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3-10-08韩姗姗郝晓蔚赵淑君

关键词:发展策略保护传承

韩姗姗 郝晓蔚 赵淑君

摘 要:“南皮落子”具有“文武兼备”的舞蹈风格、地方特色歌曲和伴奏、丰富的表演形式等特点,是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文献和馆藏南皮地方资料,梳理了“南皮落子”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分析了以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实施状况及面临的多元文化冲击、传承人年龄老化和新曲目编创缺乏等问题。从主动融入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和寻求多传播途径等方面,提出完善数字化资源、健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等具体举措,为新时期“南皮落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皮落子”;传承;保护;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3.03.014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Dance:Taking "Nanpi Làozi" as an Example

HAN Shanshan, HAO Xiaowei, ZHAO Shujun

(Library,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Abstract: "Nanpi Làozi"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dance, with its distinctive [DK]"civil and military" performance style, performance form with both local dance and music, and rich performance form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and local collections, this paper comb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rtistic value of [DK]"Nanpi Làozi", and analyz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l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new era, such as cultural impact, the aging of inheritors and the lack of compilation and creation of new tracks. From the aspects of actively integrating into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eeking multiple transmission channels,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digital resources, local protection systems, inheritance and experience facilit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dustr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urses a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K]"Nanpi Làozi"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dance; [DK]"Nanpi Làozi"; impart and inherit; prot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文明形成和发展演变[1]。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提供了法律支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到2035年非遗项目传承活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根据国家文化与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已有正式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 557项、传承人3 063人[2],其中传统舞蹈类非遗共有356项。河北省的国家级非遗162项,而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遗仅有11项(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舞蹈类国家级非遗中有秧歌3项、龙舞和狮舞各2项,鼓舞、麒麟舞、拉花和落子各1项。由于沧州落子的申报地区和主要影响范围在沧州市南皮县,所以“沧州落子”也被称为“南皮落子”。落子不仅在沧州,在河北邯郸、山西上党等地亦有对应的落子表演形式,然而国家级非遗仅有南皮县1例。“南皮落子”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清朝雍正年间,在3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数代传承人的传承与发展,使早期走街串巷卖唱形式的说唱表演逐渐演变为“文武兼备”的载歌载舞类文化活动表现形式[3](P21-25)。这种民间传统艺术是地方文化艺术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地方文化艺术提供着原始养分。

为深入探究“南皮落子”的历史渊源、演变脉络和发展现状,研究人员通过田野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罗丽娜[4](P103-104)、乌雪娇[5](P4)、张荣荣[6](P21-26)等通过田野调查、地方志资料溯源等,总结了“南皮落子”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刘丽珺等[7](P96-97)、郑晓等[8](P139-140)、张悦[9](P23-29)、左乘源[10](P14-29)分别从身体语言学、美学等视角对“南皮落子”的艺术风格特性,包括舞蹈道具、服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刘兴武[11](P56)、王馨怡[12](P126-127)、樊君[13](P117-118)、罗丽娜等[14](P97)分别探讨了“南皮落子”的现状、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已有研究均肯定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保护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5](P37-41),近年来,我国非遗研究与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法律制度体系逐渐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持续开展,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大多数传统舞蹈类非遗所在乡村的传统生态被打破,非遗保护体系薄弱、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凸显。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通过调研、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在对“南皮落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传承保护现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传统舞蹈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二、“南皮落子”的历史传承与艺术特征

舞蹈是人类情感的身体语言表达。传统舞蹈类非遗多为某民族或某地区人民在日常劳动生活中,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或生活方式编排形成的文化艺术形式。非遗传承方式包括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会传承以及宗教传承等,传统舞蹈类非遗多为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以“南皮落子”为例分析其传承情况及艺术特征。

