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新教材的教学思考

2023-10-09张萍孙孜

数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平面向量苏教版

张萍 孙孜

摘 要:苏教版和人教A版教材在《平面向量》这一章的编写上有诸多不同.文章立足数学课程标准,从编排顺序、章首语情境、内容变化、单元小结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面对新教材,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应当优化自己的教学,时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平面向量;人教A版;苏教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在某些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有了变化,同时与2017年版课标配套的教材也在全国逐步使用.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展新课程的教学呢?笔者以为:在实施具体内容教学之前,首先应当通过学习、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教学内容的地位、价值与目标要求;其次,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把握新、旧教材的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精准地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达成教学目标.下面以“平面向量”为例,分享自己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 研究课标,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在开展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理解教学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价值,准确把握相应内容的教学要求,并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该内容的教学提示.

《数学课程标准》将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如下四条主线——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和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几何与代数”这一教学主線,起着“突出几何直观与代数运算之间的融合,即通过“形”与“数”的结合,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加强对数学整体性的理解”的作用.《平面向量》作为“几何与代数”主线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体现了向量作为沟通代数与几何问题的桥梁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对“平面向量”内容作了如下阐述:

1.1 平面向量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向量理论具有深刻的数学内涵、丰富的物理背景.向量既是代数研究对象,也是几何研究对象,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桥梁.向量是描述直线、曲线、平面、曲面以及高维空间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他数学领域问题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

从《数学课程标准》对“平面向量”的地位与价值的论述,可以发现:

(1) 向量具有“数形兼备”的特点,利用向量可以实现“形”与“数”之间的有效沟通:尽管向量是从“数”与“形”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表征数学对象,但是它们的表征结果却是完美统一的.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向量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是后续学习的工具,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1.2 平面向量的教学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对《平面向量》内容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向量的几何意义与代数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概念、运算、基本定理以及应用;用向量语言、方法表述和解决现实生活、数学和物理中的问题.[1此外,还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

1.3 平面向量的教学提示

《数学课程标准》对“平面向量”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提示:在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教学中,应从力、速度、位移等实际情境入手,从物理、几何、代数三个角度理解向量的概念与运算法则,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实数运算与向量运算的共性与差异.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引出向量基本定理,建立基的概念和向量的坐标表示;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向量解决一些物理和几何问题.例如,利用向量计算力使物体沿某方向运动所作的功,利用向量解决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有关的问题等;对于向量的非正交分解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不必展开.”

教学提示的核心,就是建议老师们关注实际情境,从物理、代数、几何等角度(并非单一角度)理解向量的概念和法则.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白向量源于实际问题,在学习掌握了相应概念和法则之后,又可应用于实际问题.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量的工具性价值.

2 分析教材,选择组织教学材料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建议老师们能够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异同,选取、组织教学材料,真正地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2017年版课标“人教A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在“平面向量”内容的呈现上有如下特点:

2.1 向量在教材中的章节位置不同

苏教版将“平面向量”这一内容穿插在“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之间,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用向量的数量积来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解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挥平面向量的工具性价值.

人教A版将“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并入“三角函数”合为第五章“三角函数”,通过单位圆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把“解三角形”作为“平面向量的应用”并入第六章“平面向量”,利用向量来证明正(余)弦定理.在学习了平面向量后,再通过例题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虽然两个版本的教材对向量内容设置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初次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也略有区别,但随着教材内容的推进,都十分重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价值.

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选教材的知识与逻辑顺序开展教学,避免过大幅度的内容调整.

2.2 章首语使用的情境内容和连续性不同

人教A版的章首图通过物理概念的“位移”来引入“向量”概念,而苏教版是通过物理概念的“力”来引入“向量”概念.无论是“位移”还是“力”,本质上都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并在此基础上抽象为数学的“向量”概念.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遵循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到了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并利用了物理学相关内容为“向量”概念的生成创设合适的情境.

人教A版和苏教版在章首语的应用上又有所区别:苏教版将章首语中的“力”贯穿到本章的问题情境中,先由“力”生成“向量”概念,再由“力的合成”生成“向量的运算”,最后由“力做功”生成“向量的数量积”.苏教版之所以这样设计,旨在通过章首语的情境,构造一个学习《平面向量》的“大情境”,使得本章所学的知识点都围绕章首语的情境而展开,为实施单元教学做好铺垫.而人教A版则是从平面向量运算出发,通过类比数的运算,引导学生对向量的运算进行探究,从而建立向量的运算体系.其设计意图是关注数的本质,即向量既是形,又是数,从数形两个方面进行数学运算,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实数运算与向量运算的共性与差异”.

