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研究
2023-10-12丁海燕沧州市博物馆
丁海燕 (沧州市博物馆)
借助于高速发展的各类信息技术,创建了更加丰富的多元媒体方式。通过更加灵活、自由的新媒体视角,能够对社会中所蕴含的全部内容加以推广宣传。因此,这无疑为传统的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开辟了全新的工作疆域。博物馆传播文化需要积极顺应这样的发展潮流,广泛应用新媒体,借助于更加广阔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传播范围,解决以往博物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时间以及空间局限,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影响力。
一、新媒体下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一)突破时间地域限制
在充分借助于新媒体完成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建立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博物馆中的各大藏品进行数字化的转换。通过这样的方式,则能够促使以往受到空间以及时间限制条件的藏品更好地展示在参观者面前。例如,众多经历历史风霜摧残已经破损的宝藏文物,则可以利用数字化还原技术,以动态图片方式还原藏品的原始面貌,促使大众进一步了解到以往在博物馆参观过程当中前所未见的藏品。并且与此同时,在数字化的平台建设中,进一步打破了博物馆展览的时间以及地域限制,进而为人们创建了全新的文化鉴赏方式。促使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浏览和鉴赏。
(二)增强人文交流互动
在博物馆充分引进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创建了更加良好的互动式效果,解决了以往在博物馆开放过程中受众仅仅是单一地接受讲解或是独自观看的方式。在新媒体技术更加多元的技术衍生表现下,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参观方式。例如在博物馆中的VR 视觉体验、体感互动等更加多元的技术创建方式,促使人们在观展过程中能够参与到历史文明当中,增强精神层面的互动与交流,强化情感沟通,促使参观者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
二、博物馆文化传播在新媒体下的发展方向
(一)移动式
新媒体环境中,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状态与信息技术的持续性创新存在密切关系,在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下,整体功能的发展方向已出现了较大改变,其方向趋向移动终端。面对全新的媒体发展形势,博物馆要同时发展新媒体技术与产出优质内容,将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发展、展陈优势当成工作重点,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产质量更佳的内容。若想提升文化传播的发展质量,博物馆管理层要在文化传播功能中增加更多内容,将该类内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利用头条号、微信与微博等平台,使博物馆中的文化传播更具趣味性。
日常工作中,要有机结合公众文化需求与文化传播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持续性开展来创设出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同时,还要适时调查当前公众的具体需求,依照其获取的公众需求来进行教育宣传工作,让公众及时了解当前博物馆内部的文化内容,并自觉登录文化传播平台来获取其想要的文化信息,使博物馆内部的文化传播工作更具价值,促进博物馆文化事业的长足进步。移动式文化传播方向带有的极强的文化覆盖面积,利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可实时观察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具体情况,对公众需求的了解与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价值含量更高的文化内容,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
(二)智能化
新媒体技术的持续性应用,使信息传播的方式逐渐增多,而当前信息共享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博物馆在打造文化传播系统时,要合理使用多元性的信息技术,要由此前样式单一的“博物馆”转换为云服务、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带有沉浸式形式的技术手段,全方位“颠覆”此前的传统技术,再利用信息技术内在的发布功能、分析功能与存储功能,使博物馆内部的更多数据信息得到使用、保护、保存,彻底创设出智能化的博物馆。数字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会对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形成较大影响,利用新型技术手段,可增加与公众联系的紧密度,使博物馆管理层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与更多公众对话,增加文化传播的渠道与范围。
比如,当前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就由此前的数个渠道、单一渠道转化为全渠道,随着文化传播渠道的增多,博物馆文化传播影响力得到了适时扩展。当前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的联系正变得愈加紧密,良好的文化传播形式可打破空间时间限制,为更多公众带来更佳的文化体验与观感,增强文化传播工作的整体质量,即利用新媒体技术全面创新了文化传播内容形式。智能化文化传播方向符合当前博物馆内部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要全面更换文化传播样式,借助文化传播的形式变化来改善博物馆文化发展状态,提升文化传播发展质量。
(三)交互式
交互式为另一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发展方向。通常来讲,交互式文化传播多为不同事物间借助信息反馈来进行传播。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内部的文化传播内容已出现了较大改变,其工作职责既要将藏品展现到更多受众面前,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搭建出带有体验互动性质的文化传播系统,该类工作职责同时带有静态与动态性质,借助与更多公众的持续性互动来增加公众参与数,使公众集中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工作中。随着公众在文化传播中互动体验的增加,公众会实时观看文化传播中国的具体内容,与相关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形成一定的共鸣,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熏陶与感染。
