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见冰心早年文言作品及佚序考释※

2023-10-06汤志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夏令女报季刊

汤志辉

内容提要:冰心1917年发表在《青年女报》上的文章《华北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之发现,将冰心写作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中学阶段,这在冰心的创作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意义。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冰心在中学时期的生活与思想。女青年会及其组织的夏令会,这些具有宗教背景的组织及活动,对冰心的文学价值观与创作观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冰心写给《崇实季刊》序言的发现,也为全面了解冰心的为人与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近日,笔者在查阅民国期刊时,发现了冰心中学时期的一篇文言文,以及冰心1928年给《崇实季刊》写的一篇序言。这两篇文章对于冰心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将两篇文章披露于此,略作考释,供学界参考。

一 冰心的第一篇文章:《华北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

冰心曾多次谈到她开始写作时的情形以及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如何发表的。1932年借编辑自己的全集之际,冰心回顾了她的文学生活:“我开始写作,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那时我在协和女大,后来并入燕京大学,称为燕大女校。——五四运动起时,我正陪着二弟,住在德国医院养病,被女校的学生会,叫回来当文书。同时又选上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联合会还叫我们将宣传的文字,除了会刊外,再找报纸去发表。我找到《晨报副刊》,因为我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那时我才正式用白话试作,用的是我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的文字。”1冰心:《我的文学生活》,《冰心全集》第2册,卓如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24~325页。这里“宣传的文字”就是1919年8月25日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一文,也是冰心自认为开始写作的文章。值得注意的一句是“那时我才正式用白话试作”,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冰心在此之前一直用的是文言写作,或者至少是用过文言写作,到了五四运动之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倡导才开始用白话进行写作。如果是这样,那么冰心是否用文言写作发表过文章呢?

50年后,1982年冰心在《我的第一篇文章》中回答“能不能请您回忆一下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是怎样在报刊上发表的?”这个问题时答道:“(五四运动期间)我那篇像中学生作文一样的《听审记》,几天后在《晨报》上登出来了,那当然是借五四运动的东风。”2冰心:《我的第一篇文章》,《冰心全集》第6册,卓如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128页。按,《听审记》就是《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冰心仍认为这是她的第一篇文章。因为冰心多次称《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是她的第一篇作品,所以学界也一直认为这就是冰心写作的开始。但笔者在1917年10月出版的《青年女报》上发现署名为“谢婉莹”的文章《华北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从内容和署名可以断定这是冰心早年的佚作。这篇文章是冰心在贝满中斋时所写,比《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还要早两年。那么,此前关于冰心处女作的说法就得改写了。截至目前,这是已知冰心公开发表最早的文章,所以可以说这才是冰心的处女作。原文不分段,未标点。为阅读方便,现分段标点如下:

华北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

谢婉莹

北京第四次妇女夏令会,聚于京西卧佛寺。寺当西山之腰,距京约三十里,午发而暮至。其地群峰环绕,清泉喷激,绿树阴浓,野花香远。寺中殿阁崇闳,可容百人,楼台高爽,空气清新。与会者多京津女学界及青年会会员,济济跄跄,百有余人,颇极一时之盛。其乐而忘返之情,有老死是乡之概。

良以是会之设,于青年三育,裨益匪浅,固不仅游观已也。此次开会之大旨,不外乎丰盛之生命五字。每晨查经,共分五级,为学界之闻人,洞明哲理者,主领其事。研究上帝之慈恩,福音之奥秘,理解高深。一切难题疑窦,涣然冰释,愈坚吾人信仰之心,力行之志。

其参议会,则系讨论青年会中之利弊,互相校正,比较其短长,俾再任其事者,得有所取法。至于演说会,其主领者,皆为特延之名人。如李天禄博士,王治平博士,丁淑静女士等。讲论吾人对于上帝之敬爱,对于国家之忠诚,对于社会家庭之义务,皆慷慨而陈,精神勃发,至挚诚沉痛处,几于声泪俱下,听者无不鼓舞感动,刻骨铭心。故会终之夕,聚志愿会时,众人争先起立,信誓神明,莫不愿为主奋勇,铙唱徹云,此是会之裨益于德育者也。

