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文艺话语与当代文学影像传播的美学建构※

2023-10-06曹文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艺文学

曹文慧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建构了自身的文艺话语。党的文艺话语引领下当代文学的影像传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建构:崇高的人民美学;主旋律的多元审美面向;文艺民族性;现实主义,人文情怀。未来议题体现在:继续坚持党的文艺话语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文学的“破圈”生长和“跨界”传播;致力于创作既代表中国实践经验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视听精品;把握好方针引导、制度规约与资本运作之间的关系,筑牢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培根铸魂。

“党对文学事业的发展一直有着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始终有着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1吴义勤:《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光明日报》2021年6月22日。党的文艺话语主要源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据此形成的国家文艺方针政策。党的文艺话语坚持党性与文艺人民性相统一,以历史主动精神与时代同行,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奋斗方向。

在丰富的文艺类型中,文学与影视的濡养共赢成为文化传播中独具风采的重要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学与影视媒介的关系愈加紧密,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数目庞大并涌现出众多精品力作,如“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及其电影改编、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刘醒龙《凤凰琴》、王火《战争和人》、都梁《亮剑》等改编的影视剧,为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做出了艺术贡献。进入新时代,当代文学的影像传播涌现出一大批直面中国伟大实践、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由赵德发《经山海》、陈彦《装台》、阿耐《大江东去》、兰晓龙《冬与狮》、梁晓声《人世间》、王成刚《重中之重》、黄国敏《山哈弄海》等翻拍的影视剧,彰显出强大的艺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从党的文艺话语与当代文学影像传播的互动视域回首历史,既能对党取得的辉煌伟业形成价值认同,也能在对文学与影视互融的审美经验总结中获得繁荣新时代文学影像传播事业的新启迪。

一 当代中国视域下党的文艺话语的精神维度与核心理念

党的文艺话语有坚守也有新变,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建构起社会主义文艺话语体系,呈现出多维精神向度。(一)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核心本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将文艺方向正式表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进一步强化文艺的人民性内涵,指明文艺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文艺经验,为文艺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人民性思想与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人民美学契合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发扬与传播,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最本质特征。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已成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生命线,引导着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二)遵循文艺自身规律。1956年,毛泽东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艺事业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成为推动“十七年”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党在强调文艺政治性的同时,也关注文艺的主体性,如周恩来同志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要通过形象,通过形象思维才能把思想表现出来……没有了形象,文艺本身就不存在,本身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政治服务呢?”1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电影艺术》1979年第1期。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渐求得解决。”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文艺研究》1979年第4期。

1990年代,中央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政策,呼应“双百”方针一以贯之的创作自由与艺术民主。“主题立意是主旋律,题材选择是多样化;价值取向是主旋律,表现形式是多样化。在创作实践中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多姿多彩的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3明振江:《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积极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影报》2022年8月3日。时代发展需要契合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文艺,尊重审美差异性,包容形式创造性,是社会主义文艺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新世纪以来,“双百”方针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共同构成文艺事业的重要调控方针,既不过度意识形态化,也不宣扬“去政治化”,有力保障文艺生态的良性发展。(三)坚定中国文化自信。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强调文艺保持民族独立性、展现中国风格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文艺民族性的迫切性,2013年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首次提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弘扬。2021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两创”文艺方针的核心问题。(四)加强现实题材创作。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正式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1976年以来,涌现出《骆驼祥子》《芙蓉镇》《人生》《陈奂生上城》等现实主义文学改编的电影,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党在文艺工作上的新举措,体现出社会主义文艺实践品格的本质属性。

二 党的文艺话语引领下当代文学影像传播的美学建构

党的文艺话语对文艺事业产生深刻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文学的发展道路和呈现方式。在党的文艺话语引领下,当代文学的影像传播在多元化艺术实践中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建构。

