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述古传导引功法《易筋经贯气》的理法与价值

2023-10-08冯志华

少林与太极 2023年9期
关键词:冲脉易筋经任脉

◎冯志华

中国导引术的历史简述

“导引”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庄子》,《吕氏春秋》也清楚记录了导引术善于调理的人体疾病类型。汉代养生家张湛把导引归为养生十大方面之一,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则把导引术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取名五禽戏,较全面概括了导引养生特点。晋代葛洪《抱朴子》比较详细、准确记录了导引术的技术方法和价值。至于唐宋代以后,导引术更是被广泛记载和推崇。

中国历代修行之人,包括佛家道家,养生家,医家,儒家,都有其自身修身养生的技术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就是讲究性命双修,其中修命就是修养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追求生命的价值,进一步达到心灵提升。

历史上,中医是把导引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它符合安全、有效、舒服的标准。也是一种成本低、简单高效的保持人体身体健康状态的技术,更便于普通大众中间普及推广。本人所传承的“易筋经贯气”,属于少林内功系列里面的导引贯气之法,是辅助习练少林心意把与柔拳的内功功法。

中国导引术的传统理论基础

(一)五脏六腑气血论

1、人体结构简述

初步认识人体组织机构,头身四肢五官九窍,皮毛肌肉筋脉髓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精气津液汗泪涎唾脂膜二便等等。五官九窍皮毛,五脏六腑外带奇恒之腑,脉有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以及各个孙脉络脉等等。生理常规是先天所有,营养物质是后天所需。

2、气与血

气者,万物生化之始祖,气是微小难于目视的物质,富有流通升降转化膨胀宜会宜分的气体,万体皆载,广部宇宙,万化之始,气在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本草求真言》气者人身之宝也,人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脉,莫不有本气以为选运,所以人生在气中,如鱼在水,百病皆生于气。人体主要物质是血也水也津液汗泪涎涕唾,但无气不行,气乱而失恒,情志是气动之源,气和则稳定正常,自然恒规气之源,发于肾出于肺统于脾护于表行于里,张景岳言:出气为呼为阳,入气为吸为阴,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阳实多语阴实无声。人生八门九窍,八门则一气主之,升降开阖全身贯通则生生不息。

作者冯志华与恩师李新民先生合影

恩师李新民先生与师公吕学礼先生合影

3、五行学说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的运动变化。从自然界和人体两类来划分五行属性。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最有智慧的发明之一,它把看上去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以五种不同运动形态进行概括,而这五种状态之间还有相互关联和运动变化的系统化规律,这就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刑冲克害、相乘相侮。这也是中国传统古典哲学思想里最早的系统论的一个完整的体现。易筋经贯气主要是激活奇经八脉,进而带动五脏六腑的活力和功能,五脏平衡是机体强健的根本。

(二)经络学说

1、经络总说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各自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奇经有八条,即为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晓、阳跷八脉的总称。由于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相互络属的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奇经八脉交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由奇经给予补充。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联系较为密切。经络之分布也有深浅表里,其各自旁络及别络的分布更是纷纷杂杂,多不胜数,非医家不能解其情。方士及武家主以未病之躯事强健之能,概以系统之理处之。此易筋经贯气之术,亦强奇经八脉以溉周身之经脉,内濡脏腑外强腠理。以壮内五行,外强筋骨肌。故不做过于细致的考究,只求理之通达。外强四肢,内壮五行,温养真元以盈充气海。

2、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

修习导引术须心诚且持之以恒,亦需熟知经络,顺人体气血经络自然之道,因势利导之,则可事半功倍。经络的起点,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经尾闾上行,沿脊背过百会到人中,然后接着任脉,任脉起于胞中,经会阴,沿腹部上升,交接于人中。二脉交接以后过牙龈进入口中的。冲脉亦起于胞中,经会阴分两条夹着任脉的两侧上行,又分支沿两腿内侧足三阴经附近同向下行,与任脉与督脉并称一源三岐。冲脉为五脏六腑海,有其独特的流向,无真功夫导引不动。它主由是大脑指挥,故宜多意念守之。督脉就像是神经大脑所放的一个隐秘的中央机构,这个机构放那里跟其他的都不直接联系,但是却发生作用。任脉担任全身的力量以及全身的灵活度性的调度。因为任脉属阴,督脉属阳,督脉是阳刚之气,其气强,能增加人体的气力和热量;任脉柔软它能指挥人的技巧。带脉可以约束上中下三焦的和谐以及周身经脉的集束。任脉和督脉构成小周天循经路线。