若夫盘旋于山清水秀之间,纵观天涯云树,恍悟上帝之创造天地万物,实具莫大之智慧。且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景物之接触,使人心恬意静,俯仰宇宙之间,动植矿等,无一不足供吾人学识之研究,此是会之裨益于智育者也。

至于旅行于晓色空濛之际,运动于黄昏日落之时,绿阴弄球,乘驴揽胜,足以活泼精神,荡涤瑕秽,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此是会之裨益于体育者也。

故会终人散,皆流连叹惋,恨八日会期之迫促,情长时短,临别依依,深望来年夏日,新交旧友,重行握手时,人数倍增,兴味倍浓,丰盛生命,养育多人,此实同人之所馨香而祝祷者矣。1谢婉莹:《华北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青年女报》1917年第1年第4册。

这篇文章是冰心参加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后写的,用的是文言。这证明前文提到的冰心确曾用文言进行过写作并发表是准确的。冰心的这篇文章为何会在《青年女报》上发表呢?这与冰心参加的女青年夏令会及《青年女报》的基督教背景有关系。

《青年女报》由上海基督教妇女青年总会编辑发行,创刊于1917年,以“研求数理,以谋社会之改良”为宗旨。1924年,曾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首任会长的胡彬夏及后来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第一任中国总干事的丁淑静合撰《中国女青年会小史》一文介绍该刊:“一九一七年本会初刊一季报,曰《青年女报》,专为流通会内消息及交换智识起见。试办三年,成绩斐然,乃扩充页数,改为白话文件,每年出版八期,易其名曰《女青年报》,于纪载会务外,又加以论说,然犹专就会内之阅者设想,未及于外界之妇女也。或有谓今当过渡时代,对于家庭社会诸问题,本会宜有主张,不妨发表于此杂志,以期与国人相见,共谋解决之道。若然,则该报将自会内通信性质,一变而为本会之机关报矣,但应否实行,尚待研究,此仅为三数人之意见耳。”1丁淑静女士、朱庭祺夫人:《中国女青年会小史》,《兴华》1924年第21年第1册。后来该刊经过革新,内容得到扩充,不仅仅局限于女青年会内部成员,而是面向整个妇女界,“内容涉及宗教、会务、妇女问题、劳工生活、学生生活与思想、世界状况扩及女子职业、家政、儿童教育、社会现状、文艺诗歌等方面。1925年为向国际上揭露‘五卅’惨案真相还出版英文版,后又增加了英文增刊。1927年,书报部改为编辑部,特聘请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蔡葵来编辑部工作,又增加了社论、儿童文艺、学术研究等内容。读者由基督徒扩大到非基督徒。为了更好地宣传女青年会运动,1930年编辑部扩充为文学事业部,聘请刘廷芳、赵紫宸、谢冰心、陶行知等为委员”2杨树因:《丁淑静和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1996年版,第322~323页。。《青年女报》经过演变,初为季刊,1922年改为《女青年报》,1926年自第5卷第2期起改名为《女青年》,1929年自第8卷第2期起又改名为《女青年月刊》。3参见邱沛篁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2页。冰心曾一度任该刊的文学事业部委员,她最早的文章就在该刊上发表,可谓渊源有自。

冰心参加的华北女青年夏令会,就是由京津地区的女青年会组织,冰心作为女青年会的成员之一,写的关于夏令会的报道类文章,发表在女青年会办的刊物上,也就合情合理了。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长期埋没,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文章发表年代久远,估计冰心自己也不记得了,二则该文发表在基督教刊物《青年女报》上,这份刊物早期属教会内部刊物,发行较少,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就更少,现代文学研究界亦较少关注这份刊物,所以导致冰心这篇早年作品被长期埋没。

二 女青年会与夏令会

冰心参加的夏令会由女青年会组织,1949年之前的冰心与该会关系密切,并参加了该会组织的不少活动。那么,女青年会是一个什么组织?冰心专门撰文介绍的夏令会又是什么活动?冰心与该会有什么关系?这里略作考论。