(一)“南皮落子”的传承情况

1.传承方式。

从已有文献来看,“南皮落子”一直未形成家庭式的传承,早期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且并未形成谱系明确的师徒传承,更多的是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创新演变。近年来,国家启动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班等多项非遗保护措施,在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南皮县的多所中小学开设了相关非遗课程。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南皮落子”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表演队伍先后出访美国、意大利、希腊、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等国家,《茉莉花》《放风筝》《送哥哥进城》《绣手》《十个字》等南皮民歌成为了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16](P41)。1989年“南皮落子”获得“北京第三届龙潭杯”优秀奖,1991年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播出了经过加工改编的少儿落子,2004年落子作品《枣乡娃娃闹金秋》被推荐参加了全国“群星奖”角逐,2010年参加第三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2012年亮相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2022年落子舞《放风筝》登上河北网络春晚。

2.传承代表性人物。早期代表人物有杨铁桥(1879—1923)、梅盛林(1889—1981)、闫清泰(1923—1985)、周树棠(1925—1981)、马树亭(1926—2012)等。据文献资料考证,杨铁桥对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唱音乐、舞蹈动作等方面均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杨派”落子。梅盛林、梅杏林在“杨派”落子基础上进行编排、创新,形成“梅派”落子,张维舟(1913—1984)、张洪通成为“梅派”落子的代表人物[17](P26)。20世纪初,马树亭将落子和武术相互融合,形成了“武落子”,并将武术中“小花刀”的表演方式运用到落子的“鞭”中,提高了这一舞蹈道具的表现力。周树棠创编了“踩寸子”的艺术形式,模仿旧社会妇女的“三寸金莲”(意指裹足),塑造了落子中的女性角色[18](P50)。20世纪50年代,周树棠取材“南皮落子”中的扇舞,配以南皮民歌编排的《放风筝》,成为“南皮落子”的经典曲目之一。张洪通在舞臺上擅长“缠斗捋鞭”“裹脑捋鞭”“挽花捋鞭”“单刀式拐鞭”“单刀扫堂式捋鞭”等动作,不仅充分展示了落子鞭法的刚柔并济,还把青年汉子的英武健美展现给观众。

3.传承内容。早期的传承内容主要为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唱曲目、伴奏音乐和基本舞蹈动作等方面,直到马树亭等人将武术动作“筋斗”和“小花刀”等融入落子表演中,形成了“武落子”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周树棠创编的“踩寸子”技法,成为鲜明的落子舞蹈特征,丰富了“南皮落子”的传承内容。

(二)“南皮落子”的艺术特征

1.“文武兼备”的舞蹈风格。

“南皮落子”的舞蹈分为“文落子”和“武落子”两种表演形式。“文落子”是把多支民歌小调串联起来边唱歌边舞蹈,表演轻歌曼舞、流畅大方。“武落子”是在“文落子”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地方武术、戏曲中的招式、技法等,表演更加热烈豪迈。

“文落子”表演是“鞭”“板”“扇”互相配合,男角执鞭,女角持竹板、节子或扇。表演时男女配合形式多变、节奏欢快、舞姿多样。其中,“三道弯”是“文落子”的独特舞蹈特征[19](P91-92),表演时“弯膝扭腰,微微收肩,挺胸抬头,大步跃进,力量雄厚”。同时,模仿旧社会女性裹足情形,定制木头小脚在男角脚下,即“踩寸子”。演出时脚藏裤子中行走扭动,呈现“风摆柳”的姿态[20](P36)。装扮上,女角主要打扮成花旦角色,男角打扮成武角。“武落子”的演出形式为女拿竹板,板声清脆,男拿霸王鞭,动作敏捷,男女角色互相配合。武落子表演有翻鍵子、打跟斗、蝎子爬或海里翻花等观赏性较强的动作,还有鲤鱼打挺和狮子滚绣球等高难度的动作,极具艺术性。

“南皮落子”有一个鲜明特点的舞蹈表演动作——“起法儿”,多用在两种动率、节奏不同的步法间。如在“蹬步”与“跟步”两种步法中间增加了一个“颤膝”的动作,使身体动作与脚的步法连贯,构成了落子舞中独特的步法表演形式。

2.地方特色歌曲和伴奏。

“南皮落子”的音乐由歌曲、伴奏两部分组成。歌曲最初多是南皮当地的民歌小调。其中“文落子”音乐题材内容多为体现当地农村生活劳动和男女爱情的趣事,包括《茉莉花》《放风筝》《万年松》《叹情郎》等30多首曲目,之后还从城镇引入一些反映旧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题材。“武落子”音乐中则增加了武术扇伴奏音乐曲《绣花灯》《小天台》《丢戒指》《三国叹》等。新中国成立后,落子艺人对旧曲进行改编,形成了《浏阳河》《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新曲目。