带脉是单独的,它约束十二经以及督脉冲脉。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需要血的行通的时候就靠冲脉,无冲脉血不运转。导引术与天象相合,涉及到练功的时辰以及朝向,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规律,还有尊自然规律的因素。

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其起穴在会阴,是内气生发的关键窍穴。阴跷通则八脉皆通。有句话说“寻气以阴跷为先”。阴跷一脉上通泥丸宫,下达涌泉穴。真气的聚散皆从此关窍。

综述,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奇经八脉是中间的关键调解纽带,外可以调十二正经,内可以协调五脏六腑。

3、腧穴简述

穴位是经络的汇聚点,穴位分布与星体天体是一致的,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人体奇经八脉各有一个自己的主穴,称八脉穴,也称为是八卦方位穴道。都是成对出现,申脉-后溪是一对;公孙-内关是一对;外关-临泣是一对;另外,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之间也有各自的交会穴,是体内真气依需部输于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间的关键。也是激活奇经八脉的最为关键的穴位。

(三)阴阳论

1、阴阳说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心意门秘籍》曰: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接出于自然。故静极而动,阴者变阳;动极而静,阳者变阴。发生尽而收藏随,阴复阳来,阳复阴转,层出不穷。人禀阴阳之气一生,乃为个人小天地,自当明辨阴阳之理。其现于外者,高阳低阴,起阳落阴,正阳侧阴。于人体结构而言,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表为阳里为阴;三体九节,手阳足阴、肘膝阴、肩阳胯阴。应切记阴须合阳,阳须合阴。

2、升降入扶论

《管子》曰:气之升降天地之庚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之孤危,故非出入则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与降主要是针对人体内的气机而言,是人体经络气机的阴阳和流动的入与扶的问题,如督脉与任脉,相合形成小周天的气路运行轨迹。任脉与督脉都同时发起于人体的胞中,经由身体的前后阴,再由身体前后中线分别向上运行,而小周天的运行,则是以会阴穴为起点,经由尾闾、命门、大椎、百会、上丹田向下再经由膻中穴,神阙,入于下丹田,再到会阴穴,复转此周。在体前与任脉气血由下经由体前中线向上运行相逆。不能深入理解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的入与扶的关系,则无法理解为何出现如此相逆的问题。这其实是气机升降的关系,各个单独的脉络内部均存在气机的来和去的运行。任督二脉各有其升降,督脉内气机虽主升,其内含降;任脉虽主体前气机主升,其内亦含降。各自升降往来,流利不滞,督脉之升起之气经由百会穴后逐渐与任脉之沉降之气相和为主流气机,任脉举升之气机经由百会穴后与督脉沉降之气相和而为主流气机,正如太极之阴阳之间此消彼长,各自运行而又相互转化。易筋经贯气的第三动则既是导引督脉之气入于任脉而以任脉之气扶之,又有任脉之气入于督脉而以督脉之气扶之,久练则使得任督二脉气机阴阳平衡。

