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2023-10-08董海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政体建筑学专业课程

董海荣,薛 垲,常 征

(常州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教育部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在全国各高校已普遍展开,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一方面大多集中在单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或建设单一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是对于课程“点”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考虑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等管理推动方面的措施。例如:闫长斌等[2]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策略;贾则琴等[3]提出优化高校工科课程思政效果的路径,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内聚性和耦合性。缺乏从专业层面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式的育人格局的“面”的研究,以及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研究。

一、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思路

专业思政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是专业的基础支撑,专业建设需要整合人才培养的全部课程方案,并需要所有教师参与其中。同时,课程思政建设要从管理推动向专业建设的内在需要转变,如何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在专业内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内容、路径、资源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规划设计,体现专业培养特色,是需要深思的内容。

在对已有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检索、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分析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以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等为切入点,围绕建筑学专业的核心素养,深度挖掘建筑学专业的思政元素及各元素对应的思政素材;收集整理思政案例,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根据专业课程的内涵统筹协调思政元素,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矩阵分布,构建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研究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进作业的教学方式,并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课堂实践,实现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剖析课题研究成果实践应用情况并反哺课题研究,持续改进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及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二、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

当前,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要把思政工作体系和专业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相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在剖析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一)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逐渐丰富,但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从建筑学专业层面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离不开专业思政的引领,由于缺乏专业思政整体规划,专业思政体系不健全,导致部分专业教师不考虑思政,或者没有从大纲、教案、课堂的教学全程考虑思政体系,致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不完善,进而使课程思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2.专业思政缺乏系统性。专业思政是深化课程思政的客观要求,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各自为政”,缺少从专业层面考虑的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缺乏统筹协调、缺乏系统性。

3.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有待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强,找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和抓手,不知如何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或者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培养无法有机融合。

4.缺少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施的引领。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和载体,而大部分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只做简单的“加法”,容易出现专业培养和思政“两张皮”的现象。

(二)建筑学专业的思政元素

建筑学专业主要研究建筑设计及建造相关的技术和艺术,其中,“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基于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专业培养方案入手,根据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特点,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协调、统一、系统性。本文归纳总结了八条建筑学专业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统筹规划到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中。

1.政治认同:培养学生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家国情怀:践行中央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提出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专业教育中通过标志性的工程和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实业报国的决心。

3.法治意识:通过建筑相关的规范、标准等的课堂渗透,促使学生在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规程等;理解人人守法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和谐安定的生活。

4.社会责任: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以及与此对应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增强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5.文化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治理城市建筑乱象需要多措并举,尤其要使学生确立建筑方面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6.专业使命:在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协调为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7.科技创新:促使学生在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工匠精神:通过介绍优质工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造优质工程,彰显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职业文明和创新精神。

(三)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5]。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细化专业思政目标,落实专业思政实施方案,在培养方案中统筹规划专业中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系统性。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解决育人与育才难融合问题,课程思政内容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课程思政进大纲、课程思政进教案、课程思政进课堂、课程思政进作业,更好地使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进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具有课程纲领性的指导作用,编写教学大纲时,每门课程要将思政教育的要求明确写入课程教学大纲,细化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教学大纲中,根据授课的知识单元涉及的内容,依据培养方案探索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设计。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进教案

课程教案是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明确制订教学目的,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具体规划传授的知识及培养的能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确保知识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统一,教师要把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案,教案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科学合理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及思政育人的节点、方式、方法等。

一是教案的教学目标除了明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明确思政育人目标。以“建筑构造基础”课程中“屋顶”一章的教案为例,教案中思政育人目标为:(1)培养学生对我国建筑方面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造优质工程;(3)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是依据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中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收集课程思政素材,设计思政育人方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在讲解“建筑构造基础”课程中“屋顶”一章屋顶的类型时,教案设计要展示我国古代精巧别致的坡屋顶建筑,体现我国传统建筑之美,培养学生对我国建筑方面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承载起对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美好向往。所以在讲解屋顶细部构造做法时,教案设计介绍优质工程案例并展示优质工程屋顶图片,使学生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造优质工程。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进课堂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案设计,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政内容,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例如,在讲授“建筑构造基础”课程的“建筑概述”时,通过介绍我国建筑发展及建筑成就,例如港珠澳大桥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的建设速度、建筑技术、建筑人员的奉献精神及责任担当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专业课课程思政进作业

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不能仅落于教师课堂的讲授,还要布置思政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自主学习中感受体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以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等,达到课程思政“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例如在讲授“建筑构造基础”课程的“楼地层”一章时,在大学MOOC平台的慕课堂设置思政作业:请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位于湖南长沙“小天城”的建造情况,该建筑的楼板采用什么形式?另外,尤其从我国建筑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对有效工期12天建成57层的“小天城”,谈谈你的感受。通过该作业,学生了解到体现了我国建筑人敢于创新实践的“乐高”堆积木的建造方式,拓宽了学生楼板构造知识及构造新技术视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结语

目前,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高校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专业思政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专业层面研究课程思政,对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式的育人格局及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政体建筑学专业课程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一个新的政体模式:半总统制政府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