女青年会是近代世界妇女运动的产物,是由基督教主办的妇女组织,总部设在伦敦,中国女青年会是其分会之一。女青年会作为一个宗教性组织、妇女组织、青年组织,其事工包括宗教事务、女性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青年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女青年会主要包括城市女青年会与学校女青年会。学校女青年会的建立,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女青年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可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冰心参加的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就对青年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冰心与女青年会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参加女青年会组织的活动。冰心从贝满中斋到燕京大学,接受的都是教会学校教育。这两所学校都有女青年会组织,冰心在就读期间多次参加女青年会或青年会组织的活动。在校期间冰心与女青年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以后还继续保持。如1934年女青年会出版的《女青年月刊》“妇女与文艺专号”,请冰心为编辑顾问,直至1947年6月冰心还曾应邀在北京女青年会讲演,讲题为《日本印象》。1关于这次讲演的具体情形参见秦方奇、刘涛《1947年冰心北平之行与〈世界日报〉的五则报道》,《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4期。可以说,女青年会在冰心早年与基督教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冰心早年在女青年会的各种宗教实践,培养了冰心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也使得她早期作品中蕴含大量的基督教元素。

夏令会是女青年会组织的重要活动之一:“每年于学校放假之时行之,春夏秋冬不计,其集会地点无定,要以较为中心而又风景佳丽之地为之。凡设有学校女青年会之各校,皆得派代表赴会,其他教会及官私立学校中之同志,亦有被邀而加入者。初仅限于沿海各省,今则须分区集会,有华北、华东、长江、闽省、粤省诸名称。”2丁淑静女士、朱庭祺夫人:《中国女青年会小史》,《兴华》1924年第21年第1册。冰心曾多次参加夏令会活动,对于1917年“谢婉莹”参加的这次华北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冰心曾多次回忆,并对自己骑驴第一个赶到卧佛寺颇感骄傲。在一次聊天中冰心道:“记得,我15岁时在北京开夏令会,同学比赛从西直门骑驴到卧佛寺,我就第一个到。”1戴小华:《与冰心聊天》,《戴小华散文集》,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在一篇写北京的文章中,冰心也回忆了这次活动:“我上了中学,一九一七年以后,参加了几次女学生夏令会,游迹到了卧佛寺、碧云寺等处。那时还没有公共汽车,从西直门到西山是骑驴去的。我一跨上驴背,忽然忆起少时骑马的技术,虽然小驴不像老马那么听话,我还能扬鞭催它快跑。结果,那天在同学中我是第一个到达卧佛寺的。”2冰心:《我和北京》,《冰心全集》第6册,第489页。这次夏令会活动给青年冰心枯燥的学校生活带来了不少欢乐,以至她晚年多次回忆这次活动,但不记得曾撰文介绍过这次夏令会。她在《〈冰心散文全编〉自序》中说:“小友傅光明、许正林又把我这些年的散文编在一起,据说里面有些我在早年为青年会写的和圣经有关系的短文,那一定是中学初期的‘作品’。我一点都不记得了!”3冰心:《〈冰心散文全编〉自序》,《冰心全集》第7册,第425页。查《冰心散文全编》并无冰心中学初期的“作品”,书中最早发表的文章也是到北京协和女子大学读预科之后了,可见冰心早已忘记这篇处女作。这篇处女作的发现,说明冰心确实在中学初期给青年会写过相关文章,这一点记忆确是无误。

无独有偶,冰心贝满中斋与燕京大学的同学陶玲也参加了这次夏令会,并写了《赴华北第四次妇女夏令会记(浅文)》4燕都陶玲:《赴华北第四次妇女夏令会记(浅文)》,《女铎报》第6期第7册,1917年10月1日。记述其事,比冰心的文章更详细,可以与冰心这篇文章对读。

三 《〈崇实季刊〉序》的发现

除冰心处女作的发现之外,笔者在查阅民国中学校刊时,还发现了冰心给《崇实季刊》写的一篇序言,在此一并披露,供学界参考。序文不长,全文如下:

《崇实季刊》编辑诸君屡次托冰季弟叫我做文章,我已整整有四年不大动笔了!也许是生活之烦扰与单调总觉得写作的兴致,大不如前,从前还因久不写作而悲哀,而今连悲哀都不大感到了!

本来中学时代,是情感最浓,心志最清,容易接收也容易表现的时代,所以我羡慕《崇实季刊》做稿的诸君,你们正在欢乐和悲哀都感得最亲切,最浓郁的时候,我劝你们不息的做下去,无论好不好,将来在你们止水般的心上,重看旧作时,也许会起一阵微波,破一破岑寂,单调的空气!