(一)建构崇高的人民美学

1949年,周扬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做《新的人民的文艺》报告,“人民文艺”即成为当代文学的核心理念与创作方向。当代文学的影像传播坚守文艺的人民性理念,艺术地再现了承载主流价值观、具有崇高人格的英雄和奋斗者群像,并在影视剧中演化为经典形象,成为展现时代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第一,保家卫国的崇高英雄群像。“十七年”时期诞生出一批“红色经典”,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郭澄清《大刀记》等改编电影中塑造了沈振新、林道静、朱老忠和梁永生等英雄形象。新时期文学的影视转化中涌现出江奇涛《人间正道是沧桑》、刘和平《北平无战事》、麦家《风语》改编影视剧中的杨立青、方孟敖、陈家鹄和林蓉蓉等英雄形象,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光影世界中迸发出深邃的感召力量。第二,挺立时代潮头的改革者崇高形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作家们创作出大量改革题材优秀文学,在影视演绎中刻画了致力于改革事业的“弄潮儿”形象。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和路遥《平凡的世界》,分别刻画了乔光朴与孙少安,诠释了以改革精神追求幸福生活的人间正道。由网络现实主义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如阿耐《大江东去》、李康《大浦东》聚集宋运辉、雷东宝、赵海鹰、陈梦蕾等人,书写了一代青年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心灵史。第三,新时代英雄与奋斗者崇高形象。近年来,中国乡土文学涌现出一批聚焦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新时代英雄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奋斗者形象,并通过影视转化引发观众共鸣。他们中有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如赵德发《经山海》(《经山历海》)、忽培元《乡村第一书记》(《花开山乡》)、王安润《杰米拉与她的盖买村》(《杰米拉》)改编电视剧中的吴小蒿、白朗和杰米拉等;还有新农村事业的奋斗者形象,如莫伸《一号文件》(《黄土高天》)、王成刚《麓山之歌》改编电视剧中的农村干部张天顺、秦学安、秦田,以及重工业建设者卫丞、方锐舟、金燕子,这些人物身上闪耀着踔厉奋进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成为新时代新人形象塑造的重要收获。

(二)探寻主旋律红色文艺的多元审美面向

作为主旋律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学承担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先后涌现出众多改编精品,并呈现出多元化审美特征。

第一,丰富题材内容。相较于“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书写的单一化,新时期以来红色文学在审美理念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更显从容。改编自莫言《红高粱》《高粱酒》的电影《红高粱》塑造了余占鳌等高密东北乡里舍生取义的民间抗日英雄形象,都梁《亮剑》、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中塑造了极具个性色彩的李云龙、梁大牙,深受观众欢迎。还有刘和平《北平无战事》、却却《战长沙》在肃穆深沉的宏大叙事中,聚焦于“人”在历史中的生存境遇。第二,借鉴通俗小说创作经验。新世纪以来,作家从历史中发掘谍战故事,如龙一《潜伏》、麦家《暗算》《解密》《风声》以及海飞《麻雀》《惊蛰》陆续改编成影视剧,借鉴通俗小说叙事方法,将悬疑、侦探、伦理、人性等要素相交融。第三,深入新时代实践场域。新时代红色文学的影像传播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精神,礼赞新英雄楷模形象。如沈洋《易地记》(《安家》)以基层干部为原型弘扬脱贫攻坚的主旋律;苗长水《梦焰》(《军人使命》)展现当代军人传承红色基因的强军梦与强国梦;鲍尔吉·原野《最深的水是泪水》(《烈火英雄》)传达出红色精神浸润下英雄的初心使命。

(三)彰显民族特性

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民族性建设,文艺民族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深刻影响着文艺的中国基因与精神面貌,彰显着浓烈而丰厚的民族风采和文化底蕴。

第一,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故事内容。新时期以来,作家们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经验,创作出具有民族化内容和形式的作品,经影视传播后获得了广泛关注。柯蓝《深谷回声》、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等西部文艺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2016年,导演吴天明根据贵州作家肖江虹的《百鸟朝凤》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新世纪以来,一批思想与艺术并重的少数民族文艺精品脱颖而出。自阿来《尘埃落定》、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改编影视剧分别以康巴藏族土司少爷扎西的故事来表现沧桑厚重的藏族文化,以及以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来表现其独特民族精神。根据胡永红《上学谣》改编电影《红尖尖》讲述瑶族留守儿童火龙在政府资助下完成学业回报故乡的故事。第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美德。当代文学的影像传播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色彩的因素。如自兰晓龙《冬与狮》改编的电影《长津湖》传播了精忠报国、民本为先的思想理念,自刘慈欣《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彰显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经验。第三,展现中华美学的艺术特色。中华美学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其中,“和合”“意境”成为传统审美精神的重要构成。表现在影视传播中呈现出光照希望、抚慰心灵的精神力量,呈现出“圆满结局”模式,“意境”以作者选择的客体物象呈现意象,指涉所创造的诗性之境。影视作为融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视听综合艺术,在创造意境方面优势独具,如林海音《城南旧事》、柯蓝《深谷回声》、王旭峰《柳浪闻莺》改编电影中的香山枫叶、黄土地、桃花扇等意象,其丰富内涵和观众的心灵建立起诗意联结。

(四)以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像传播为主潮,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人文情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潮引领下,现实主义文学的影视改编渐成主潮。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文艺工作者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现实主义文学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并呈现出深厚宏远的人文精神。