站在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公众在接受博物馆文化内容时,不仅是相关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是某些内容的生产者,即当前的文化传播交流带有极强的互动性、双向性。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容无论是传播还是生成,都要带有多元、参与、平等、去中心化等特征,并在持续不断的交互体验中,强化文化传播的教育职责,全面发挥文化传播、交互体验的综合效能。无论是移动式、智能式还是交互式发展方向,都要在文化传播时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增加了更多的文化传播内容,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内容变得更为全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博物馆文化有效策略
(一)打造自媒体平台创建娱乐休闲传播途径
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之后,各大博物馆均积极的应用到新媒体中的先进网络技术,帮助博物馆文化实现更加良好的传播推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通过新媒体技术带来的高效传播特征,进一步升级了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仅仅是以一种技术手段存在,其主要是在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提升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促使更多人深入了解博物馆文化的存在。若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博物馆文化的传播中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将会对馆藏文化的资源艺术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应用新媒体传播博物馆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各地博物馆积极借鉴,并秉持智识原则开展相应的传播工作。
1.数字博物馆
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在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博物馆文化的过程当中,湖北省博物馆创建了基于百度百科的数字博物馆活动,通过创建与百度合作的自媒体平台,在百度百科的博物馆首页当中输入湖北省博物馆就直接进入博物馆所创建的网站页面当中。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数字平台中,分别建立了四个板块对应实际中博物馆的四个分馆,包括金玉器、青铜器、漆木器以及精品馆藏,在线上展示了超过100 件的精品数字化博物馆文化藏品。
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在数字博物馆中精细生动地展现了博物馆藏品的原貌,并借助于文化资源对荆楚文化风貌全面勾勒出来。在进入到博物馆之后,通过链接可以直接访问湖北省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并进入到线上博物馆当中,对该博物馆中涉及的各种名文物对应词条进行阅读,通过视频画面配合音频讲解,观看图文展示,形成了全新的以新媒体形式为表现的数字化博物馆。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线上博物馆的创建,打破了原有博物馆展览的地域与时间限制,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线上欣赏大量的馆藏,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范围。
2.创建自媒体传播平台
进入到新媒体环境之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工作需要创建更加全面的多角度效果,充分了解当前受众对博物馆的文化需求以及常用获取渠道。通过网络技术的力量加以整合,应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完成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工作。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言,由于进入到生活节奏更快的阶段当中,逐渐压缩了人们的生活时间。在更加碎片化的时间中,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更加方便快捷的平台,包括人们常用的交流软件微博、微信等,或是利用娱乐化的公众平台,包括抖音以及哔哩哔哩等,结合受众更为常用且广受欢迎的方式传播博物馆文化,形成更加良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可以在微博以及微信上创建博物馆的公众号,通过每日推送,将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创建出相应的文化板块,以文章故事或是视频短片的方式向人们进行每日推送。促使人们在习惯性的看看微信、刷刷微博的休闲娱乐方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渗透,或者可以更加直接地利用短视频这样更受欢迎的方式对博物馆的文化加以传播。通过博物馆自身创建相应的视频公众号,在每日以更加新奇有趣的方式对馆藏文化进行拍摄,并结合后期制作,通过添加趣味性的配音以及音乐等,或是结合故事讲解。以十几秒或是几十秒的视频向人们传播博物馆文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向人们更加广泛地推送有关博物馆的文化内容。利用这样的新媒体完成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工作将成为大势所趋。
3.妥善运营管理
创建新媒体背景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平台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若想要在新媒体爆发式增长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并真正意义上发挥文化传播作用。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就需要尤其注重到在平台运营过程当中的公共文化传播职能的存在。
因此需要注重对新媒体平台的合理应用以及精心策划运营。无论是在数字博物馆或是各种媒体公众平台当中,要求及时更新博物馆的相关内容,确保更加有效地进行动态化的更新,通过网络平台所发布的内容由于所涉及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因此需要尤其注重到内容的可信度以及规范性。在信息上传之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对博物馆文化内容的形式、角度以及其所想要表达的内涵进行思考。
