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盼与生姿
——分析戏剧小品文本创作与延展
2023-10-12颜珮珊浙江歌舞剧院
颜珮珊 (浙江歌舞剧院)
一、引言
随着戏剧性思维引入主题晚会创作,越来越多的舞台选择使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晚会总构思。这无疑加重了对文本创作的戏剧性要求,也在晚会创作的文本阶段赋予编剧思维实践的要求。当晚会舞台形成戏剧化结构,它的创作从整体到局部都显现出如同剧目创作的标准,更促使着一个个串联的分枝作品附着上更多的“戏剧”性,特别是常被使用为传递晚会主题的戏剧小品,在兼顾主题表达和戏剧展示的双重优势中,戏剧小品正在逐渐成为主题晚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戏剧小品本身来看,它短小精练、形式多样、主题突出、表达丰富,深受大众的喜爱;从整体结构来看,它让舞台整体拥有了更多的思想性、置入性和艺术性;而从创作者本身来看,此类创作的高频率、多体量,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大量的创作实践舞台,并由此衔接从小舞台到大作品,从局部到整体的创作思维训练,也为剧目的创作呼应着最根本的积累。由此为出发点,作者通过自身创作的作品和思考为切入,浅析戏剧小品文本创作中的思考、思维、思辨。
二、创作·方寸之间领略真意
(一)类型特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戏剧小品源自于培训演员的“元素训练”片段发展而来,是培养演员心理素质和想象能力的训练手段。从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看,它的创作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却将创作幅度浓缩,表演环境更不限于标准舞台,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在戏剧小品的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逐步产生了活跃在舞台上的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等丰富多样的类型。
正因戏剧小品带来的融合思维,它的创作不局限于传统小品,在戏剧性的前提条件下满足了当代观众多元化的观演需求,也为编剧文本构思提供了标准化和多样性的思考。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作者已实践以历史时间为脉络构建和主题关键词为核心构建的两种方式。
前者多用于具有历史沉淀和发展的创作主体,例如:“红色足迹”主题音乐会、浙江大学医学院110 周年庆典晚会等。后者多用于不规则、多角度的创作主题,例如: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发布会、浙江舞台艺术“1111”人才综合专场、“蝶舞·水云间”专场音乐会、浙江省民间音舞大型广场展演等。可以看到在这些创作中,戏剧性思维的运用不仅把主题内核集中,更为具体的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广泛空间。
对应着具体的创作作品来看,戏剧小品因其短小精炼的特点,几乎已经成为主题晚会“保留”手段。它的创作于整体策划来说,有着独立的创作思维,又关联着整体舞台的思想核心;它的表演特点,既可以是主题舞台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脱离主体,独立作为一个作品而存在,有着更加发散的传播空间。这也使得戏剧小品不仅具有传统戏剧的舞台性、表演性,还具有现代戏剧的情趣性、灵活性,是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
(二)创作特点
通过实践,可以看到戏剧小品的创作同样有着剧目创作的“起承转合”思维,又由于戏剧性的置入,文本创作不仅要完成小品的说、演要求,还需根据不同的要求融合舞蹈、音乐、器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回归到创作本体,结合具体文本来看,戏剧小品的创作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创作倾向。
1.作品表达以小见大
戏剧小品首先是小品然后才能实现多元化塑造,所以它的创作都是十五分钟以内,核心人物多为二、三人左右,篇幅较为集中的故事。以作品《因为爱》为例,故事讲述了奋斗在文旅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与环卫工人发生摩擦的故事,最终,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温暖,反映着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之间的“可爱”。在故事中,塑造了几位极其普通、平凡的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基层,身上却散发着盈盈闪光,让小爱汇成大爱。
2.舞台形式多样
正因戏剧小品的不断融合和吸收,它的创作更适应社会大众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舞台中的大众互动和参与度。不仅让形式丰富,更让创作多样。比如,作品《烽火中的微光》取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建校历史,真实讲述了浙江医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从烽火走向辉煌的院史;在这一次的呈现舞台上,所有的角色都由非专业演员的浙江医学人进行表演,因此在创作中既要保留主题讲述的完整性,又要考虑表演者的局限性,因此在文本创作中减少人物带来的戏剧厚重感、强调真实医护身份感,舞台呈现中加入了舞蹈、音乐元素,倾向于音乐剧的表演方式,演员既是在表演也是在带入,最终的演出真切动人。
3.承载内容丰富
