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能力大赛的脑卒中康复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10-10于小恒王凤丽
于小恒,王凤丽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开展有助于职业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推进“三教”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备赛过程中除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外,探索岗课赛证育人路径也十分重要[1]。以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临床疾病康复学的“脑卒中康复”内容为例,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和老年康体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实施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厚基础、强能力、贴临床、重探究”的康复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 设计理念
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贯穿教学全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智慧学习环境,以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坚持立德树人、思政育人,开展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多元化、多维度精准教学评价。
2 教学分析
2.1 结合岗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
临床疾病康复学是五年制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共164 学时,10 学分,在第七、八两学期开设。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病情分析、系统评定和康复治疗技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岗位任务与临床需求,结合老年康体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将课程内容重构为概论、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内科疾病康复、其他疾病康复、常见功能障碍康复6 个模块。本次大赛内容选自模块二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项目一脑卒中康复,以脑卒中患者发病到康复回归家庭为主线,就脑卒中识别、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早期、恢复中期和恢复晚期5 个阶段设计任务,共16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 学时,理实一体化教学14学时。
2.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学生,已学习疾病康复所需的相关技能,熟悉信息化教学流程。通过智慧职教平台获取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行为等信息,从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特点3 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2.2.1 知识与技能基础 已学习康复评定学、临床疾病概要课程和多种康复技术,对临床功能障碍评定和康复技能有一定了解。
2.2.2 认知与实践能力 认识到脑卒中功能康复对降低伤残的重要性,能对脑卒中进行初步判定,但缺乏脑卒中患者分期、分级综合评定和康复指导能力,不能熟练使用先进康复仪器,临床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有待提高。
2.2.3 学习特点 学习积极性欠佳,但能根据要求完成作业;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对数字资源感兴趣;偏好实践性的互动式教学,喜欢在做中学、学中做。
2.3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情分析结果,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三维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培养关爱患者、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知识目标:了解脑卒中的病因及预防措施,熟悉脑卒中康复训练计划制订流程,掌握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3)能力目标:能精准识别脑卒中类型和功能障碍类型,结合脑卒中分期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指导脑卒中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方案。 教学重点为脑卒中各期功能障碍评定技能,难点为脑卒中各期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3 教学策略
3.1 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资源,推进“三教”改革
聘请医院、康复机构临床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建立校企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平台课程,对接岗位工作流程和康复技能大赛要求,编制工作手册式教材。校内教师分析教材、学情,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结合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对接岗位需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推进“三教”改革。
3.2 实施三阶段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以脑卒中患者发病到康复回归家庭为主线设计工作任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借助智慧学习平台与“1+4”(校园+ 医院、康复机构、社区、家庭)教学生态圈,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设计脑卒中识别、功能评定、急性期康复和各康复阶段的教学任务,根据疾病康复过程、全国康复技能大赛流程及“评估、计划、实施”康复治疗过程,开展“课前自主探究、课中知识内化、课后拓展提升”三阶段教学。课前,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明确任务;课中,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案例引领引新知、学生展示采病史、虚实结合做评定、模拟临床订计划、角色扮演施康复、多元主体评效果6 个环节完成课中新知探索;课后,带领学生进入社区、养老院进行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爱生命、创新发展、科学精神、伦理法规等思政元素,引入模范医生的故事,渗透新时代工匠精神。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熟悉脑卒中三级康复流程,完成康复方案制订,突破教学重点;利用角色扮演、教师演示完成每个阶段的评定和康复技能学习,化解教学难点,实现“识卒中、评卒中、复功能”的脑卒中康复技能培养。将案例导入贯穿教学全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培育厚德、强技医学创新人才。
4 教学实施
4.1 教学过程(以任务二“脑卒中急性期康复”为例)
4.1.1 课前探学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学习平台、QQ 群等互动交流;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领取任务单(明任务),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急性期康复技能练习,录制操作视频并上传平台,完成预习任务。