3、气机贯通论

论及气机的贯通,实为体内阴阳之气的升降、流转以及体用变化。易筋经贯气的锻炼,内练奇经八脉之气,外达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是全身气血整体协调的纲领,八脉交汇穴是体内气血布输十二经脉往来的关键,十二经是布输四体百骸的途径,没有奇经八脉的通畅则周身经络气脉不贯通,内五行与外五行的相互关系不融洽。筋经贯气是体内经络阴阳之气贯通往来全身经络的技术。势一动则必思阴阳合度,转接有序,一左一右,一动一静,一开一合皆以气机流转与贯通为要,纵有千变万化,却总归于阴阳之论;伸缩开合,动静分明万变不离阴阳气机的流转与贯通。如势高者必落之以低,若高而更高,至于无可高处,势必不相连,气必不相接;前俯者为阳,自当扶助一阴;后仰者为阴,自当扶助一阳,否则偏于阴必有掀翻后倒之忧。斜者还之一正,左者还之一右,前者还之一后,上者还之一下,阳来阴送,阴来阳送。凡此种种皆得益于体内气机流利之本,阴阳合德,气机贯通则体壮而劲力充实,举动得力。平日的各种习练,实为调养阴阳之气的平衡与贯通流畅,内外兼修养精蓄锐,若不解深意,不明气机贯通之理,则实为手舞足蹈,欲得其妙,必不可能。

少林古传导引功法《筋经贯气》简介

(一)渊源

易筋经贯气,属少林古传导引功法,是少林寺内武僧修炼少林寺心意把与少林柔拳的内壮功法。导是肢体动作及外助力所带动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引者,以意念先行于气血。欲行导引之法,必究奇经八脉与气血阴阳。十二正经与十五旁络虽均出自五脏六腑之府,然均以奇经八脉而统治,盈则储之,缺则补之。易筋经贯气之法,多以主干躯体的昂俯侧曲,以导引冲任督带督以及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为要,进而带动四肢百骸之经络相和。技术中又要以八脉交会之要穴的对应之法为核心要点,一点带面激活气血的生发以强壮内五行,强壮的内五行则又反过来濡养周身其他著部位及功能,进而锻炼发动内五行的气机。小则可以养身养心养生,配合相应的技术可以提高技击效果。柔拳谱中有述:行筋串膜周身灵,别道奇行血脉通。此“行筋串膜”和“别道奇行”是气血运行经过专门锻炼后的一种行气路线,古传《易筋经》文曰:行于筋,串于膜,周身灵便。

(二)技术动作简述

筋经贯气属于开通奇经八脉的武炼之法。而这些动作中,又多以冲任督带脉为主,冲任督三脉是一源三岐,是历代养生家道家武术家所看重的。而阴阳跷脉则是锻炼轻巧快捷之巧妙的,是习武之人注重锻炼的经脉。而阴阳维脉则是锻炼身体平衡和感知。带脉就是总束所有纵脉。筋经贯气都有专门的动作强化锻炼。

【第一势】

阴阳入扶行气势。以三焦起小指与无名指端,气发自跟中起,沿冲脉向上合于气街出沿腹前向上;自胸前分沿两臂外的阳维脉至中指,点睛瞳同时绕至劳宫沿上臂内阴维脉至于内眦穴,随任脉下行至胸前膻中穴,稍停,再下行至下丹田。

站立提踵,起手提起自督脉上升,至于目内眦穴,三焦经气内循至于目内眦,随劳宫穴下行沿任脉至膻中穴稍停,续下行至于下丹田。古谱曰:气以心为体,心以气为用,五行本一心,阴阳无偏重。上下周一身,部位各不同,前阳而后阴,仰轻而俯重。阴还阴处结,阳还阳处动。上本是阴胎,下脚是阳重。上下凝乎于中,中气甚坚硬。

【第二势】

三尖领气势。手三阳之气沿两臂外侧的阳维脉至于指尖,过指尖经劳宫穴沿上臂阴维脉行至咽喉,两手叠于百会穴,复导至囟门,沿任脉下行至膻中穴,稍停,继续下行至于神阙穴稍停收于下丹田。古谱曰:盖气之触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摧此一尖之气则在全身。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

【第三势】

阴阳旋入旋扶势。主要导引阴跷脉阳跷脉与带脉,带脉,条理诸经之阴阳,阴阳蹻脉总领一身跷捷之能。此一式引阴阳跷脉之真气,统行于身体左右阴阳四面,复引带脉之总束之能,到手三阴手三阳经扶之,复收于一源。气自丹田起,左右调于带脉,复归于丹田。古谱曰:势旋而停,气以扶之旋绕而不息,阴前入阳分,阳后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相入扶也。