第一,在审视历史现实中弘扬道德与信仰之美。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电影改编视域中,导演由之前注重革命题材逐渐转向描绘现实生活,探究个人在历史、现实、社会、文化中的生存境遇与命运抉择。如谢晋导演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中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在自古华《芙蓉镇》、张贤亮《灵与肉》(《牧马人》)、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和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的电影中。“谢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关注现实题材,而且注重用深刻的思想烛照现实,给现实题材的电影注入深刻思想。”1李宗刚:《中国电影发展中的“谢晋现象”思考》,《艺术百家》2020年第36期。第二,在反思和批判现实中呈现底层生存镜像。新世纪以来,面对中国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现实语境,作家深切关注弱势群体和底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底层文学及其影像传播以介入现实的勇气揭示现实问题。一方面对现实中的假恶丑现象进行批判,如胡学文《飞翔的女人》改编电影以农村妇女荷子寻找女儿的故事直面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现实问题,卢江良《狗小的自行车》改编电影沉痛抨击了物质欲望对人性的吞噬,夏天敏《好大一对羊》改编电影关注农村脱贫事业中的“精神扶贫”问题。由贾平凹《高兴》改编的电影则展现了进城农民刘高兴、五富融入城市的悲惨遭遇和心灵挣扎,电影删去了小说中的大量苦难叙事,以喜剧的形式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批判性,值得反思。另一方面颂扬底层群体对善与美的追求,如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天上的恋人》)中哑女、王家宽和朱灵之间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美好心灵;徐则臣《我们在北京相遇》(《北京你好》)表现了年轻人在相互扶持中点燃梦想之光。第三,在日常生活诗学的影像建构中传播温暖和希望,当代文坛力图重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艺创作者聚焦日常生活诗学影像建构,关注个体生命的深度心灵叙事,将个人发展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在深入开掘现实的基础上传递美好、希望以及向上向善的温情现实主义。从传播接受的视域来审视,富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视角,以及普通人的温暖叙事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如李焱《平安扣》(《那座城这家人》)以灾难过后重组家庭间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日常生活营构,散发出感人肺腑的善良底色;陈彦《装台》改编电视剧塑造了以刁大顺为首的坚定乐观、勤奋踏实的劳动者群像,展现出有情天地里的人性光辉,让观众在温情叙事中获得移情与共鸣。2022年,根据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收视热潮,证明了优秀现实题材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互融共赢。

三 党的文艺话语与当代文学影像传播的未来议题

媒介融合语境下,致力于文学影像传播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将党的文艺话语内化为自觉追求并落实到实践中去,将文艺自身规律与国家文艺导向更好地结合起来,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核心议题。

第一,拥护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坚持党性与文艺人民性相统一原则,坚守并发扬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坚持党性,文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指向;坚持人民性,文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才能确保文艺事业始终为党为人民服务。

第二,深刻认识当前各类文艺互通共融的媒介生态,积极融入现代传媒格局,形成联动机制,实现文学的“破圈”传播、“跨界”生长。

文学通过与影视媒介的互动,实现“破圈”“跨界”的探索与创造,重组与文学相关的多元资源,使得文学的价值更为丰富。“深入挖掘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主动融入当前新媒体业态和互联网传播格局,推动优质文学内容与电影、电视、舞台以及网络视听、游戏等新文艺形态的深度融合,为文学开发数字化空间,加强对文学版权的多层次、多方向、多内容开发使用,充分释放文学‘潜能’,不断拓宽文学边界,提升文学价值。”2张宏森:《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史诗》,《旗帜》2022年第5期。

第三,立足中国伟大实践,积极探索弘扬时代精神的创新路径,力求创作出既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视听精品。

当代文学的影像传播成果斐然,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还缺乏既代表中国伟大实践成就,又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代表性改编精品,还未能引发全球的普遍关注。这启迪文艺界须从中国实践中发现创作主题,注重文艺的民族性建构,创作出既有民族风范又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提升文艺作品的世界影响力。

第四,把握好文艺方针引导、制度规约与资本运作之间的关系,筑牢主体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培根铸魂。

文学的影视转化在管理制度、政策规范与资本运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影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和产品营销最大化获取利益,并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工业本能回应着资本召唤,在意识形态与资本运作之间存在或明或隐的制约关系。因此文学的影像传播要加强方针引导与制度规约,把握好意识形态导向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猜你喜欢

文艺文学
1942,文艺之春
我们需要文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信封上的小文艺
□文艺范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浪漫雅痞文艺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