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信念及其构建

2023-10-08南泽艺寇跃灵

关键词:高校

南泽艺 寇跃灵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信念具有发展性、政治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尚未形成清晰稳定的教学信念,仍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教学信念的自觉认识意识缺乏、自觉实践能力不足、自觉反思不够深入、外源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信念主要通过内在自我建构和外在引导建构来实现,内在自我建构的途径包括发挥教师主体性自觉认识、自觉实践和自觉反思;外在自我构建的途径包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培训和优化教学环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3.03.011

Teaching Beliefs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N Zeyi,KOU Yueling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al, politica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not yet formed clear and stable teaching beliefs, and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subjectivity, conscious awareness of teaching beliefs, practical ability, reflection and external motivation. Teaching beliefs of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internal self-construction and external guidance construction. The internal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the teacher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chieved by giving play to its subjective conscious understanding, conscious practice, and conscious reflection; external self-construction mainly takes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beliefs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师教学信念是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精神要素和内生动力,教师教学信念的建构无疑是教师素质培育和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教师教学信念问题,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信念的形成、内涵、影响因素、理论基础,以及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等方面。目前,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尝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基本问题及其构建进行探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内涵及特征

教师教学信念是教师个体所确信的,并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起到间接和直接支配作用的一系列观念。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主要源于专门的高度情景化与社会化的意义构建活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帮助和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践之间存在普遍差异,二者之间的割裂会导致教师教学信念陷入困境。认知理论侧重于强调作为意义生产者和问题解决者的学者在学习情境中的作用,以及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会教学的重要性。本文结合上述三种理论,着重从社会认知视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探究。

(一)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内涵

对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进行内涵界定,首先要明确教师教学信念的涵义。当前学界对于教师教学信念的涵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认识论角度解读教师教学信念,认为教师教学信念是教师对教学元素及如何利用教学元素从事教学的一种稳定的观点和看法。在这类概念界定中往往把教师作为主体,教学元素作为客体。第二种观点是从价值关系论的范畴解读教师教学信念,认为教师教学信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法的价值观点。由于不同教师的需要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教学信念。第三种观点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教师教学信念,认为教师教学信念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各元素的一种态度、情感或者心理傾向。笔者认为由于信念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融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教师教学信念中既包含认识成分,也包含着态度、情感等心理倾向。因此,教师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相关因素所持有的肯定不疑的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2]思政课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以理论上的大彻大悟、坚信不疑和衷心拥护的执着信念来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青年学生从思想深处认同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精髓。基于此,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是指思政课教师在一定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相关因素的肯定不疑的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主要特征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念不同于其他教师的教学信念,因意识的反映变化而具有发展性;因自身使命的特殊性而具有政治性;因已有的认知结构、价值诉求的不同而具有个体差异性[3](P1-4) 。

1.发展性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P96),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5](P199),而是不断通过实践,在历史中发展和完善自我。教学信念作为教师的一种精神力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不同教学实践中场域的复杂性、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以及教育理念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教学问题和冲突时,通过不断解构已有的教学信念,重构新的教学信念,促使自身教学信念不断发展。

2.政治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一般学科教师的教学信念,且更具有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6](P17)从思政课的特殊定位来看,思政课教师是“党和政府与学生之间联系以及党的理论、政策与学生素质体系联系转换的桥梁”[7](P40-43)。思政课教师要充当党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思政课教师必须讲信仰、有信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政治是非面前能有较强的识别力,站稳政治立场。这些特殊的要求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念具有政治性。

3.个体差异性

作为一种观点、态度和倾向,信念受认识工具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受其年龄、教育经历、个体特质、所处的教学情境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所持有的教学信念存在差异性。“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8](P111)信念作为一种精神意识,在一开始并非是“纯粹”的,其容易受到物质的“纠缠”。个体需求不同,物质诉求也必定不同。思政课教师个体在获得教学信念过程中,不是一块“白板”,受教师个体已有认识中的结构、图式、定势和特有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诉求影响,在教学信念形成、发展和巩固过程中必将印上浓厚的个人印记。因此,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经历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存在个体差异。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存在的问题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智在身体中,身体在心智中;心智是身体化的心智,身体是心智化的身体。”[9](P164-167)罗克奇认为,对于个体信念现状的研究,是建立在个体“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的基础上。研究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念,首先要考察其教学行为。目前来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信念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教学信念的内涵、特征等缺少准确把握,这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念难以有效转化为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学信念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然”具备的核心素养,是思政课教师在面对“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教学问题时的底气和信心,是思政课教师特有的教育教学智慧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上的有机结合与转换。因此,厘清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作为教学信念构建的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教学信念构建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内在的构建来实现。然而,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并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导致其教学信念构建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1.自觉认识意识缺乏