【第四势】

入阳扶阴入阴扶阳势。主要导引督脉任脉冲脉,其次导引阴跷脉阳跷脉。气固一源,外导三岐。阴维脉阳维脉合而为一,提踵升阳气沿阴阳跷脉入于督脉,下俯入于任脉;仰起又入于任脉与冲脉,上扶于督脉,为督脉沉降之气。收于胸前膻中穴稍停,继续归于下丹田。古谱曰:督脉行于背之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俯势为阴势,却入阳气,盖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势为阳势,却入阴气,盖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第五势】

阴阳并入并扶势(俗称:环跳势)。导手三阴手三阳之气血,与阴维脉阳维脉并行相扶,直起直落又导阴跷脉阳跷脉之气血各行本分,分入分扶。合大拇指中指导肺经大肠经之气由咽喉,按任脉导冲脉之路沉降经于下丹田,至于气街分路入下肢之冲脉二分支下于膝前,调阳维脉阴维脉后复按下至于膝前,再沿阳跷阳维二脉,提起至于下极。古谱曰: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并入并扶也。直身正势,阳不入阴分,阴不如阳分,各归本分,上至“百会”而交,下至“涌泉”而聚,阴阳入扶只在两头也。

【第六势】

阴阳转接行气势(俗称:脑后摘筋势)。此阴阳斜偏十字入扶之法,主导阴维脉、阳维脉、督脉、带脉之间阴阳的平衡与贯通。古谱曰:侧势阴阳各居其中,故左侧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并扶之;右侧势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侧之阴阳并扶之。

【第七势】

聚神过气势(俗称:辟谷过气势)。主导阴跷脉阳跷脉,冲脉,任脉,带脉,督脉之络脉。其法重点在于深呼深吸及尽力收腹与鼓脐,此为胎息的主要呼吸法。经过前六势的动作,已经充分的激活了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十五络甚至周身经络,激活的经脉中的真气也总归于丹田,此势以极深的呼与吸,配合以尽力地鼓脐与收腹,使得真气于丹田处充分扩张与压缩。再以提踵,提肛缩肾之功助之。使得真气在丹田的装藏紧实而饱满。以橐龠之功,鼓周身气血之流利通行。古谱曰:无精、无神则无气力,知此惟聚精会神以壮气力。然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知聚精会神,非聚气而不能。聚气之法,务将谷道一提,玉茎一撮,使在下之气达中极化于精、聚于神。采天地之气尽力于收,使在上之气不滞散,上下凝合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大阴阳由内而达外,无不快捷坚实矣。

【第八势】

阴阳乱点入扶势(俗称:醉酒势)。整理气血,彻底放松周身上下各处的筋膜肌肉,使各脏腑、经脉以及络脉之间元营宗卫充分均衡,阴阳平和,流利自然,不滞不散,无牵拉之患,无为而赢。古谱曰:此醉形势也。醉形者,忽前忽后,忽俯忽仰,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乱为入扶也。俱乱之中,随势而布,阴阳不相背,缪乱而却不乱也。

【第九势】

阴阳分入分扶势(俗称:六合“势”桩)。人体如一小宇宙,与天道合。四体百骸,五脏六腑亦合于阴阳四时天南地北的自然之理而生养。在前八势行功之后,此一式以外静内动的形式,充分调整上肢与下盘的真气。如易曰:刚柔相磨,八卦相荡。古谱曰:先天中气,动静互根,温养合法,结胎还原。

阴入阴扶阳入阳扶势(俗称:六虚势温养大法,六虚桩)。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古谱曰:莫道点气零零星,须知全神运其中;气未动时心先领,心既动兮气即充。

