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2023-10-10张英英谭萍芬蔡少华
张英英,谭萍芬,蔡少华
(1.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检测、评估和干预,开展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1],其在慢性病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020 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64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8.7%[2]。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慢性病患者数量激增,甚至呈年轻化趋势。慢性病患者增加和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势必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有极大需求。然而,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供给难以满足需求。2020 年7 月第一届中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仅42 人,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2021 年仅有761 人。同时,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没有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进行界定,各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没有具体参照标准,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而要体现中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障,必须切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原则,确保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3]。因此,笔者选择了我国13 所设置了本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医药院校,分析该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人才需求,采用比较研究法,了解本专业课程开设、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安排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与经验,从而为我国中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邮件往来形式,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共13 所中医药院校的本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1.2 方法
将课程分为临床医学(含预防医学)类课程模块、管理类课程模块、健康服务与管理类课程模块,采用比较研究法,对课程开设情况、理论课和实践课学时安排进行分析。同时,对临床见习和专业实习模块进行比较研究。
2 结果
2.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根据《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2018)》和各院校培养方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述为:为社会培养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健康管理服务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体检中心,从事健康监测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2 临床医学(含预防医学)类课程模块差异性分析
(1)13 所院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全科医学3 类课程开设率分别为100%、54%、46%。①临床医学课程能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学生通过这类课程学习,具备临床医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对患者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做出正确决策,以指导健康服务与管理活动。13 所院校临床医学课程平均学时为111 学时,理论课平均95 学时,实践课平均27 学时。据统计,有4 所院校临床医学课程学时低于55 学时,不到平均学时的一半,也没有单独开设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有5 所院校没有安排临床医学实践课程。②基础医学课程平均学时为65 学时,理论课平均55 学时,6 所院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③全科医学课程平均学时为37 学时,理论课平均34 学时,实践课平均6学时,有7 所院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大部分院校没有开设实践课。这种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思维和操作技能。
(2)中医药院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尤其要体现中医特色,13 所院校中仅有9 所开设了中医学课程,平均76 学时,理论课平均71 学时。我国健康管理应充分借鉴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其独具特色的理论和临床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融合现代健康管理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减少个体健康损失,节约国家医疗资源和个人治疗费用[4]。
(3)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流行病学知识对开展健康管理的重要性。13 所院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流行病学3 门课程开设率分别为85%、85%、69%,平均学时分别为46、45、39 学时,理论课平均40、38、35 学时,并设有约20%的实践学时,大致符合国家对实践课学时不低于总学时20%的要求(见表1)。
表1 13 所院校临床医学(含预防医学)类课程模块设置情况Table 1 Module sett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including preventive healthcare) courses in 13 colleges
2.3 管理类课程模块差异性分析
(1)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学3 门课程开设率为100%、77%、23%,平均学时分别为53、45、37 学时。本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毕业生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有3 所院校没有开设,这要引起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政府发挥战略导向作用、资源投入主导作用以及管理和监督作用,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5]。健康服务与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公共管理学十分必要,但仅有4 所院校开设了该课程,值得反思。
(2)经济学课程开课率达85%,卫生统计学课程开课率达100%,各院校学时设置较一致,共识度较高。李晓婷等[6]认为,医疗机构决策管理需要卫生统计学知识,其在数据管理、科学预测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现有问题,规避风险。13 所院校都意识到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但该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很强,仍有两所院校没有开设实践课。
(3)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需要具备卫生政策学和卫生法知识,但是近一半的院校没有开设相应课程,如卫生政策学、卫生法、营销学、健康保险等(见表2)。健康保险对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健康管理资源配置与整合[7]。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转变,医药行业的营销管理从单一医药产品营销转变为全面的健康管理,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呈井喷之势[8]。因此,没有开设健康保险和营销学课程的院校可以参照其他院校完善课程体系。
表2 13 所院校管理类课程模块设置情况Table 2 Module setting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13 colleges
2.4 健康服务与管理类课程模块差异性分析
(1)13 所院校健康管理、心理学课程开设率均为100%,说明各院校对这两门课程认同度较高。随着对健康管理学科的日益重视,学者已经认识到健康管理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必要性[9],医药院校开设康复医学课程不但可以体现专业特色,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服务与管理能力,个别没有开设康复医学课程的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
(2)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管理的后续服务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相互联系并不断循环的[10]。从统计来看,健康评估课程开课率仅为54%,健康信息管理课程实践学时偏少,有1所院校没有安排实践学时。健康教育与促进本身就是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7],因此开设了健康教育与促进课程可以不开设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课程,但考虑到教学内容较多,学时要增加,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但是有两所院校这两门课程均未开设。