在伴奏方面,同样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形式。文场使用的伴奏乐器是管弦,如,笛子、二胡、三弦、笙、板胡等,后根据曲目需要增加了电子琴、手风琴、大提琴等,主要用在歌唱表演的伴奏和歌舞变换的独奏。

武场伴奏主要使用锣、堂鼓、镲和手锣等打击乐器,主要用于出场、收场和歌曲变换时的间奏曲。文场伴奏是从曲牌开始演奏的,武场伴奏则常作为表演的“开场点”。

表演时“开场点”响起,演员上场就位,进行歌舞表演,期间文场奏曲牌为歌唱伴奏或歌舞变换的间奏,表演结束后,文场继续表演曲牌间奏,等到全场表演结束由武场演奏“开场点”,演员退场,或者武场接着演奏“刹点”,所有的演员在台中央做着“刹势”然后表演结束。

3.丰富的表演形式。

从“落子”的表演形式看,早期仅为男、女(夫妻)双人表演,后演变为四人执鞭表演。之后经过梅富荣等人修改,又添加了四人执板表演。清末民初以后,民间落子艺人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以十人“拿鞭”、六人“绾板”、四人“把扇”的独特表演风格。表演道具方面,早期为男角手拿“打狗棍”、女角手持牛胯骨,后演变为等长的竹竿和两块硬木板[3](P13-15)。后经艺人的总结和发展,演出道具又转化为“鞭”“板”“扇”。“鞭”即霸王鞭;“板”即“阴阳板”,分“大板”和“小板”(节子);“扇”分“女扇”和“男扇”[6](P28)。

经过周树棠、马树亭等人的创新编排,目前的“落子”表演为男女表演的集体舞,一般情况下,男女数量各占一半。表演形式相较于之前更加丰富多彩[16](P41),在原先的基本套路和设定基础上,会根据表演的人物和内容更改和增添不同的曲牌及动作。

三、“南皮落子”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南皮落子”保护现状

当前的非遗传承保护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政府保护型,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护,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基地或者剧团、院校等传承非遗;第二种是市场融入型,通过商业化转型,如开展商业演出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第三种是综合型,依靠政府支持的同时,不定期开展商业表演,增加收入。 “南皮落子”目前是属于第一种保护形式。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和南皮县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遗保护。

1.在政策支持方面。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4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8年)、《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20年)等。沧州市先后出台《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若干规定》(2021年)、《关于发展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2022年)等,对包括“南皮落子”在内的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给予相关项目、经费支持。南皮县成立了保护“南皮落子”领导小组,建立了“南皮落子”艺人档案,召开了“南皮落子”学术研讨会,并给予“南皮落子”长期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南皮县落子传承基地”先后在车官屯小学、县职教中心、白塔寺小学正式挂牌,为“南皮落子”的有序传承、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保护措施方面。从1978年开始,南皮县每年在春节期间组织一次全县落子大会演,并在每个乡镇扶植1~2个重点村或1~2所重点学校,普及和推广“南皮落子”。20世纪80年代初,省、市、县文艺工作者对“南皮落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加工整理工作。

同时,在节目编排中汲取文、武落子的精华,缩短了演出时间,加快了演出节奏,使节目更简洁明快、短小精悍。

并将这一民间舞蹈搬上了更大的舞台。2016年,非遗进校园活动首期“南皮落子培训班”,在“南皮落子”传承培训基地冯家口镇车官屯小学举办,由国家级传承人张洪通及其弟子向该校150名小学生传授“南皮落子”中的“鞭”“板”“扇”等基本动作,还选拔了50名优秀学员组成车官屯少年落子队,由传承人重点培养,旨在使“南皮落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展。2019年,南皮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文艺骨干,在文化馆排练大厅对“南皮落子”舞蹈艺术进行了采集整理。

(二)“南皮落子”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南皮落子”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南皮落子”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传承人年龄老化和新曲目编创缺乏等问题。

