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与方法探讨
2023-10-12赵强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学—评”一致性做出了一些指示。初中数学教师应以此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评”一致性,同步发挥教学、学习与评价的积极作用,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保障学生的长远发展。文章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参考,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与方法,旨在帮助一线教师改进初中数学教学、学习与评价。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4-0035-03
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初中数学教学最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均对课程效果、学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同时发挥出来,通过课程效果的持续增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探讨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与方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背景与价值
(一)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注重实现“教—学—评”
一致性,不仅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强调“使教学、学习与评价成为一个整体”。初中数学教师应领会和贯彻《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评价贯穿教学,覆盖学习,突出“教—学—评”一致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价值
由于教学、学习与评价环节相互独立,在传统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评价不及时的问题,以致教学方法不能被及时调整,学习问题不能被有效解决。贯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可在现代化初中数学教学背景下,顺利规避以上情况。教师可发挥“教—学—评”一致性优势,全程指导学生学习,实时校正学生错误学法、不当习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评”一致性,时刻反思教学步骤与方法,进而及时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初中数学课程的建设。由此可见,无论在学生角度,还是在教师与初中数学课程建设角度,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观念和实践都有重要价值。初中数学教师应转换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让“教—學—评”一致性落地生根。
二、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以评为基,逆向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要求
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对“教—学—评”一致性策略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而在某种意义上,同时覆盖教学和学习的评价标准,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为学习要求的确定带来帮助。因此,教师可以发散思维,以评为基,逆向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要求。教师可以践行“三步走”策略:首先,分析教材,找准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其次,解读《课程标准》,构建评价体系;最后,评估学情,细化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先找准教材单元重点,构建单元评价体系,然后细化单元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
1.分析教材,找准重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包括:(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通过分析教材,教师可提炼重点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解法和应用。
2.解读《课程标准》,构建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它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第四阶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构建初中数学评价体系发挥着指导作用[1]。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方面,《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包括:(1)掌握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学业要求包括:(1)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选择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因此,教师通过对应教材重点解读《课程标准》,可构建以下评价体系:(1)掌握消元法,准确理解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特征和用法;(2)选择性认识三元一次方程,理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解法。
3.评估学情,细化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在个性、智能等方面存在多元性和差异性,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度有所不同,不能完全达到相同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智能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客观、系统地评估学情,然后在教学重点与评价体系的共同支撑下,细化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学生普遍能根据现实情境理解方程组的意义及消元法,但是在解方程方面,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区分和应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不能迁移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经验尝试进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计算。教师可因此细化以下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1)根据现实情境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意义,认识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比较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准确应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3)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检验解的合理性。
从分析教材、找准重点开始,教师要以评为基,循序渐进地逆向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提出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落实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
(二)以评为引,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自主学习
在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后,教师应将顺利推进教学和学习视为根本追求。这要求教师改革优化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基于现有评价体系,同样践行“三步走”策略:首先,教师可以诊断性评价为引,通过提前诊断学情,落实以学促教,促进课堂翻转,保障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形成性评价为引,通过跟踪评价学情,实现以教助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最后,教师可以以终结性评价为引,通过整体评价学情,促进“教”与“学”效果的优化。
1.诊断性评价,以学促教
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摸底”考查,进而使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前,进一步准确地把握学情,创新以学促教。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复习巩固、新知初探等检测题,先监督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再对检测题进行检查,快速定位学生课堂初始学情,调整教学方案和学习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上,通过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以下检测题:(1)乘法的分配律(a+b)c=_______;(a+b)(c-d)=_______;(2)阅读教材并填空: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_______形式的变形,叫作这个多项式的_______,也叫作把这个多项式_______,它与整式的乘法是_______的变形;(3)提公因式法可用pa+pb+pc=_______表示,将8a3b2-12ab3c进行因式分解,可以表示为_______。依据导学案要求与教师提示,学生在自主巩固“整式的乘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让教学与评价更好地展开。
2.形成性评价,以教助学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贯穿教学与学习的评价,能够促进师生的及时反思,进而达到以教促学目的[2]。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导入”与“探究”两个重要环节,渗透形成性评价,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跟踪指导,努力借助“教—学—评”一致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及时和恰当的帮助。
(1)导入+评价
课堂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以学生新课学习状态为形成性评价重点,然后以学生兴趣、积极性等为依据,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学为例,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与方程的首次接触,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导入阶段简要讲解算式与方程的内在联系,之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初步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前置“方程”史话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教材“阅读与思考”拓展学习资料,向学生讲解方程的由来,让学生在探索算式与方程内在联系的同时,深入感受方程的“前世今生”,从而借助趣味的数学历史,显著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之后的教学水到渠成。
(2)探究+评价
课堂教学探究阶段以学生对数学本质、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为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关键。教师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渗透形成性评价,以此点拨学生思维,传授学生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数学品质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勾股定理的内涵与应用。在成功导入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布置探究學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展开探索,推导勾股定理公式,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过程,亲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数学思维,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持续性。
3.终结性评价,总结教学
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对教学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够起到全面回顾教学、促进巩固复习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终结性评价总结教学,进而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巩固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巩固学生所学,使总结与评价具象化。
以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完成所预设课堂教学与学习任务后,以思维导图框架为载体,组织学生总结和复习。随着总结和复习的加深,思维导图逐渐完善,
总结性评价愈发全面,这能够保障初中数学课堂活动的整体巩固效果,促成学生深度学习。
(三)以评为本,全面完善教学活动,突出师生主体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完善,还需要使评价主体多样化。教师可以以评为本,突出师生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中的“双主体”性质,进而完善教学活动。
1.学生开启评价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可以是“被评价对象”,还可以是“评价的主人”。教师可基于此,鼓励学生开启评价,让学生在“自评”中自主反思,在“互评”中相互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总结教学环节后,增设“学生评价”环节,借助学生各自完成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学生首先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分析优势与不足;其次,观察他人的思维导图,点评其优点与缺点;最后,在“自评”与“互评”中获得整理和绘制数学思维导图的新启发,提高总结复习能力。
2.教师加入评价
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在自主评价环节,学生难免会有所遗漏,或者缺乏客观性。这要求教师适当加入学生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提供示范和意见。以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后,对学生自主评价过程、内容、结果等进行补充评价,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明确接下来的提升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背景下增强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对学生、教师、课程建设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以评为基,逆向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要求,落实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也可以以评为引,改革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学—评”一致性水到渠成。此外,以评为本,全面完善教学活动,突出师生主体,也能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初中数学教师应灵活变通,以评价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李波.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J].中学数学,2022(18):70-71.
吴淑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2(24):39-41.
作者简介:赵强(1986.6-),男,贵州习水人,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