(3)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后,社区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控中起到关键作用[1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加[12]。老年群体大部分集中在社区,是慢病高发群体,开设社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老年医学、老年健康服务与管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需求,也是医药院校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从数据分析看,慢病管理、老年医学、老年健康服务与管理课程开设率不到50%(见表3),建议相关院校参照表中数据设置学时。
表3 健康服务与管理类课程模块设置情况Table 3 Module setting of health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courses
(4)何泽民等[13]认为,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健康管理,利用中医养生学思想及方法为健康管理提供应用支撑,可以使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管理健康。朱玉华等[14]认为,健康管理涉及中医养生、中医食疗、现代营养学、运动医学等内容,在健康管理中融入中医养生知识,结合运动医学、营养医学等进行健康管理效果明显。可见中医养生学、营养与食疗学、健康运动学与健康管理相辅相成,要注意安排实践学时,特别是健康运动学,应以实践教学为主。
2.5 临床见习和专业实习模块差异性比较
据统计,有4 所院校设置了临床见习环节,平均时长约为8周,主要是让学生加强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医疗服务流程、常见病诊治,为毕业后从事健康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从实习安排来看,9 所院校实习(含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在16~20 周,两所院校实习时间分别为36 周和40 周。
3 讨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遵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以突出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15]。根据人才需求报告和人才培养目标可知,学生需要掌握医学基本知识以及管理学、健康管理技能。从课程设置来看,各中医药院校对预防医学类课程开设共识度高,实践学时也比较符合国家要求;经济学课程开设率和学时设置较为一致;对健康管理学、心理学课程开设认同度也较高。但同时,中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也存在不足之处。
3.1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不合理
通过对13 所院校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4 所院校临床医学类课程学时偏少,不及平均学时的一半。6 所院校没有开设基础医学课程,7 所院校没有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 所院校没有开设中医学课程,3 所院校没有开设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两所院校没有安排卫生统计学实践学时,近半数院校没有开设卫生政策学和卫生法课程,健康评估课程开课率偏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通过社区进行健康管理非常重要,但3 所院校没有开设社区健康管理课程,慢病管理、老年健康服务与管理、老年医学课程开设率不到50%,不符合我国国情。另外,约30%的院校没有开设中医养生学、营养与食疗学、健康运动学课程,实践学时也较少。
3.2 大部分院校缺乏临床见习环节,部分院校毕业实习时间过长
李建南等[16]认为,临床见习阶段既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向临床实际工作的过渡,又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关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不同于临床专业,各院校对临床医学类课程学时设置较少,学生对临床知识的认识非常有限,因此临床见习是学生完善临床知识体系的有效环节,然而13 所院校中只有4 所安排了临床见习环节。
毕业实习是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的主要方式及重要过程,通过在本专业领域实习,学生除巩固专业知识并掌握相关工作技能外,还可明确就业方向[17]。因此,实习时间必须得到保证。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时间以20周为宜,但调查中有两所院校实习时间长达一年。一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学制五年,而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一年实习时间必会大大缩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尤其是第七学期以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为主,实习时间过多会挤占专业学习时间。
4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4.1 保证医学类课程和学时,突出中医特色
当前全国有85 所院校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要在保证临床医学类课程学时的前提下开设基础医学和全科医学课程,让学生对医学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另外,开设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统计学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医学服务的技能,开设中医学课程可以体现学生中医健康服务的优势。这些课程的开设能为后期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医学基础,最终提高学生的健康服务能力。
4.2 科学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现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过程
健康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包括健康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健康教育与促进以及健康管理的后续服务等内容。而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仍停留在健康体检阶段,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对健康体检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并进行后续跟踪服务,才能体现健康管理的真正意义。中医药院校要科学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通过开设健康体检、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心理学、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社区健康管理课程,体现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过程。同时,开设中医养生学、营养与食疗学、健康运动学课程,提升学生健康服务能力。
4.3 建设实训室,开展分段式实践教学
根据《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2018)》,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为健康管理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通过相应的实践训练而获得[18]。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内容丰富,涉及医学、管理学、健康管理等学科知识,但4 年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实践教学无法得到保证。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健康管理实训室、开展分段式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到健康管理机构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健康管理实训室,配备健康管理服务模拟设备,学生通过实训可以了解完整的健康管理业务流程,熟练完成检测工作,并能对检测结果进行讲解,了解客户信息管理流程和健康档案管理方式,针对客户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不同客户的健康状况进行干预和效果评价。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类课程学时较少,不利于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临床医学类实践课学时,开展分段式实践教学,并利用4 周左右暑期时间安排学生在临床相关科室进行实践,促进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有更科学的规划。实习阶段以20 周左右为宜,通过实习让学生掌握健康体检、客户信息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各项技能。毕业论文写作是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充分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实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发现的问题进行写作,实现对专业知识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