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从“知识”到“素养”的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3-10-08赣,张彤,洪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知识工作站青少年

李 赣,张 彤,洪 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 a.上海中医药博物馆;b.中药学院;c.教学实验中心,上海 20120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我们的教育要为不明朗的未来、尚未出现的工作、还未确定的生活而准备”[1]。应对未来未知的有效途径是使学生具备学习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以积累科学知识为主,转向理解科学研究思路、认同科学观念价值,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面向未来的科学创新素养的培养[2]。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在教育理念、思路目标、培养举措、评价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效。

一、从“知识”到“素养”: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

(一)高中阶段青少年创新人才发展规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凝练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高中阶段是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键学段。高中阶段青少年是创新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从内部视角看,青少年往往对时代性、创新性、外来知识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包容度,能够掌握新技术,迅速吸收新知识,并进行创造性的再生产和传播。激发创新内在发展动力是创新人才培养早期的核心要素,个体的兴趣潜能、知识背景、认知能力、人格动机等都是创新人才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的因素。从外部视角看,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优质“教育土壤”,还与家庭、学校、社会、团队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二)创新教育的目标模式转变:从“知识”到“素养”

创新教育的目标转变为培育综合型“科学创新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实践推动的方向[4]。欧盟提出科学“核心素养”;美国强调4个“超级核心素养”[5];我国于2021年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创新素养”的概念内涵包括素质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素质积累包括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否具有专博结合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意识是指创新性自主意识,来自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精神是充满好奇心的个性心理,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具有敢于质疑批判、探索求实、独立自主、拼搏坚韧的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创新能力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所应具备的能力,能够多角度思考,突破限制,采用有效的新方法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教育环境较好的优势,持续加大青少年“科学创新素养”培养力度,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实验项目”,针对全市高一年级学生,依托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启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光学、天文、地理、设计、环境等13个学科共32个工作站,结合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实际情况,以特色培养课程体系为内容主轴,研发制订科学研究小课题,通过科研实践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素养”。

二、“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基于青少年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创新实践教育规律,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确立“分类策划、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首位,尊重其个性潜能差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不同学科的32个工作站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潜能和需求,选择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创新实践课题、课程或活动。

从学生生活实践和成长需求出发,科学创新课程以“注重过程、实践为主”为主轴。不同学科有多样化的科学研究小课题,通过实际的研究、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工作站以“整合资源、多方联动”为原则,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更大的平台。

以“科学记录、全面评价”为原则,探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成长记录与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构建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创新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让学生易于参与、教师易于指导、各方易于监督。

三、“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体系

围绕夯实学生创新知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培育青少年“科学创新素养”,工作站从组织架构、人才选拔、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大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衔接、社会参与的组织架构

政府、大学、高中、社会、家庭等力量的共同关注支持和合作衔接,是优化青少年“科学创新素养”发展外部环境的关键保障。工作站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导,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有效保障了高中大学的合作衔接,整合上海多方教育科研资源为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和保障,覆盖更多青少年受益人群和各方合作领域。

工作站采用“市级总站—工作站—实践点”的运行机制。市级总站承担管理监督职责,重点监管各工作站运行和工作站管辖实践点。工作站设立在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管理运行、设备师资、培养评价职能。各工作站下辖实践点,设立在高中、少科站、科普场馆等单位,负责学生管理,共同开展课程实践活动。

(二)提高整体参与度,创新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方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面向每一个人的创新教育[6]。上海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基础条件,为提高青少年科学创新活动整体参与度和受益面、提升青少年群体整体科学创新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作站制订了专门的《学生管理办法》,名额采用高中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遴选具有较高学术参与热情、扎实科学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及较高创新意识和培养潜质的高一年级学生。高中通过教师评议、集中测试评价等推荐,自荐名额由总站组织专家审核评选。32个工作站每年各接收120名学生,拓展了青少年创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效率、能力、素养,多维构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工作站从知识与效率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自我到发展的能力培养主线、潜能向创新的核心素养培养,多维度构建从“知识”到“素养”的青少年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上,高中生创新教育需要解决无限知识扩张与有限教学时空的矛盾。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建设科学实验课程、科学研究课题,通过掌握学科核心概念,激发探究性学习,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将学习维持在高认知水平。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不断地进行科研实践和思考,优化迭代自身知识结构,实现知识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四)等级评定和过程记录并重,动态评价学生发展过程

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多元多层的特性。工作站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等级评定和过程记录并重”的方式,形成合格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标准。构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成长记录与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客观反映学生创新素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状况。

四、从“知识”到“素养”: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以创新教育普及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学段,承担着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的重任。因此,创新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普及尤为重要和迫切。工作站构建政府主导、高中大学衔接、多方合力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拓展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活动整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青少年创新实践素养协同培养机制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平台。

(二)识别把握青少年创新潜能的个性特征

认知多样性视角承认个体人格差异以及内在偏好的多样性[7],青少年个性形成及其内在动机对创新素养发展至关重要。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潜能,创新能力依赖于个体优势潜能的有效发展,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需要顺势而为。首先,个体需要认识到自身面对的环境和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创新素养培养是施加有利于个体个性发展的影响,把内在偏好发展为自身优势。其次,个性化发展是创新的内在动力,知识和方法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引导青少年根据自身个性偏好和潜能特点建构个性化知识和方法体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和高水平创新。最后,由于个体认知差异所呈现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是创新素养培养的核心表现。贯穿“明确目标、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思维全过程,在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整合资源的开放合作、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等方面,形成增强创造力、鼓励创新性、促进持续改进的创新素养培养策略,从而接纳并发展青少年独特的创新思维方式。

(三)以情境性知识运用实践拓展创新素养发展路径

多项研究报告指出,核心素养是一种在彻底理解知识并能够识别在新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8-9]。要将知识和情境相结合,经过情境型知识运用实践,个体才能获得核心素养而不仅是知识,这是创新素养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青少年科学创新素养培养过程中,在学生掌握核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重点以科学实验课题和探究性实践操作过程为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性知识运用实践,构建创新型问题解决模式。

(四)关注知识内在结构和多维教育的深度教学

科学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探究型科学实验课题的设计与实践,在科学实验课题和探究性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关注知识内在结构和多维教育的深度教学。一方面,关注知识的核心与本质,即知识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层次;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即学习过程中多维度的个性化表现。

(五)架构全过程多主体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创新教育的特点,评价阶段方面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根据区分过程和结果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过程评价中结合传统的观察记录和档案袋评价方法与信息化技术开发的评价系统共同开展记录与分析,在实践过程中采用个性化、互动式、高参与度的评估方式。结果评价则以具体的个性化成果为评价对象,包括自主设计课题、创新型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报告等有价值的创新产物,对创新产物的评价可以为衡量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知识工作站青少年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青少年发明家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移动式CIP及SIP工作站(可记录型)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德钧关爱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