【第七势】

(三)易筋经贯气的价值

易筋经贯气导引术属于少林寺秘传的专门调理内功的一种技术,它是以五行理论、阴阳理论、气机升降理论等传统哲学理论为基础,以肢体动作导引奇经八脉,进而带动十二正经,使周身经络中的气血的贯通,激发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精气神,濡养人体的筋骨膜肉以及四肢,从而达到周身之力灵动,营卫之气相随,内外之劲相合,阴阳互动平衡的功能。营强以养生,卫强则御邪,相辅相成。气机不畅则生淤堵,水气不畅则生湿邪,温度不平衡则热寒不平。练易筋经贯气导引术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营气强卫气,以营气补养卫气,从而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易筋经、《易筋经贯气》与柔拳

市面所传的《易筋》,和在《心意门秘籍》中全文记载的《易筋经贯气诀》,这两个老拳谱虽有差异,无疑都是从少林寺传出的。里面的内容、句子虽有差别但从其文风和内涵上可以看出来是同一个老谱子。只是由于历代的拳谱的传承都是人手工抄录,避免不了传抄时误抄或按自己的理解断句断意。《易筋经》以及《心意门秘籍》里录用的老拳谱,不管这个拳谱叫什么名字,都是一个谱子。

《少林寺秘传古拳-柔拳》中全文记载的“吕学礼家藏”拳谱中云:“行筋串膜周身灵,别道奇行血脉通。”就是说的奇经八脉的特点。

对于易筋经的各种不同解释及其传承的演绎,很难从逻辑上找出其真实来源,千余年来,中国的本土儒医道家养生术就与释家养生的瑜伽理论相互纠缠,互有补益又互有诠释。从对照《古拳论阐释》中的《易筋经贯气诀》和《易筋经》原文可以看到,《阐释》中描述的易筋经原文抽离掉了诸如“佛说”“如是我闻”等等一类佛教独有的文字,直接描述气,脉,肢体,筋膜等等。而《心意门秘籍》“易筋经贯气决”前述之“气论序”却在前两个文件中找不到,可以看出来,这篇“气论序”跟武术技击总纲一样,没有这一段描述,没办法说明易筋经像武林中所盛传的武林至尊的内功心法。

冯志华指导学生练功

(一)技术相关性研究

易筋经里的排打法,也是硬气功金钟罩铁布衫的法门。为了刺激感官,激活气机,都是以外五行练内五行,《心意门秘籍》中有述“无有内丹不借助外丹而成。”这也是阴阳互根直接表述。再研究研究《古拳谱阐释》里边的《易筋经贯气诀》,和《心意门秘籍》后面的拳谱一样的那个,都是《易筋经贯气》功法的理论部分。

八十年代的时候,我的恩师李新民先生跟吕学礼先生专演习少林寺心意把和少林柔拳的时候,为预防盘练少林心意把时发力不当可能造成的身体内脏受伤,师公吕学礼先生专门传授“筋经贯气”。跟当时少林寺方丈释德禅法师交谈时,德禅法师曾专门说到“柔拳是动态的导引术……”,这句话是则一语道破了柔拳在少林寺内功功法的地位。“筋经贯气”属于静态导引术,“柔拳”是动态导引术。二者应该是体和用的关系,易筋经贯气多偏于经络锻炼,偏于练,柔拳则偏重于用。

(二)功能的互补、逐级深入

易筋经贯气,是一种有呼吸有意念,有专门的导引技术来激活锻炼奇经八脉的内壮功法。属于开通奇经八脉的武炼之法。易筋经贯气这套功法的内涵还不仅仅是在奇经八脉上,更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的气脉的贯通技术。研究《易筋经贯气》的文字和技术,可以发现《易筋经贯气》是一总论,尤其是针对武技运动的时候周身气之流利贯注之规律,而导引术则是以激活奇经八脉与十二经十五络之间气血流注贯通之法。

易筋经贯气和柔拳是统一在奇经八脉理论下,再发展各自的特长,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既可以解决养生养身的问题,又能发挥发展技击的作用。正所谓体用结合,性命双修。易筋经贯气法是主养于内,柔拳主用于外。

猜你喜欢

冲脉易筋经任脉
基于古今文献浅析冲脉病的临床诊断❋
任脉释名浅析*
中医名言拾粹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中国易筋经与印度瑜伽的比较研究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