1.多元文化冲击。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南皮落子”赖以生存发展的农耕文明基础已然发生改变。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娱乐形式和载体的不断增多,导致“南皮落子”不再是当地人节假日和日常休闲的主要娱乐项目。

2.传承人年龄老化。最新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非遗传承人仅占0.6%[21](P17-19)。据调查,70%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非遗类舞蹈工作和表演[21](P23)。

随着“南皮落子”传承人年事渐高,一些表演技巧将濒临失传。为了传帮带更多的年轻人,目前“南皮落子”的部分演出采取“老小配”模式,但少年演员多为业余参与活动,表演时主要模仿舞蹈动作,对落子舞的独有韵味尚没有形成良好的积累和沉淀。

3.新曲目编创缺乏。目前的“南皮落子”表演的保留曲目有30余首,最常用的是《放风筝》《茉莉花》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南皮落子”表演多为既有舞蹈曲目的展示,尚少见到融合时代发展的新编创曲目。舞蹈创作需要长期文化积累和打磨,“南皮落子”的表演风格是沧州地区历史人文环境的体现,进行舞蹈编制创新应考虑历史文化特色,这是新时期“南皮落子”保护传承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南皮落子”保护与发展措施

(一)抓住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资金支持达到7.73億元。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为非遗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2](P23-26)。“十四五”期间非遗保护具体政策要点见表2。

以上文件中明确了“十四五”和2035年的非遗保护的目标:第一,提出了加强分类保护、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合理利用等非遗保护制度;第二,在非遗传承保护和推广传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如完善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理论研究体系等;第三,明确了要与时俱进、顺应当前新媒体传播方式转变,提出了传播、教育、交流合作等多方面传承传播制度。

在地方层面,河北省不仅配套出台了《河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时结合“大运河非遗保护”的国家政策,出台了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这些均为“南皮落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应国家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提出适用于“南皮落子”等舞蹈类国家级非遗的具体保护措施,实现政策落地开花,让“南皮落子”绽放出更多的色彩。

(二)健全“南皮落子”保护体系

1.完善“南皮落子”数字化资源。由沧州市牵头,组织南皮县和周边县统一开展“南皮落子”非遗资源的深入调查。结合现代化数字化手段[23](P69-70),对代表“南皮落子”艺术特征的重点舞蹈姿势进行全面拍摄记录,对“南皮落子”舞蹈服装、道具、乐器等历史实物或记录资料进行保存保护。同时通过现代影像、三维拍摄等科技手段,对“南皮落子”传承人进行调研和记录,深入全面地梳理“南皮落子”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典型人物经历等内容。同时加强河北省、沧州市国家级非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借助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化馆、沧州市文化馆等平台,向社会多层次开放“南皮落子”等国家级非遗的数据资料,促进档案和相关记录成果的社会化利用。

2.融入地方建设发展。如何将“南皮落子”融入大运河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进行整体性保护,突出沧州地区和南皮县地区特点和人文特色仍是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南皮落子”这类传统舞蹈类非遗。可在沧州市、南皮县的城乡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中积极融入相关文化元素,提高“南皮落子”的整体保护水平。同时挖掘南皮县的旅游、历史文化等综合性资源,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具有南皮县非遗特色的特色小镇、特色街道等。加强沧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不断推进“非遗在身边、非遗在社区”等工作。

3.加强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建设非遗馆的契机,南皮县可以在现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谋划建设非遗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包括非遗体验、非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等在内的“传承-体验-培训-旅游”一体化设施体系。

4.壮大非遗研究体系。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沧州市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资源,重点加强“南皮落子”等国家级非遗的专业研究力量,在部分高校建设国家级非遗研究中心或传承基地。河北省可以围绕当前京津冀、雄安新区以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工程项目中涉及的非遗传承保护问题,推动京津冀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依托河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加强国家级非遗研究机构的力量,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产出。地方性期刊和学术类期刊创办非遗研究的系列专刊或专栏,谋划举办全国性舞蹈类非遗保护年会或相关学术会议。