并对相关内容在发布之后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预判,确保吸引更多受众浏览博物馆的新媒体平台,提升浏览量增加文化传播有效性。在通过网络等更加广泛的传播途径发布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智能化的信息分类与整合,保障达到更加具有条理性的设置,便于浏览者进行针对性的查询与浏览。与此同时,在创建数字图书馆或是新媒体运营平台之后,为了创建更加良好的运营效果,则需要保障创建更加强大的运营团队。除了需要满足内容发布功能需求,同时也需要该团队充当“博物馆”本馆的职能,对平台加以运维。
例如在数字图书馆的留言平台或是官方微博的评论区当中,人们会根据博物馆所发布的众多内容留下问题或是评论。需要运营团队根据这样的数据信息作为资源加以整合,对其中具有意义的提问加以回答。与受众之间达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增加受众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参与度,更好提升受众宣传面。
为增强受众对众多新媒体形式下的博物馆平台接受能力,则需要精准掌握受众的喜好,确保广泛吸引受众参与到其中。通过网站或是网络平台的方式创建有奖知识问答,通过定期举办抽奖活动,答对博物馆官方运营平台所提出的问题,就能够获得博物馆的周边衍生产品。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当中,了解藏品文化信息,同时也能够促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传播职能。
(二)衍生多元IP 促进博物馆文化传播
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之后,IP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产,成为各大领域更加重视的要素内容,尤其是对于文化领域的博物馆而言,需要尤其注重IP 的重要性。IP 表示为知识产权,是博物馆文化资源中的重要内涵。在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下,博物馆可以通过更加发达的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等,创建多元IP 衍生品,确保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宣传作用。博物馆可以充分联合互联网相关产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技术的支撑下,充分了解当前时代大众所热切关注的文化热点内容,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文化建设工作,开发博物馆中的文化藏品,促使其成为社会文化传播中的一环,更好地让人们认识到这样的内容。
1.游戏
例如苏州博物馆在2020 年所创建的游戏形式的文创产品,则是通过将博物馆中的藏品文化等,结合解谜游戏,创建了更加新颖的立体书,在这样的游戏文创衍生产品中促使人们更加直观感受到建筑大师在建筑设计当中的精巧设计。通过这样的立体书文创产品,创建了一种新颖的游戏方式的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在具有一般性科普书籍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上,这样的立体书也能够在其中融入更具趣味性的解谜游戏,广受青少年的欢迎。在青少年投入到立体书的解密游戏过程中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所涵盖的博物馆文化内涵,达到在游戏中获得文化知识的有效作用。
与此同时,结合游戏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各大博物馆也可以广泛创建基于博物馆文化典藏IP 下的手机游戏或是电脑游戏等。
在更具知识意味的游戏中,为各种博物馆藏品创建相应的故事和任务线,促使玩家在游戏中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完成任务后获得游戏中的藏品奖励,并通过故事线了解到藏品背后的文化历史由来。
通过这样的游戏创建,更加广泛地吸引青少年群体对于博物馆文化的兴趣,解决了以往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兴趣较为薄弱的问题。通过这样的IP 衍生品建设,极大程度地促使博物馆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当中良好的渗透。
2.动画
近年来众多大火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建立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博物馆文化以及商品之间的良好融合。因此在全新的新媒体时代环境当中,更是需要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价值以及理念的体现。需要各大博物馆在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到对各个不同年龄层的受众有效吸引。在近年来的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乏存在动画作品的身影,在各种国漫崛起的今天,需要博物馆抓住这样的机遇,更好地借助于博物馆IP 创建让人眼前一亮的衍生品。
在博物馆中的文化内涵大多数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则是新时代人们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传播传统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通过动画这样的媒介形式,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广泛融合博物馆的各色藏品以及文化内涵等,创建动画产品。例如国外经典的《博物馆奇妙夜》电影,则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可以充分借鉴这样的方式,让博物馆中的藏品在动画片中“活过来”。在动画中赋予他们生命,并通过文物“亲身讲述”的方式向未成年人群体传播博物馆文化。在更加适应未成年人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的方式下,结合博物馆的文化IP,打造专属于传统文化的动画作品,达到广泛传播博物馆文化的有效作用。
结束语:在博物馆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的存在,创建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
通过广泛应用新媒体平台,创建数字博物馆、自媒体运营平台或是利用博物馆IP,创建游戏或是动画等众多衍生文创产品,更好地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受众起到吸引作用,尽可能地提升博物馆文化的宣传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