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瓶颈问题与实现路径

2023-10-08费威阙庆迎王湘懿

关键词:新文科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

费威 阙庆迎 王湘懿

摘 要:“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一场高等财经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等财经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针对经管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维度提出的发展新要求。针对“新经管”建设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及育人模式和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与“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匹配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坚持“三个紧密结合”、全面深化育人模式和体系改革创新、构建支持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健全支撑引领“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等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3.03.010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Core Essentials, Bottleneck Problems and Realization Path

FEI Wei1, QUE Qingying2, WANG Xiangyi2

(1.School of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2.Divis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K]"new economic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is essentially a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higher financial and economic education. It is a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for the quality dime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s after higher financial and economic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DK]"three more and three les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K]"new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the bottleneck problem of the mismatch among the educational mode and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DK]"new economic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adhering to the [DK]"three close combinations",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ode and system, building an effective mechanism to support teachers to engage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to support and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K]"new economic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DK]"new economic management"constru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alization path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学科建设尤其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已成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各高等院校要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简称“四新”建设)。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由此,“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实施[2](P75-83)。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經管”属于“新文科”范畴,是“新文科”建设分类推进的主要路径,是“新文科”建设要求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高校应深刻把握“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并根据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实现经管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着力破解“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完善“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文科”最早在2017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的希拉姆学院提出,旨在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体系之中,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和交流[3](P63-81)。我国提出“新文科”建设,是将其作为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四新”学科政策的有机组成,在传统文科建设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满足国家的建设需求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4](P5-14)。具体而言,“新文科”建设是在知识高度综合化、流程高度便捷化、过程高度数字化的基础上,完成文科知识的高效生产和再生产,以交叉前沿、战略需求、现代技术、区域优势等为建设动力,重新搭建专业和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确立全新教研评价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模式,按照上述四大核心要素,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文科人才[5](P34-37)。“新文科”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满足了建设现代化大国和科教强国的需要、彰显文化自信和培育新文化的需要、参与并融入国际交流语境的需要以及高校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6](P52-58)。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管”建设为研究经管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和方法,更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7](P105-112)。“新经管”立足于提升经管类专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坚持专业体系的创新性、推进专业发展的科技化、根植专业建设的生动实践、注重专业发展的宏微并重、增强专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贯穿系统化专业建设理念等途径,形成“新经管”建设的现实路径[8](P118-121)。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在“新经管”战略背景下,金融学类专业建设呈现出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融合、从独立创教转向协同合作的新特点[9](P88-93)。此外,结合“双一流”建设,学者们还对“新经管”建设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坚持特色发展、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机制等多个维度,重构高校“新经管”战略的建设路径[10](P179-183)。由此可见,相关研究主要从“新文科”内涵、建设背景与学科高质量发展,以及“新经管”实践下的具体学科专业改革研究视角,为“新文科”建设、“新经管”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具体聚焦到“新经管”建设及其高质量发展的维度进行内涵剖析与实践探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二、“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一场高等财经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等财经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针对经管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维度提出的发展新要求。聚焦其核心内容,“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多层的基本特征。

(一)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决定“新经管”建设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高校持续优化与创新高等财经教育的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新经管”人才[11](P95-100)。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加快优化调整经管类学科专业结构,高质量履行好“新经管”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和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高校全面提升“新经管”学术研究质量,努力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加快推进高等财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财经教育强国,切实解决高等财经教育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要求高校深入探索高等财经教育质量变革和“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

(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

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史,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仅靠单一学科的人才、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坚。“新经管”最关键的“新”就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贯通,学科重组、学科交叉已成为人们对“新經管”特征的基本解读,故推动“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就是要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与经管类学科的交叉融合、经管类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经管类学科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交叉融合、经管类学科与理、工、农、医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与协同发展。

(三)育人体系革新和理论体系创新是“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目标

相比传统经管类学科专业,“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个层面的革新:一是运用崭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经管类学科专业的育人体系。“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通过推动“经管类”学科专业的数智化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一批“新经管”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加强“新经管”教材体系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培养一批懂经济、懂管理、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思维、懂新应用技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新经管”人才。二是推进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体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增强理论自信是“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大地,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并用以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

(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很好地诠释了“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引领高校“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导航与实践指南。第一,要把创新作为“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新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新体系”、提炼经管领域“新理论”。第二,要把协调作为“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协调好“新经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关系。第三,要把“绿色”作为“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努力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经管”生态环境,建立自由、自然、本真的“新经管”建设管理体制。第四,要把开放作为“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拓展校地、校企、校际、国际等多维开放合作办学空间。第五,要把共享作为“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对内要努力推进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资源及成果共享,对外要深化“新经管”建设资源及成果与社会的共建共享,实现大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12](P48-56)。

三、“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新经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对照“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一)部分高校“新经管”建设存在较为突出的“三多三少”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新文科”“新经管”的内涵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尚未达成共识,甚至其中还存在认识和解读上的片面,这导致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新经管”建设上存在较为突出的“三多三少”问题:一是更多关注专业的优化、调整、升级和换代工作,在推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院壁垒和学科藩篱方面的举措相对偏少。二是更多关注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革命,在推动各学科科研领域、理论体系革新方面的举措相对偏少。在知网搜索“新经管”为主题的相关论文78篇,其中涉及“新经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的论文占95%,涉及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建设的论文不到5%,涉及科研领域革新的论文基本没有。三是更多关注本科层面的“新经管”人才培养,在推动研究生层面“新经管”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相对偏少。“新文科”最早是教育部在2019年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中提出的“四新”建设任务之一,导致很多高校把“新文科”“新经管”建设范围局限在本科层面。其实,根据《新文科宣言》,“新文科”“新经管”是推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质量革命,应贯穿高等教育各层次、全过程。

