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路径研究

2023-10-08张菲菲李笃武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堂

张菲菲,李笃武

(潍坊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讲好思政课,努力让教学向着优质高效的目标迈进,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年一线课堂观察与调查发现,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理论教学枯燥、教学模式单调、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不愿听、参与性不高。

要真正做到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需要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困惑、情感困惑、现实困惑;需要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紧密联系;需要创新思政课堂,让课堂有趣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就是坚持思政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切实取得实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即坚持思政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之前的单向灌输。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调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困惑、情感困惑、现实困惑,主动回应学生的重大理论关切;需要优化课程内容,讲授学生真心要学、能够解决学生真困惑的回应社会现实的教学内容;需要创新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课堂有趣鲜活,实现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特别是充分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新时代大学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祖国建设事业。

基于浸润式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知信行相统一”为原则,以问题导向为主线,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础,教师由单纯的讲授者转向指导者、引导者和辅助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课程参与度提升、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以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问卷调查为例,对“基于‘知信行相统一’的浸润式思政课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到了94.5%。因此,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动态性地了解把握学生思想特性、专业背景、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主动回应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疑所惑,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3]。

二、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课程吸引力和说服力

思政课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灵魂塑造的有机统一。“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1]因此,坚持内容为王、以理服人,就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

(一)潜心研究,吃透教材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潜心研究,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归纳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的逻辑和理论魅力;关注最新的理论热点,结合舆论焦点,洞察学生困惑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深耕理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认真分析学情,对接学生实际需求,周密规划教学环节,科学设计教学互动,结合历史事实、经典案例、学生切身实际等,以彻底的理论魅力和逻辑魅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和改革要点。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实际需求,聚焦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智慧共享,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案例选取,并探讨教学设计,厘清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开展定期集中培训、“教学技能大比武”和“校内外专家进课堂”等活动,使教师夯实理论功底、把握教学学科前沿、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魅力,打造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在基于问题、结合需求、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把握课堂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向课堂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

(二)持续用力,实现真学真懂真用真信

思政课要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思政课教师首先政治要强,必须在马言马,在马信马。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始终要坚守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立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强化对所讲授内容的认同感,坚定铸魂育人的自觉自信。

引导学生在真学真懂真用真信上持续下功夫。真学是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为主线,突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真信是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实践、深入基层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

三、创新教学组织,增强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

“好的思政课应该是有生机、有活力的,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这要求新时期的思政课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第一课堂:夯实基础

增强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除了必须发挥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术魅力,以理论的彻底性实现以理服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主题,用活教学方法、用好教学案例、把抽象高深的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用鲜活生动的案例、灵活多样的形式、真情实感的投入、循循善诱的表达,使学生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悟,听有所得。

1.聚焦引领。是指运用语言或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感知、触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的教学活动,这个环节意在增加课程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方法有问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比如,用说唱版MV《马克思是个90后》导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唱版MV是大学生普遍喜欢的一种歌曲表达方式,《马克思是个90后》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照应课程主题。

2.浸润式参与。是指在基于问题、基于需求、基于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根据授课内容设置问题,以问题链牵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课堂互动。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演讲行做”体验式教学法、同伴合作教学法、原理阐释+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现实比较四位一体的特色化教学法等丰富教学活动,搭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有趣,打通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最后一公里”,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引发学生共情、共鸣、共振。

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时,以“20世纪初的环境公害事件”案例阐述环保的重要性,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为主题,触发学生深入思考,设置“当前是经济发展让步环境保护,还是环境保护让步经济发展?”“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等问题,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索动力。

3.课堂拓展。是指教师根据授课主题,集合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舆论热点,选择恰当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以项目化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以师生角色的互换实现教学体验的互换,引导学生在合作式浸入中强化学习深度,助益教学目的实现。具体的方法有书海泛舟法、头脑风暴法、对话式交流法、情境再现法、社会调查法等。在讲授“坚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时,通过对一些错误思潮的实质和表现的剖析,带领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坚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4.现实指引。是指将所学知识进行现实迁移,与社会现实问题、学生的人生规划及现实需求紧密联系,增加课程温度,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本目的。具体的方法有理论升华法、回顾反思法、情感熏陶法、发散式思维法等。比如针对当下很多学生存在“毕业后是找工作还是考研”的困惑,结合教师个人的经历与学生分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学习到老师对人、对事的态度及其处理方法,启发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

在第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五大环节组织架构课堂教学,理论上有血有肉,讲授上有情有义,互动中有滋有味,从而打造鲜活课堂,实现了学生的心灵浸润,达到了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第二课堂:内化、提升

针对长期以来专业与思政、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统筹课内与课外、理论与现实、学校与社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和“课内—课外”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有机系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植能力、淬炼信仰。

借助智慧化教学辅助系统和信息化教学技术,依托优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融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打造课内与课外互通、线上与线下互联的具有高度沉浸感和交互性的环境,延伸拓展课程教学广度。

加强多样化实践育人形式。组织学生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现场教学:给学生打开了感悟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窗口,同学们在参与、体验、调查、研究中主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深化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感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主办“我与祖国共奋进”大学生讲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以朗诵、红歌、情景剧等多种表演方式增进学生的参与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剧本的撰写、方案的设计或演出,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衔接、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感悟,展现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提升和表达同学们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举办“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仪式教学: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人故事的方式,把宣传和树立先进典型作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

加强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在不断开拓新的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利用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手段,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让大学生全程参与虚拟环境实践教学,探索和丰富实践育人途径,使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结语

“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1]由此可见,讲好思政课,实现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全情投入,理论上有血有肉,讲授上有情有义,互动中有滋有味,努力实现学生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上有体现,境界上有提升。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