我相信作品是为作家而有的,在我们精神正旺的时候,把握得住的时候,总要赶紧捉住这欲散的流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虽然不想我现在是在折枝,却希望诸君尽折这芬香灿烂之花!

一九二八,五,十八。冰心1冰心:《〈崇实季刊〉序》,《崇实季刊》1928年第6期。

《崇实季刊》是北京崇实中学的校刊,创刊于1924年,目前所见出版至1937年第23期。虽名季刊,实则不定期出版。崇实中学前身为“崇实馆”,1865年由美国牧师丁韪良创办于东城总布胡同民宅,是一所教会学校。1911年来仪庭牧师任校长,1923年试行新学制,设立初高二级中学。1928年改由中国人罗遇唐任校长,并在民国政府立案。2参见罗遇唐《北平崇实中学概况》,《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近四年来之基督教学校专号》1931年第7卷第1期。《崇实季刊》刊载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活动摄影、社团纪事、教育研究、学术探讨、宗教浅说、课外活动、学校参观、学生创作、学校消息等,栏目有论著、小说、杂感、诗、少年文艺栏、我们底生活、校闻等。

冰心之所以会给《崇实季刊》写序,在序中她说是因为“《崇实季刊》编辑诸君屡次托冰季弟叫我做文章”,同时她也说道:“我已整整有四年不大动笔了!”纵观冰心的创作生涯,这四年确实很少动笔,总共发表文章不足十篇。这期间,冰心曾多次拒绝约稿。但冰心还是给《崇实季刊》写了序言,这说明她很重视这些中学生的请托,不想让这些正处在“情感最浓,心志最清,容易接收也容易表现”的中学生失望。除了冰心的弟弟冰季之外,或许萧乾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冰季是冰心的弟弟谢为楫的笔名,此时正在崇实中学念书,已经在《晨报副镌》等刊物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冰心此时在燕京大学教书,已经是文坛知名女作家,崇实通过同样爱好文学的弟弟来约稿,冰心不好拒绝。萧乾是冰季在崇实学校的同学,萧乾很早就通过冰季与冰心相熟,这友谊一直持续了一生。在冰心《序》刊登完之后的下一期,《崇实季刊》就由萧乾来主编了。所以,萧乾此前很可能也参与了《崇实季刊》的编辑。从萧乾与冰心、冰季姐弟的关系来看,萧乾很可能会跟冰心约稿。那么冰心序中所说的“编辑诸君”中可能就有萧乾。

冰心在序言中以谈天的语气,说明了自己最近已很少动笔,她认为“也许是生活之烦扰与单调总觉得写作的兴致,大不如前,从前还因久不写作而悲哀,而今连悲哀都不大感到了!”大概是大学教书生活中的俗务及教书生活的单调,使得冰心很少有创作的冲动。因此,她要中学生们好好珍惜自己的中学时代,这是最有创作兴致的年纪,无论创作的好坏,都要不息地写下去。冰心以自己的人生体悟为基础为《崇实季刊》写的这篇序言,或许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崇实季刊》上刊出的大量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亦可说明一点问题。

结 语

《华北卧佛寺女青年夏令会》之发现,将冰心写作并发表的时间向前推到读中学的阶段。通过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冰心在中学时期的生活与思想。冰心的前半生与女青年会保持了密切关系,参与了女青年会组织的许多活动,这些具有宗教背景的组织及活动,对冰心的文学价值观与创作观的形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冰心给《崇实季刊》写的序言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她一贯对中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为全面了解冰心的为人与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这两篇文章的发掘都不是在传统意义的现代文学期刊上发现的,一本是宗教期刊《青年女报》,一本是中学校刊《崇实季刊》。这两个刊物与现代文学没有直接联系,但现代作家都在上面有作品发表。因此,现代文学史料搜集的范围要不断扩大,不能仅仅局限在现代文学的领地,而应向其他非文学刊物拓展。

猜你喜欢

夏令女报季刊
欢迎订购《思维与智慧》2022年季刊合订本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探究
《数学季刊》征稿简则
夏令果品入古诗
把握“重在建设重在实效”原则 实现“监督-回应-解决”良性循环——2018年“解放热线·夏令行动”的新探索
夏令营来喽
5月,布谷声中夏令新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
媒体多元化背景下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以《都市女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