(二)育人模式和体系对“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不足

在新经济背景下,多数高校现有的育人模式和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新经管”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需要,经管类学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以财经高校为例,在教育部直属的5所财经高校(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平均专业设置数量为47个,专业设置最多的一所高校专业数达60个;在5所实力较强的地方财经高校(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平均专业设置数量为47.6个,专业设置最多的一所高校专业数达55个。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部直属财经高校还是地方财经高校普遍存在经管类学科专业设置过细的问题。专业设置过细将导致人才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宽广,思维方式相对单一、创新创造能力不强,院系和学科间泾渭分明,难以推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此外,多数财经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所需的“新经管”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尚显滞后;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授课还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由此可见,持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范式等方面的不断革新与系统重构仍是我国高校“新经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师资队伍无法完全适应“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新经管”建设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师资队伍极其关键,因为无论是开办新的经管类学科专业,还是改造升级传统的经管类学科专业,无论是“新经管”人才培养,还是“新经管”科研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师资队伍上。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受过长期学术训练、隶属于某一学科或学科方向的专业人员,比如,财经实力较强的地方财经高校,均在招聘条件中要求申报教师科研岗位需具有某一专业的博士学位,有的高校还对教师读博期间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有要求。基于这样的招聘條件,招入教师的学术领域、学术兴趣一般不易改变。由此,在“新经管”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培养教师的大数据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充分调动其从事跨学科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新经管”建设的政策和目标能否落实落地。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仍有不少高校尚未形成引导和支持教师积极从事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自发自主自愿地向着“新经管”改革方向前进的有效机制。

(四)评价体系对“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力不够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加快推动高校“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在学科评价、科研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尚存在对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以及“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激励不足的问题。在学科评价方面,尚未对一个学科的横向拓展及其交叉创新能力予以足够的关注,尚无法从“指挥棒”的角度引领“新经管”走向综合化;在科研评价方面,对成果质量尤其是原创性的要求和激励尚显不足,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尚不够健全,对跨学科团队合作研究成果的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在教师评价方面,仍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五唯”评价体系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制度仍有待进一步优化[13](P21-25);在学生评价方面,仍不同程度上存在“唯分数论”,尚未形成健全的“新经管”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高校出台学科交叉实施方案为例,仅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围绕自然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计划制定了实施方案。围绕经管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建立专门的“新经管”建设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较少。

四、“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变革呼唤新理念和新行动。高校要主动、深入、全面地研究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具备强烈的“抢跑”意识,从形势倒逼到主动转化,进一步加强对“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努力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设若干新生态。

(一)坚持以“三个紧密结合”助推“新经管”建设走深走实

实现“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新经管”建设行稳致远,要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新经管”兼具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只有把握好“新经管”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的统一,才能有效避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養两张皮的现象,从根本上祛除“重学科、轻专业”“重专业、轻学科”等弊端。二是坚持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新经管”建设不仅仅指学术研究,也不仅仅指人才培养,而是两者的结合[14](P130-136)。坚持做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胜势,加快构建高水平学术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新经管”建设机制。三是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结合不同层次的“新经管”人才需求,统筹推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进行针对性系统设计,而不是各学段教育教学彼此割裂、相互分离[15]。

(二)全面深化“新经管”育人模式和体系改革创新

面对新经济跨领域和跨行业的特征以及社会的发展,以学科化、专业化、精细化为主导的传统财经教育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对高质量“新经管”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持续优化“新经管”育人模式和体系。一是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强化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动,推动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16](P400-405)。二是构建数智赋能的“新经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持续完善适应新经济时代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进一步推动课程和教材的数智化升级改造,持续将大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嵌入各相关课程和教材。三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新经管”人才培养强调的各项能力中,最为关键的能力应当是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打造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新经管”人才。四是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术和实践问题为导向,鼓励多学科协作与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行业背景”的思维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创新性探索解决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方案。

(三)构建支持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新经管”建设的核心是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此,需构建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突破各自学科的界限,高质量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一是组建实体或虚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不断完善其运行模式与机制,以培养和造就由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组成的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研究团队,并产出更多标志性交叉研究成果。二是设立跨学科研究专项,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院系乃至跨学校的研究团队申请,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三是布局“新经管”交叉学科(方向),加强交叉学科(方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经管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是建立健全教师校内合聘互聘制度,助力跨学科、跨领域协同育人,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和学科创新生态系统形成。

(四)健全支撑引领“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高校推动“新经管”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是在学科评价方面,加快探索打破院系壁垒和学科藩篱,建立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加快构建“新经管”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二是在科研评价方面,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同时强化整体性评价,坚持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建立尊重和认可科研团队所有参与者实际贡献的科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科研合作,切实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三是在教师评价方面,努力克服“五唯”不良倾向,尊重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实施多元评价机制,切实引导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作为。四是在学生评价方面,持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着力构建“五育并举”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纳入智育评价指标范畴并科学赋值。

参考文献:

[1]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N].人民日报,2022-12-21(09).

[2]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3]洪永淼.“新文科”和经济学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

[4]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

[5]肖坤雪.新时代新文科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9).

[6]张政文,王维国.新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2).

[7]丁忠明,经庭如.新经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2).

[8]胡敏沪.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建设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22(5).

[9]郑军,孙铭昊.“新经管”战略背景下金融学类专业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10]郑军,王晋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新经管”战略的反思与重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11]王维国,徐健,盖印.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数智化升级改造的研究与探索——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

[12]汪旭晖,阙庆迎.新时代财经高校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内涵、难点与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19(2).

[13]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

[14]操太圣.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20(2).

[15]樊丽明.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N].中国教育报,2021-05-10(05).

[16]郑军,蒋成飞.“双一流”背景下“新经管”的发展路径探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猜你喜欢

新文科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