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将两个版本教材的呈现方式加以合理地“组合”:在情境创设上,选用苏教版的呈现方式,而在向量运算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人教A版的呈现方式.

2.3 向量夹角概念的引入节点不同

苏教版将“向量的夹角”这一概念从《向量的数量积》中移至第一节课《向量概念》中,而人教A版则出现在《向量的数量积》这一节.苏教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改变?编写者的意图是什么?笔者认为,尽管向量的夹角较多地应用于向量的数量积中,但是在学习共线向量时,往往有不少学生,对“两个向量夹角为0°或180°时,两个向量即为共线向量”这一结论的理解存在困难,苏教版在建立了共线向量概念后,紧接着就给出了“向量的夹角”,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向量的夹角直观地理解“共线向量、相反向量以及相等向量”等一系列概念.此处向量夹角的概念前移,还合理分散了《向量的数量积》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建议采用苏教版的呈现方式,在第一节课《向量的概念》的教学时,就进行“向量的夹角”的教学.

2.4 投影向量的证明方式不同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对向量的数量积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几何直观,了解平面向量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的几何意义[1.苏教版将“向量的投影以及用投影向量证明向量数量积的分配律”由选修内容变成了正式教学内容.

在进行上述内容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2.5 例题和习题都有变化

人教A版在例题和习题的题型设置上较为丰富,包括画图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解答题这4种题型,苏教版有画图题、选择题和解答题这3种题型.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将习题难度划分为三个水平——易、中、难.人教A版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苏教版则分为“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如前所述,人教A版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证明”作为《平面向量数量积应用》的例题,体现“平面向量”的工具性价值;苏教版在习题中配备了阅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人教A版还是苏教版,都在例题和习题方面进行了创新,在例题呈现和习题设置上均有变化,让例题和习题更好地为师生的教学服务.

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可以依据学生的水平,从不同版本教材中合理选取.

2.6 都关注数学文化的渗透

人教A版和苏教版在本章的学习内容结束之后都设置了“阅读”栏目,苏教版侧重于在让学生了解向量发展的历史,引导学生将“平面向量”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空间向量”,为后续的“空间向量”学习进行铺垫;而人教A版则重点介绍了我们古代数学家秦九韶的“三斜求积”公式和古希腊数学家的“海伦公式”,并且启发学生对两个公式进行证明.两个版本教材都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将数学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2.7 单元小结各有特色、各有新意

苏教版的“本章回顾”主要用框图的形式呈现本章知识结构,对本章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概括总结.

人教A版在本章结束之后,安排了“本章知識结构、回顾与思考”这两个环节,其中“本章知识结构”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了本章内容及逻辑关系;“回顾与思考”则以问题的形式驱动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并进一步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如图2).

3 优化教学,重视培养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六大核心素养,并且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四基”,应当时刻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1 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学科最重要、最根本的素养,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要积极地创设实际生活或者物理学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例如,在建立向量概念时,可以通过分析力、速度、加速度、位移有什么共同特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再比较这些量与距离、身高、路程、质量等量的区别(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在此基础上,从物理学和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面向量的概念.

3.2 发展四能,形成数学建模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新概念建构过程中,不只是要得到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四能”,特别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向量运算教学时,可以类比实数的四则运算,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并提出研究主题——向量的运算,并进一步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形成向量的运算概念及运算法则,在这一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四能”,又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3.3 问题驱动,提高逻辑推理水平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水平,是数学教学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进行“向量投影”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你打算如何求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

引导学生得到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的几何表示.接下来,让学生用代数形式表达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向量.

这就需要学生利用已有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并结合投影向量的图形,通过逻辑推理,把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向量变成“向量b方向上的单位向量b/|b|与|a|cos <a,b>的积”.这里,应当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结论.这一过程,强化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提高了其逻辑推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平面向量苏教版
怎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基于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平面向量题解法的切入点探究
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体验式教学在平面向量章节中的使用探讨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体验式教学在平面向量章节中的使用探讨
高师数学对新课标数学教材中“平面向量”的联系与辅助
来一场更为彻底的教学改革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