”,使用ClusterView进行分析,生成关键词共现频率表和共现网络图谱。结果显示,频次超过10的关键词包括传统文化(237)、大学生(133)、人文素养(131)、职业素养(59)、高职院校(59)、文化素养(42)、高职学生(30)、高校(19)、核心素养(15)、高职教育(13)、工匠精神(11)、对策(11)、素养(11)等。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认识。

(一)传统文化素养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价值

1.传统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无法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无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具备传统文化素养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只有具备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高校开展文化建设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1]。

2.传统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素养是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管是中国和美国联合开发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还是林崇德课题组研发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素养起着价值枢纽的作用,开展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有民族心 [2]。

3.传统文化素养是绘就大学生人格底色的重要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的底色和亮色,大学生必须认同自己的文化之根,认识到这是每个中国人成长与发展的土壤。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1.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指大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内化为内在的品格、气质和修养[3];也指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校相关教育活动的影响下,逐渐掌握和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并形成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个性等一系列精神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优秀传统文化品德以及随之出现的行为个性等[4]。

2.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具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内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念,在行为道德上能自觉约束自己,自觉承担各项基本义务,并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5],具体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等)、仁爱道德品格、爱国主义精神、美善相谐的文艺情操等[6]。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包括渊博的国学知识、高雅清丽有古风的谈吐、言行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精通某一项传统艺术等[7]。

(三)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主要由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专业开设,多注重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课程体系建构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理系统。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文化传承为己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框架要符合新时代要求,使学生能从宏观层面理解专业知识。课程建设要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合乎新文科的内在要求[8]。部分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但不够重视对学生民族意识、专业信念的培养。部分高校和教师对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建设的重视不够[9]。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精神课程的设置,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强民族精神课程和传统文化伦理精神课程的设置。

2.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举措。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利用教材、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全面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大学生的德性培养,注重让大学生从体验中加深情感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注重德性三重转化,开展好礼仪教育,强化实践创新,创设具身情境,强化情感体验,实现认同自觉、精准培训与广泛示范,增强榜样作用,达到隐性教育效果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10]。

3.重视学校仪式教育

学校仪式教育是理解、认同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决当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过多关注外在形式、缺乏教学设计和课程深度的问题,教师应向学生讲好仪式象征符号表达的意义,讲好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仪式文化的内涵,通过激活学生的文化记忆、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来增强学生对仪式教育的认同。要科学选取学校仪式教育的文化传承内容、重视基于体验的文化传承过程、设计与生活相融合的文化传承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式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11]。

4.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所以首先应该着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路径应该从丰富教师专业背景知识和增强其对教师职业价值认同来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从大体把握文化脉络、专业阐释传统文化、身体力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養[12]。教师要多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多参加高品质的传统文化培训及研讨活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传统文化宣传活动。

5.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抓手[13]。高校应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立学术研究、教学实践、社会服务、文化交流四位一体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 [14]。此外,还应构建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例如健全相关政策、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传统文化学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等。高校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15]。在具体实践层面,一是推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体系,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专题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地域文化开展相关活动。二是构建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体系。一体是指中国文化概论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课程,多元是指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三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行为体系,也就是高校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活动[16]。

三、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研究的发展进路

现有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更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实证研究。今后的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研究范式从经验总结走向实证研究

从研究范式来看,多数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都是经验总结,即先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谈起,再讲不足,最后提出对策。也有个别研究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是问卷的信效度有待检验,大多是描述问题,很少从根本上解释传统文化素养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深度有待加强。这些研究往往只能解决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浅层次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指导实践。事实上,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答,比如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结构和具体内容,这就需要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方式方法,分析传统文化素养形成的过程,编制合适的问题,形成问卷调查初步方案,通过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和修正后形成正式问卷,结合访谈了解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各有所长,可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可从经验总结走向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二)研究对象从抽象走向具体

从研究对象来讲,已有研究对象多是抽象的大学生,很少涉及具体专业的大学生。从层次来说,不仅包括专科生,还包括本科生;从就读专业来说,更是种类繁多,从大的群体来说,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传统文化素养自然不同,比如专科层次的语文教育专业和本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是不同层次的相似专业,但是学生的基础不同,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其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要求也不同。不同专业之间差距更是明显,比如历史学专业和建筑学专业,都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丰富专业知识,但是由于选取的内容不同,因此其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要求自然不同。已有研究虽然涉及少数专业,比如播音主持专业、中医药专业等,但是还有更多专业没有涉及,特别是缺少对师范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在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刊物上更是很少能看到相关研究,因此需要加强对具体专业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问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的核心概念从大而全走向可操作性

清晰地界定和阐释核心概念是一项研究的逻辑起点,不仅要有对核心概念清晰的定义(内涵),还要有操作性的定义(外延)。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传统文化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以往有些研究没有清晰界定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往往只是作者借鉴已有的研究结果而没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存在差异,每个专业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方式都不同,教师一定要弄清楚本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独特性,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把大而全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性的表达。

四、结语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学生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好。本文梳理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相关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热点问题和发展进路,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研究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展望,期待能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问题进行更多研究,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陶国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新时代大学的重要使命[J].现代教育管理,2020(8):53-60.

[2] 魏锐,刘坚,白新文,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28.

[3] 谭德礼.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101-106.

[4] 董弋欧.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13.

[5] 鲍红月.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12.

[6] 杜钢.当代中国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34-39.

[7] 何霜.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方法举隅[J].语文建设,2018(5):69-71.

[8] 曹胜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20(9):47-52.

[9] 陈磊,栗洪武.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精神转向”的重要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3(5):30-32.

[10] 纪德奎,张永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蕴、困境与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11-117.

[11] 缪学超.理解、认同与传承:学校仪式的文化育人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7):95-100.

[12] 李亮,周彥.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几个境界[J].人民教育,2018(6):28-30.

[13] 姜茹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36.

[14] 杨逸,王婉玲.阐旧邦以辅新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述论[J].高教探索,2020(7):6-12.

[15] 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15-18.

[16] 王士良.价值、知识和行为的三位一体: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7(10):48-52.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