主题晚会的创作核心突出的是主题性要求,在这样的舞台上戏剧小品多为围绕既定主题创作的语言类作品。根据它所处的篇章位置不同,既可以是开篇引入,也可以是重点讲述,还可以是末尾总结,这就要全篇考虑它的作用和整体的关系。但从它自身的创作要求来看,戏剧小品多汲取于某一个领域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故事,也正因此,它的内核反应带来的思考绝不是单一的,是带有符号性的、可延展的作品,是具有高度凝练的载体。例如,创作于献礼建党百年背景下的作品《家乡的路》,它是以改革开放初期奔赴不同人生理想的三位青年为讲述对象,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它既有对过去的总结和思考,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它的创作势必会比其他艺术形式作品有着更多的思想性,因此,从内容体量思考它不局限于综合舞台,还可以独立成篇发展为更完整作品的可能性。
(三)融合特点
1.戏剧性思维引入
什么是戏剧性?在戏剧实践和研究中学者们给予了各自不同的解释。而在诸多解读中,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谭霈生先生在其专著《论戏剧性》给出的定义是,“在假定性的情境中展开直观的动作,而这样的情境又能产生悬念、导致冲突;悬念吸引、诱导着观众,使他们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洞察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本质。”本文并非探讨“戏剧性”与创作的关系,而是由此思辨,站在观众的角度,戏剧性思维引入主题晚会创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戏剧性”让观众与作品产生了关联,这与纯粹的艺术欣赏不同,观众作为表演的一部分主观传递,使得作品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创作含义,这也使得具体的创作不以体量恒定,而与作品反映的创作切面息息相关。作品的落点最终以观众的反馈呈现,因而作品的创作需要考虑更多的发散性思维。
2.表导演思维引入
在主题晚会中戏剧小品就如同棋盘中的一步重要棋子,看似普通,实则牵动全局,讲究的是恰到好处。正如前文提及,戏剧小品多为核心主题表达作用,文本的创作就不能单一局限在作品中还应该观览全局。在作者参与的“百年红船 扬帆远航”大型交响音诗画创作中,宏大史诗的主题要求决定了整体文本构架的属性,以历史时代脉搏为篇章设计的策划思路,让每一个部分都对应着时代特点和历史性地艺术表达,它们共同串联起了百年辉煌的时间轴;但大型舞台创作的要求,需要考虑局部和全部的关系,以局部照见全部,在全部看到部分,戏剧性的思维让舞台表现一气呵成,也在文本创作中增加更多的二度创作要求。当然这样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定性,需要看到的是表导演思维在文本阶段的引入,让主题晚会的创作呈现厚重感、艺术性和接近于完整戏剧创作的实践。
3.服务性思维引入
艺术创作需要紧扣时代主题做文章,但伴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指引让艺术创作成为一种消费服务类型。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艺术工作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作艺术作品反映人民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它还可以作为交换商品,让艺术服务于社会行业发展、承担社会经济价值。在这样的创作中,需要看到艺术作为一种服务体,应按具体的需求进行创作,厘清主次关系。而作为青年创作者来说,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除了关注创作本体更应该细心感受交流中带来的生活体验,它在无形中传递着各行各业的实例,更为创作积累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素材。
三、延展·知小谋大窥见天地
(一)大众化对戏剧小品的影响
1983 年,小品首次亮相春晚舞台,连续近四十年来戏剧小品一直是春晚观众期待的焦点,从春晚明星到流行“梗”的诞生,它承载着观众的期待和话题的焦点。而后出现的喜剧小品电视节目从戏剧小品衍生而来,它同样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生活和话题讨论的契机。由此可见,戏剧小品的创作是贴近大众本身的,又因为它的广泛传播性让大众也成为创作、传播的一部分,借助信息化互联网传播与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特点,主题作品的传播不局限于舞台,不局囿于围墙,让艺术创作“飞入寻常百姓家”。笔者在实际创作中,通过戏剧小品的延展触碰到艺术与大众的浅层交流。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艺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戏剧小品《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创作体验中艺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演中学,从学中悟。该故事缩减于越剧“进府”片段,通过主题思维转换、表演结构切换、语言方式更换,让传统文化迸发新的艺术气质,学生们通过参与创作、二次传播等,在提高素养的同时获知更多的知识。
(二)短视频对戏剧小品的影响
随着自媒体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人皆可创作,人人皆有舞台。对比大型综合舞台的局限性,戏剧小品与数字化的结合,在有效传播中更能兼顾艺术性和大众性的双重要求。但是也需要看到在同等传播手段条件下,戏剧小品对比短视频表现出的传播力稍显不足。从创作本身来看,短视频与戏剧小品文本创作有着相似性,核心人物聚焦,快进快出的叙事方式,杂糅多种类型元素,戏剧小品受舞台空间和舞台变化的拘束,通过屏幕欣赏的刺激度不足,这也使得后期传播乏力。但反观短视频强调刺激性、虚拟感的突出点,其创作势必也会缺乏作品的厚度和沉淀,在符合当代传播手段中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用组合拳的方式让创作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消费品,广阔的舞台还需要大众积极实践。