教学信念构建是一个从潜在到实在的过程。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自觉认识意识缺乏,其教学信念往往不够清晰、稳定,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从而缺少教学的热情,只是机械和低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有的思政课教师没有明确认识到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功能,仅做知识传授,缺少价值生成与思想政治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愈发的“不感冒”。

2.自觉实践能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10]。有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乐为、敢为、可为”,采取传统“一言堂”的教授模式,对其所持教学信念并未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地有效实施。克尔凯郭尔认为:“就像带着眼镜的人从来不试图寻找他的眼镜一样——也就是说,他正在寻找的东西就在他的鼻子底下,但是他从来不看那里,所以就永远发现不了那东西。”[11](P142)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一开始是潜在地存在于教师观念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在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由潜在转为实在,即转化为教学行为。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差异,采取不同的育人手段,但思政课教师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精准思政—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教学信念。有的思政课教师虽未宣称教师应是课堂的绝对权威,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容不得学生一点反对的声音,持有这种教学信念的思政课教师,必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觉反思不够深入

自觉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后自觉对教学全过程的反省式思考、诊断、评价与批判。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教学实践中已经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不自觉地运用这些信念,并对其不合理成分进行修正,以此促进自身教学信念的发展。然而,在現实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加重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在课前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系统备课,教学实践完成后未能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诊断与评价,也未能及时、全面、深入地对教学过程中所预设的教学信念进行自觉反思,也就无法进行及时修正,从长远来看,这对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构建的外源动力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构建除了教师内在自我建构外,外在引导构建同样重要,外在建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构建的重要外源动力。从外在构建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和不足:其一,高校对于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引领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高校在思政课改革和建设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充分的引导,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吸收、内化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这不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利于思政课教师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其二,高校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学信念培育融入不够。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大多倾向于对教师“知识性”与“技能性”的培训,缺乏对教师内在“信念”的培育。事实上,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作为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动因,理应有效地融入到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中。其三,教学环境有待优化。任何个体不能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个体的思想信念也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形成发展。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信念,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坚定教学信念,实现教师的“信”有所用和“念”有所行。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建构路径

理想的教师信念内容与结构呈现的是一个全面而有序的完美状态[12](P140)。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育人,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念定然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并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引。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建构离不开诸多合力的共同作用,主要包括教师内在自我建构和外在引导建构两个方面。

(一)内在自我建构

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以自觉认识、自觉实践和自觉反思提升教学信念。自觉是指主體在对客体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借助实践作用于客体,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人的目的,从而证实自己的本质和力量[13](P76)。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在不断发挥主体性的自觉认识、自觉实践和自觉反思中建构教学信念。

1.以自觉认识提升教学信念

首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4](P15)作为铸魂育人的“工程师”,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在习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它不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思政课教师应当信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对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相关课程知识、优秀思政课教师教学经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在马言马,学马信马”,为教学信念的构建奠定基础。思政课教师自觉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筑牢基本功的过程。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不是其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思政课教师在习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后,通过实践检验后逐渐产生的。教师教学信念的科学性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根基。其次,扎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部分思政课教师没读过几本经典著作就上台讲课了,当学生提出一些学术前沿的问题时,便难以应对,这样的老师很难树立科学的教学信念,更无法担负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其所教内容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再次,掌握丰富的相关课程知识。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最后,学习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能简单移植搬用,要结合具体课程情境、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情况,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学信念的构建。

2.以自觉实践坚定教学信念

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铸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滋养和实践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念只有从“知之”到“信之”,再从“信之”到“行之”,才能真正主动自觉地把教学信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班杜拉曾认为“仅仅用言语表述可能并不能反映一个真正信念的效能判断,不会立即产生行为上的成绩”[15](P65)。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指导实践。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不仅要在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奉行马克思主义,更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实践,主动把教学信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通过教学实践的反馈,总结和发现教学信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积累各种教学素材。例如,去浙江红色文化基地,感受红色教育的熏陶,身临其境地体验无私奉献的红船精神;去江西井冈山参观革命基地,深入体会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思政课教师通过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拓宽了眼界、坚定了教学信念。除此之外,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开展专题讲座,思政课教师在专题学习中提出问题、探讨学术热点、交流教学方法,积累了教学素材,坚定了教学信念。

