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共学:文化视域下物型课程的构建
2023-10-03倪菲
倪菲
[摘要] 物型课程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大自然中增强学习语文的意识,引导他们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生活经历等相联结,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由生长。南京市东山小学积极实施物型课程,在地表文化中融通“乐”学,在空间文化中融通“行”学,在学科文化中融通“活”学,让物型课程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形成融通共学。
[关键词] 融通共学;文化视域;物型课程;小学语文
物型课程是以“物”为载体的课程形式,物是實现教学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物质条件。物型课程是环境课程的升华,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注重对“物”的文化塑造与课程形象的建立,力求从环境、文化、教育、课程等方面,探索适用于塑造学生品格、发展学生能力的内容。语文生活实践旨在通过动手制作、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将陶冶学生情操与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有效结合,形成融通共学。
一、在地表文化中融通“乐”学
地表文化主要指校园地面表层所呈现赋予课程意义、教育文化的物型资源。我们要顺应儿童生长的物型环境,用儿童化视角去重新审视,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让儿童将探究自然的理念和哲学浸润于地表文化中。我们努力地让学校农场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座亭台、每一个池塘、每一片菜地,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源。如此,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他们的求知欲会更加浓厚,思维会更加活跃,快乐学习的状态会更加持久。
1.强化语文实践,突出“乐”
一次语文实践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笔者借认领菜苗的活动环节来打开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说真话、实话。来到菜园里,笔者逗趣道:“同学们,我们每人认养一棵,当自己的‘孩子去照顾它,抚养它,好吗?”他们欢呼雀跃,围着菜地转圈圈。很快,每个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宝宝”,还给它们取了特别可爱的名字:椒宝宝、茄贝贝、小萝卜头。正是因为学生在认养与取名的环节中体验到了别样的乐趣,因此他们会倾注自身全部的情感。看着学生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满满的爱,笔者感受到,开展语文实践要让学生用心去看,用情去悟。
2.加强口语交际,突出“情”
从那快乐的话语中,从那兴奋的眼神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都在自己的“菜苗宝宝”上。每天午饭后,学生都会相约去园子里照看,他们会翻阅各种资料,定时为它浇水、施肥、除草。回教室的路上,学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彼此交流幼苗的生长情况,一言一语中都流淌他们对“菜苗宝宝”浓浓的爱意。在孩子们的眼中,每一株“菜苗宝宝”都是与众不同的,都很健康可爱,也都挺拔向上。地表文化引领下的口语交际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想象、拓展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大胆地表达心中的想法,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受。
二、在空间文化中融通“行”学
空间文化是指校园建筑空间和立面上的教育文化资源总和。学校空间文化需要创新,用教育元素点亮农场里的建筑空间,让它们都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
1.在景中找“行”
我们要让自然、生态的农场所蕴含的文化展示给学生,让每一处景点都成为一位“老师”,向学生传递背后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在这里更加随性地施展才华,让语文实践成为更加开放的、具身参与的活动。
2.在探中找“知”
少年农学院里的设施较多,有传统的农具、家禽养殖场、有趣的果园、清澈的池塘、成片的菜地,学生对这里的环境再熟悉不过了。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从整体上对少年农学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按由东向西的顺序进行有序观察,用简洁、精准的语言来概括农学院里的所有设施,学生踊跃发言:“我们的学校,一景一文化。农学院里的传统文化,校园长廊的传承文化,池塘里的自由文化。”接着是关于农场里具体事物的详细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解读每个场所、每个标牌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场院、农具、果树等事物的了解。在少年农学院里的具身探索,让学生的童心得以唤醒,紧闭的心门得以敞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3.在品中找“真”
学生在少年农学院里探索,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语文,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并提高自身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自己的情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个性品质,空间文化成为他们语文实践的有力延续、补充、拓展和调适,让知行合一有效落实。
三、在学科文化中融通“活”学
学校的物型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在学科文化中融入语文学科实践,让学生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徜徉其中,乐亦无穷。
1.手脑合一,做中学语文
我们着力创新学科文化,用心创新教学方法,从情感和体验出发去鉴赏少年农学院里的物型景观,让语文学科内容以生活形态的内容呈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知语文学科的价值,感受语文学科的文化,用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荡涤学生的灵魂,让他们手脑合一,做中学语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放飞思想、发展潜能。可以说,这样的语文实践是学生自己喜欢的、擅长的。
2.识用结合,实践蕴真知
一次课上,笔者转移阵地将学生领进农场里的传统农具园,犁、耙、锄头、镰刀、手推车等传统农具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校做法很贴心,不仅墙壁上有传统农具的介绍,而且在一些难认的农具的生字上面还标出了拼音,在这些图片和文字的帮助下,他们对传统农具的名称、来历、使用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实践,分工明确,有的学生试着描述石磨、风箱等实物的使用方法,有的学生依照方法进行实践,他们轮换着体验劳动的快乐,探寻着实践的意义。学生对在农场里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自然、生态的课堂里自主学习,快乐交流,手脑合一,识用结合,人人锻炼,他们率真的个性自然流露,美好的情感相互分享。
经过实践,我们依托物型课程,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大自然中增强生活实践的意识,引导他们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生活经历等相联结,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由生长。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从学生长远发展需要着眼,捕捉一次次语文实践与物型课程相结合的契机,把一次次农学院中开展的活动融入语文实践,以物型文化为依托,以童心为视角,构筑属于他们的童化世界,这样的语文实践课会有更多的精彩。而学生也必将在互动中丰厚知识内涵,在体验中塑造良好品格,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马斌.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J].人民教育,2019(09).
[2]章灵灵.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J].新课程(上),2016(10).
[3]马斌.物型课程:环境育人的新维度[N].江苏教育报,2013-12-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