(三)舞台剧对戏剧小品的影响
戏剧小品的舞台表现多为简单的“一桌二椅”,它可以被看作初期实践,也可以理解为舞台剧创作的一个小的契机点。作为青年创作者而言,戏剧小品的创作就像是面对大题材的一个小切入口,从这一个小的点上出发,能够铺陈出大格局、大气象,将艺术创作持续挖掘得很细很深很宽广,作品《民心之路》就为作者提供了这样的一次创作尝试。
该作品根据浙江民进医疗帮扶队坚持一线帮扶故事改编而成,原本为主题晚会中的一个戏剧小品,但它横跨三十年、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为舞台剧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可行性空间。在小作品表现中,高度凝练的双时空概念,讲述了一次简单的基层医疗帮扶工作,反映的却是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于师辈传承,又将这份责任传承给自己学生的师道传承故事。虽然戏剧小品利用多个层次的表现,能够侧重反映作品主题,也受困于戏剧小品体量的限制,仍然无法窥见这个深刻主题的全貌。这次的创作就像是为创作打开了一扇窗,核心脉络通过舞台已经得到实践,在此基础上继续创作丰富,是有发展成为舞台剧的可能性的。
对于青年创作者来说,创作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在积累中思辨更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综合主题性的舞台创作,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多种创作切入方式,每一个独立小型作品的完成并不是局限的、片面的,而是有意识的“于方寸之间,尽显天地”。就像是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折子戏与全本大戏的关系,折子戏是一部戏剧中的精华,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升华起到关键作用。反而观之,舞台剧的完成正是一个个部分的戏剧故事点的有机结合,作品《写给生命的歌》正是在小作品的创作中逐渐丰富为舞台剧核心表演部分的一次实践。
随着主题晚会舞台的戏剧性思维导入,观众在观演时亦有如观剧般的舞台感受。有意识的重点节目创作,就像是观赏作品里的“题眼”,是亮点也是重点。这也促使青年创作者,在具体的创作中不能局限片面思考,更要珍惜小舞台的实践机会,它将为舞台剧这样的大体量创作提供参考。
四、思辨·跨领域生发新格局
(一)文化传播的适应性
艺术作品的创作在于交流和传播,在着重传播的当代社会,艺术作品如果局限于舞台演出势必已经无法满足创作的全部需求。前文已经谈到戏剧小品利用数字化平台传播,结合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并不会削弱多作品本身的观感。甚至于作品本身的主题优势让作品传播的同时还能辅助实现文化输出的作用。
例如,“红色足迹”主题音乐会中的作品《心的誓言》,它通过身处不同时代的两代年轻人跨时空的对话,深刻反映了青年同胞坚守初心的铮铮誓言;浙江大学医学院110 周年主题晚会中的作品《白衣渡青春》,用一门四代医学人的传承,用最朴素的语言诉说着“大医精诚”。这些主题的反应是包裹在作品中的柔性处理,通过故事的讲述,艺术化的传递着思想内核。也正因为如此,戏剧小品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领域行业中,通过真实事件的提取,艺术化处理后进行文化的传播,既展现了行业风貌也为参与者提供了特别的展示舞台。
(二)创作普及的可行性
过去的舞台特别是“春晚”舞台上经典代表性作品层出不穷,大众不仅参与实时讨论还主动传播。随着戏剧小品综艺节目的推出、自媒体平台创作的发生,戏剧小品的创作已经走下高台进入到大众生活中;时代的改变,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方式,眼花缭乱的信息输入很难让观众获得满足感,也让创作者们困步难行。在这些信息中,无意识透露了创作普及的双面性,一方面,艺术作品的手段丰富应该立足于创作根本,正如同艺术创作规律反映的“剧本是一剧之本”,在具体的创作中脚踏实地的体验生活,从生活出发、真实反映,这样的创作才会获得关注和共鸣。另一方面,虽然创作不设限,仍需看到大众创作的局限性和专业创作的精准性。群众重参与,专业重高峰,与大众创作的双向影响,既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又能从中吸收到明确方向,相辅相成,由此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五、结束语
戏剧小品的创作如同是在一座座矗立的高峰之间“顾盼与生姿”,前辈们创作的艺术精品为青年创作者的学习提供了指引,其中传递着的艺术创作规律与实践,不局限于文本创作,还深刻暗含在舞台、观众、社会、时代多个层面里。而观众带来的反馈也为未来的创作生发着无限可能。本文浅析了戏剧小品创作的方式方法,小作品创作与剧目创作之间的延展以及数字化时代戏剧小品创作传播的可能性几个部分,这些内容的获得是作者结合创作和思考而得,仅在交流小作品带来创作思考。同时,还想要分享的是每一次创作中,与采访者的交流所获的宝贵经验积累,它真实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创作的无竭源泉。还需要看到的是,小而精、灵而活的戏剧小品创作积累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实践,但不能因为快速成功就满足于当下。从小处出发,窥见天地;从零到一,生发无限。“顾盼”之中,远望见艺术创作在生活的源泉中“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