4.1.2 课中践学 通过引新知、采病史、做评定、订计划、施康复、评效果6 个环节学习脑卒中急性期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和实施。(1)引新知:引入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患者的脑卒中类型。(2)采病史: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随机抽取两组进行病史采集,学生合作完成病史采集,师生通过平台打分。(3)做评定:教师利用图片、虚拟仿真平台、角色扮演演示功能障碍,引导学生进行功能障碍评定,小组合作练习,教师纠错、记录。(4)订计划:各组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展示,教师点评、纠错。(5)施康复:教师结合案例进行示教(直播投屏),安排学生分组练习。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者对照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患者”模拟脑卒中急性期的各种功能障碍,评价者则基于评分表进行评价。(6)评效果:随机抽取两人合作完成康复疗效评价,同时对各组的计划和操作视频进行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与互评,教师结合平台数据与操作考核成绩总结知识与技能要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完成知识点归纳。
4.1.3 课后拓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和康复机构见习,为脑卒中患者做简单的康复指导,临床带教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利用到社区服务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区居民和家庭高危患者(拓应用),巩固学习效果。
4.2 课程思政
引入励建安院士的故事,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医院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敬畏生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素养;介绍康复辅助器具的研发历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科技强国的信心;引入临床新理念、新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及临床思维,提升学生康复技能水平,取得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3 构建“两方式、三阶段、三结合、四主体”评价体系
“两方式” 指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各占50%),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学习轨迹与成绩,终结性评价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 软件进行考核;“三阶”段指课前、课中、课后;“三结合”指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校外教师评价相结合;“四主体”指学生、校内教师、校外教师、教学平台(见表1)。
表1 “两方式、三阶段、三结合、四主体”评价体系Table 1 "Two methods,three stages,three combinations,and four subjects" evaluation system
5 教学效果
5.1 精心设计,用心实施,达成教学目标
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对接岗位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用心实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贯彻国家“三全育人”“三教”改革指导思想,使学生完成“识卒中、评卒中、复功能、回家庭”工作任务,掌握脑卒中功能评定、康复训练计划制订与实施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应用OSCE 软件设计脑卒中案例进行抽考,结果显示,学生各项能力均有所提升(见图1)。
图1 教学成效Figure 1 Teaching effectiveness
5.2 对接岗位,岗课赛证融通,专业、职业技能双提升
课程教学紧密对接岗位工作内容和康复技能大赛流程,通过病史采集—功能评定—制订计划—实施康复—效果评价5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渗透老年康体指导技能,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使岗课赛证融通,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双提升。
5.3 服务社会,大胆创新,思政教育显成效
学生利用社团活动的机会,在社区积极宣传脑卒中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性,设计健康教育宣传画报,为群众答疑解惑;去康复机构见习,发现问题,大胆创新,获得多项专利和创新大赛奖项,充分展现了爱岗敬业、大爱无疆的精神。
6 特色创新
6.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落实“三教”改革,推动岗课赛证有效融通
坚持“必需、够用”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校院结合、授业育人结合、虚实结合,实现双导师育人;引岗入课,以赛促学,对接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引入康复新理念,开发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将工作过程和大赛流程相结合,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应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引入岗位能力评价标准和大赛评分标准,结合平台数据进行多元多主体教学评价,多渠道融入X 证书技能要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师生共同探索、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落实“三教”改革,推动岗课赛证有效融通。
6.2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1+4”教学生态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康复实训设施、图书馆等校内资源的作用,有效利用医院、康复机构等校外资源,拓展社区、家庭等社会资源,依托学习平台共建共享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课件、微课、视频、案例库、试题库等),根据行业发展与需求及时更新。同时,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和智慧职教网络平台,为学生搭建随时、随地的学习平台,充分满足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以学校课堂为主体,医院、康复机构、社区、家庭为补充的“1+4”教学生态圈。
6.3 思政教育、创新教育与技能培养融合共进
根据课程内容搜集思政资源,凝练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思政目标,结合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线上线下全过程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识卒中、评卒中、复功能”过程中全面提升康复技能水平,达成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将康复新技术、新模式和技术创新案例引入课堂,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层级进阶和创新能力提升。
7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促进了“三教”改革,推动了岗课赛证融通,融入了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等思政要素,通过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等达成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7.1 完善资源库
现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虽然已被引入课程教学,但不够丰富,仍需升级、完善。针对行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投入和利用,推动校院合作,持续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式、立体化教材,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习惯。
7.2 加强技能训练
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易手忙脚乱等),利用第二课堂加强理论应用和技能练习,培养学生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