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教研室建设

2023-10-08刘宏升吕继组常亚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教研室双一流一流

刘宏升,吕继组,常亚超

(大连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面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学教研室现状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立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双一流”建设基本原则。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即“金课建设”计划。“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是“金课”的建设标准。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与一流课程建设已成为各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国内高校逐渐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改革,开展了大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

浙江大学从2012年起试点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以课程群或本科专业为平台,建立以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命名的教学组织,并于2014年启动了第一轮全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案报备工作,设立了190个基层教学组织,并在此后坚持基层教学组织持续动态建设[1]。在管理机制方面,浙江大学实行首席责任教授任期负责制,鼓励跨学科、跨院系交叉建设基层教学组织,为国内同类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西安交通大学于2016年出台了《西安交通大学关于基层教学组织(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从专业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员、院系权责关系等方面明确了如何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管理与评价,并于2017年建设了20个学院的54个基层教学组织。2022年,该校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运行的实施意见》,将基层教学组织划分为专业建设类、课程(群)教学类与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各类教学组织在为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实体支撑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学校的基础教学组织结构经历了多次重大改组。以笔者所在的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为例,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建校初期,当时称为热工教研室,主要负责系专业基础课和全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20世纪90年代初,热工教研室获批工程热物理硕士点,正式建立工程热物理专业;2007年学校开展学部制改革,热工教研室更名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其科研职能增强而教学职能逐渐弱化;2020年,学校规划建设246个正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位列其中。目前,工程热物理教研室教师共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工程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成为教研室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全国认定首批439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的“热工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成为建设试点,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作为合作单位参与该项目建设,这对教研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室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教研室的问题与定位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我国高等院校的教研室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如下。

1.教研室职能的“泛行政化”倾向逐渐明显[2],教研室因承担了大量烦琐的事务性工作而转变成了基层教学行政单位,其专业性质与行政性质倒置,导致形式化、碎片化的行政职能代替了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职能,部分教学研究工作流于形式,偏离了教研室作为高校“教”与“研”相结合的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

2.受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科研至上政策和导向影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明显,部分教师选择将工作重心置于科研,对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与研究的学术激情不足,在教学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3]。

3.教研室学术活动缺乏专业自主权,部分高校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逐渐成为“面子工程”,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学提升以教师的“单打独斗”为主[4],教学传承欠佳;教研室文化缺失,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动力与创新活力不足,教师将精力更多地用于理论知识讲解,在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较少,教研室缺乏精神文化的创建与引领。

面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研室原有定位已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需求,高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室的内涵与定位。大学教研室建设不应只从顶层设计角度进行行政机构改革,而应将工作重心放到以提高教学水平、构建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为重点的教学学术改革,使教研室回归“教”与“研”的学术本质。只有这种从一线教学入手的视角选择与范围设定,才能让教研室建设回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轨道,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笔者所在的能源动力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的建设历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专业基础教研室建设的改革之路。

三、以教研室为抓手,推动多层面的一流课程建设

对于一流大学而言,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已成为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5]。教研室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实体组织,是构建一流课程、落实“双万计划”的主导者。

根据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的特点,可以构建多种类型课程导向的教研室架构。(1)全校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课程,其特点是学生数量多,教学工作量大,一门课程有多位主讲教师,可根据统考统批原则,围绕单门课程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教研室。(2)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桥梁,通常在3~5门左右,可将其整合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教研室,例如能源动力类“热工基础教研室”主要承担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的教学任务。(3)对于专业课程,因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多为小班上课,所以可以根据专业模块与知识体系需求,由7~8门专业课的主讲教师构成一个专业方向的教研室,承担该专业方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

在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类课程的基础与特点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例如笔者所在的工程热物理教研室,采用了分层次、有侧重的课程建设方案:其中基础相对较好的“流体力学”课程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为目标,基于已有线上资源,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改革;“传热学”课程面向辽宁省一流课程建设,重点推进课程思政与科教融合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思政和工程应用案例库;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程热力学”课程通过重新组建教学团队、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资源,开展校级金课建设。

四、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的科学研究无疑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决定一所学校学科水平与层次的关键因素。教学与科研二者既缺一不可又相辅相成:教师既可通过教学培养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取得科研成果,又可将科研成果引进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先进性,两者融为一体才能互相促进、事半功倍。

然而,因教师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教学上的教研室与科研上的研究所的两套组织形式,从而导致人员重叠、管理混乱。如何合理协调教师教学与科研、教研室与研究所、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关系是教研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以课程建设为导向,建立依托教研室的教学团队,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置于相同地位,教学团队负责人可以不是教研室主任,但应具备较深的学术造诣,并长期致力于教学、教研与教改,能够全身心投入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构建可以因时因势灵活变动的科研团队,由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人员,与项目相关的科研工作由项目负责人管理,团队成员的日常教学工作仍由教研室安排。逐渐形成教研室人员结构相对稳定,科研团队人员可以因时因势灵活变动的基层组织架构,尽量避免只服务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所独立存在。

此外,随着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和改革的逐步推进,在教师晋升、定级及绩效考核中,既要重视对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其教学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以按照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的分类方式构建多层次考核标准。

五、明确教研室责权,践行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中,教研室承担着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实践教学组织和教材编写等工作,教研室建设只有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教研室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教研室权责与功能,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发挥其基层教研室的三项基本职能:(1)基础教学保障职能。依据教师岗位责任制,通过制定课程建设制度、集体备课制、教师监考制度等,细化教师教学分工,明确各教学环节的基本任务,确保基础教学活动正常运行。(2)教学监督管理职能。通过落实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实施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学习成效测评等措施,落实教学评价、教学监督与质量把控责任。(3)教学研究职能。完善教研室集体备课与定期研讨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试讲—上讲台严格把关,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保持了教研室良好的教学传承,青年教师才能少走弯路,知学生之所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教研室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前提,确保这些制度切实落地是教研室改革与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教学投入除了需要教师的奉献情怀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与奖惩制度调动教师潜心教学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应给予教研室主任足够的教学评价与监督权利,同时在职称评定时对教学考核提出具体要求,并在绩效考核上提高教学改革成果、一流课程建设成果等的奖励力度,通过完善的教研室管理制度的落实提升教研室的凝聚力。

六、探索党建教研共融机制,构建和谐的教研室精神文化氛围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当代高校的立身之本,如何在教研室建设中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实际上是教研室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项有效可行的措施是开展教研室与党支部融合共建工作,即将支部建在教研室上,这样党员既对党支部工作负责,也对教研工作负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教研室党务与教研的一体化管理。教研室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将思想政治学习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

在课程思政方面,笔者所在的工程热物理教研室结合热工基础课程浓厚的工程属性特点,面向工程应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提炼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成就中存在的热工问题如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人造卫星能量供给等,积累思想政治素材,构建了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新编教材,让学生逐渐树立专业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教师的政治身份与育人身份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的理想信念的同时让教学回归初心,形成了甘于奉献、积极向上的教研室精神文化氛围。

结语

当前,高校教研室建设依然存在泛行政化趋势明显、组织制度不够完善、教研室文化缺失、教师教学传承欠佳等诸多问题。为了适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求,高等学校只有以教研室为抓手,通过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开展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协调教学科研关系等教学实践,才能使教研室建设回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轨道,不断提升基层教育教学水平,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教研室双一流一流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