3.以自觉反思优化教学信念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信念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信念的内在建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贯穿自觉认识、自觉实践和自觉反思整个过程。“教师对教学信念的自我分析与认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16](P10)。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自觉反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确定自觉反思内容。思政课教师自觉反思的内容应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的教学信念认知是否充分,课中以怎样的情感和心理倾向组织教学内容,课后以怎样的态度理性评价教学全过程,并反省不足之处。其次,厘清自觉反思逻辑。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遵循一定的逻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设计—为什么有这样言行—这样言行的依据—这样言行的依据是否正确—下次如何更好的言行”等。最后,选择合适的自觉反思方式。思政课教师可采用课堂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录音、教学录像、评课等方式进行反思。

思政课教师通过发挥主体性能动作用进行自觉认识、自觉实践、自觉反思,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自觉认识是基础、自觉实践是关键、自觉反思是重点。只有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优化。

(二)外在引导建构

外在建构是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建构的外源动力,能促使思政课教师认同、吸收积极正面的教学信念,并内化于自身教学信念系统中。外在构建遵循“以推进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加强培训为手段,以优化环境为依托”的路径。

1.以推进教育改革为契机提升教学信念

高校应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重构思政课堂、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虚拟仿真课堂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对于部分晦涩难懂抽象的理论,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现理论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在情感共鸣中进一步达到理性认知和思想升华 [17](P111),增强了思政课程教学的活力。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及时灵活地融入信息元素[18](P123)。同时,也可以尝试引入“专题讨论法、矛盾分析法、比较教育法、文献研习法”[19](P118-119)等教学方法,逐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能力,把教学信念付诸于教学实践,发挥教学信念的作用,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以加强培训为手段驱动教学信念

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通常包括职前培训与职中培训。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中,应把知识、技能、信念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就培训的内容而言,不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相关理论,还要分享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可通过新媒体、线上教学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平台“不断推送新兴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20](P48),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兴技术的水平和教学能力。就培训的方式而言,培训不应是单纯的“你讲—我听”的授课型模式,而应该是“你论—我辩”的讨论方式。教师通过辩论的方式不断解构已有的教学信念,重塑更高质量的教学信念,从而驱动自身教学信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交流碰撞中发现已有教学信念的不适应性,并通过辩论中情感的参与,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信念。就培训的结果而言,培训不仅以“证书”为结业评价,还要考察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习得”情况。

3.以优化环境为依托激发教学信念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信念的激发,离不开风清气正的环境。一方面,不断完善软环境。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定性—定量、静态—动态等原则,建立完善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考核应以平时考核为主,定期考核为辅,以师德、信念考察为主,以技能、成绩考察为辅,并且根据不同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及主题,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方案,切忌考核体系“一刀切”[21](P67)。奖惩要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建立灵活多样的层次等级。高校不断加大对思政课建设的投入力度与重视程度,始终把思政课程摆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设置思政课专项教育教学经费,用于支持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教学活动等。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建设,把个体教学信念凝聚为群体教学信念。建立功能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数据库”,以图书报刊、影像资料、网络平台等载体为依托,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新媒体“屏”以载“道”为手段,不断优化思政课程教学实践[22](P62),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坚定教学信念,让铸魂育人理念入脑入心,使教师教学信念在“信”有所用、“念”有所行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3]代莎莎.初中教师建构主义教学信念与实践差异研究:国际与本土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習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王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和有效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王会亭.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1][英]尼格尔·尔塔布斯.教师的哲学[M].王红艳,杨帆,沈文钦,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12]马莹.论教师信念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13]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5][美]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郑丹丹.关注教师教学信念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3(13).

[17]袁玉梅.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18]高一波.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信念取向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

[19]宇文利,金德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理想信念教学的基本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1(9).

[20]赵磊磊,何灶.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4).

[21]秦晓华,邱耀立.论5G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VR技术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

[22]张静,武侠.“屏”以载道何以可能:思政课以新媒体讲道理的实践阐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