(三)提高“南皮落子”非遗保护水平

1.挖掘非遗文化价值。进一步深入挖掘“南皮落子”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创新展现方式,提高演出频次,提升展演效果。对“南皮落子”传统演出曲目进行系统性整理,形成新时代“南皮落子”优秀曲本,增强“南皮落子”的生命力。将传统舞蹈类非遗纳入节日庆祝活动、民俗表演活动中,推动“南皮落子”进入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使“南皮落子”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当前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加强“南皮落子”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专题研究。在各类古城古镇以及文化类公共设施建设中,加强“南皮落子”等非遗的融入和传承,生动呈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价值理念。在开展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舞蹈类非遗服务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作用,将“南皮落子”保护与秀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提升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3.打造非遗旅游产业。推动“南皮落子”与当地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开发“南皮落子”所在地区的旅游消费潜力,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支撑乡村旅游业态,推出“落子表演—落子人物故居—落子民俗体验”等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开发演出作品和旅游产品,如舞蹈、地方小调、舞蹈服装和装饰等。同时将非遗元素嵌入旅游景区、度假区,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并利用多元化网络销售渠道进行推广,拓展省内和国内市场。

(四)加大“南皮落子”传播力度

1.拓宽传播渠道。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24](P125-127),支持引导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设置“南皮落子”非遗保护的专题栏目。加强非遗素材、代表性人物等相关题材影像视频和短视频制作。利用河北省、沧州市和南皮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展示非遗。在各类节日、国家规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行非遗表演,并举办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相关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

2.开设相关非遗课程。编撰以“南皮落子”为代表的国家级传统舞蹈类非遗教材,出版符合中小学和社会阅读的“南皮落子”通识读本。在中小学广泛开设非遗课程。加强高校非遗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科建设,聘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到相关非遗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非遗教育和培训工作。

3.加强对外交流。

定期举办综合性对外非遗交流传播活动。

积极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对外会议、节目录制,以及国际和地区非遗交流,提升影响力。鼓励属地企业及求学人员等积极开展“南皮落子”文化的宣传推广。制作以“南皮落子”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传承人创作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宣传视频,交流非遗保护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govweb/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021-0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307/t20230713_945922.html,2023-07-13.

[3]赵树森.南皮落子[M].沧州:南皮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2015.

[4]罗丽娜.沧州落子的渊源追溯与历史演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5).

[5]乌雪娇. 河北沧州民间舞“落子”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6]张荣荣. 河北南皮落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8.

[7]刘丽珺,周星.“修辞论”美学视角中再看燕赵民间舞蹈文化的审美特性[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1).

[8]郑晓,尹云龙.作为年节庆典的乡村民间舞蹈——以河北省沧州市车官屯落子展演为例[J].民俗研究, 2015(6).

[9]张悦. 舞蹈身体语言学视角下河北省国家级“非遗”舞蹈道具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10]左乘源. 沧州落子的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2018.

[11]刘兴武.南皮落子的艺术特色与发展保护对策[J].中国戏剧,2016(4).

[12]王馨怡.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的传承研究[J].当代音乐,2020(3).

[13]樊君.舞蹈生态学视阈下的非遗舞蹈“沧州落子”少儿校园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20(17).

[14]罗丽娜,刘华.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的文化功能[J].大舞台,2013(2).

[15]钟茜,莫继严.非遗保护的三个维度: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参与式传播[J].文化遗产,2022(4).

[16]王宁,唐亚岚.狮城老戏——沧州落子[J].音乐生活,2006(11).

[17]冯爱云. 河北民间舞蹈文化意象及社会功能分析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4.

[18]高苦舟,曹淑云.情系故乡土 魂香燕赵天——忆河北省舞协副主席周树棠[J].舞蹈,1996(3).

[19]胡晶莹.漫谈河北民间舞蹈“落子”中的“三道弯”[J].民间文化论坛,2010(4).

[20]田如芬.南皮县文化艺术志[M].沧州:南皮县文化体育局,2009.

[21]觀研报告项目组.中国非遗保护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R/OL].https://www.chinabaogao.com/baogao/202204/587668.html,2022-05-13.

[22]丁元竹.“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J].管理世界,2020(11).

[23]莫继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彰显中国自信——以人民日报融媒体非遗传播为例[J].新闻战线,2021(20).

[24]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2).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