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校园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
2023-10-03还丽
还丽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留守儿童的教育亟待重视与落实。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内容城市化,不断脱离乡村文化;学校家庭未能形成合力,留守儿童不知该听谁的“话”;留守儿童群体庞大,学校力量杯水车薪。针对种种不利现状,本研究提出建议:注重当代乡村特色,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结合乡村本土特点,开展乡村特色教育;融聚家、校、社三方力量,共塑留守儿童成长新环境。
[关键词]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留守儿童;校园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繁荣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这也对乡村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增加,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这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从客观上看,乡村物质生活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的同时,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乡村文化内涵逐渐缺失的现象。调查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只有多读书才能赚大钱”,读书的意义多半与物质财富挂钩。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乡村学校的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处于尴尬的境地,留守儿童的全方位教育亟待重视与落实。
二、留守儿童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某乡村小学四年级留守儿童為对象,在与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及教师的交谈、观察中进行相应的内容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三、乡村留守儿童校园生活现状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教育内容城市化,不断脱离乡村文化
乡村学校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影响。部分地区的乡村教育盲目照搬城市教育的方式,未能结合乡村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忽视了乡村文化的特殊性,导致乡村学校教育陷入单一化的境地。
调查得知,四年级某班的科学课由数学老师兼任,上课时照本宣科地讲书本内容,剩余时间大多用来上数学;道德与法治、班队活动则大多由语文老师来负责,课上时间多半用来完成语文作业。临近期末,音乐、体育、美术课大多被语数英老师用来组织复习。结合学生调查和课表可以看出,乡村学生校内所学内容几乎与乡村生活没有关联,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乡村生活。不仅如此,城市化的教学内容与乡村生活脱节,乡村学生难以充分感受乡村文化。
“现在不要说孩子,就连我也不怎么干农活了。家里也没有田,顶多就是家前屋后种一些蔬菜,学干农活有什么用。我就跟她说,好好学文化知识,以后走出去才能有大出息。”(然然奶奶)
“记得我们小时候,插秧浇菜样样都行,但现在,首先是没有多少田地了,再加上孩子也娇惯,不会干农活。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谁舍得让他们干这些?”(汪老师)
学校筑起围墙,独立于乡村生活中,这种形式其实让周围的农民与校园隔绝了。农民不清楚学校课堂教了什么,于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隔阂。同时,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多半不清楚外界发生了什么,加上父母在外务工,不在身边,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很难接触到乡村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与乡村文化渐行渐远。
通过交谈我们发现,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基本都在灌输一种学习目的,即学习是走出农村的强大“跳板”。部分教师可能会盲目地向农村学生灌输“农村是落后的,城市是发达的”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会对农村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让他们对原有的乡村生活产生抵制,越发不愿生活在农村,希望远离农村。事实上,城市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对乡村学生不一定适用。乡村学生的时间几乎被单一的学校生活所填满,没有机会去接触乡村社会中的文化资源,从而一点点地消弭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使得他们与乡村文化产生疏离。
(二)学校家庭未能形成合力,留守儿童不知该听谁的“话”
家庭和学校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两个场域。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实际监护者年龄过大,与教师几乎没有联系,往往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监护家庭跟学校老师的交流非常少。学生父母基本在外打工,大多只能在年底回来问问孩子的情况,很多时候只能靠电话督促,效果不理想。有几个家长常常打电话给老师问孩子的情况,和监护家庭沟通,这样的孩子就好些。其实孩子也知道爸妈是不是在管他,管得严,他就好些;管得松,他就懒散些。”(李老师)
笔者有幸与一位校长有过一次深度交谈,在谈话中笔者看出这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乡村学生的关怀和对当前乡村教育状况的无奈。
校长:我讲个故事,你就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多么堪忧!一位老师让班上学生观察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老鼠嫁女》的插图,想象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一幅图是鼠爸爸和鼠妈妈面对面站着说话,他们头顶上有一个戴着盖头的老鼠姑娘。按照我们的理解,插图的意思是鼠爸、鼠妈正在讨论女儿的婚事。但有一位学生的发言很“炸”:“我觉得应该是鼠爸有外遇了,鼠妈正在跟他理论。”
笔者:这位学生才一年级,描述这些事情的时候,竟然一点都没觉得难以启齿?
校长:是的。很多家长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监护人,常常不觉得自己有责任回避孩子谈一些问题,不认为这是什么该避嫌的事情。他们在谈论这些成人间的词汇时,根本没有给孩子建立一道防火墙,而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容易受到一些“亚文化”“不正之风”的侵扰。
除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背离导致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外,家庭教育还存在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情况。
“强强在家不吃早饭,要告诉老师;孩子晚上回家不肯刷牙,也告诉老师。我知道强强妈妈的想法是希望老师多引导孩子,可是作为母亲,这点监管责任都做不到,总不能什么都依赖老师吧!而且,作为家长自己不以身作则,光指望学校给你管,怎么可能管得好?他妈妈曾说‘老师你们帮我说说他,我实在是管不了,当时老师跟她说不能这么由着孩子任性时,她又是怎么做的?自己图省事,图轻松把孩子哄住就行,现在希望老师说说她家孩子就能改正,这怎么可能?”(汪老师)
不可否认,在留守儿童众多的情况下,乡村教师相比城市教师的确要更多地承担学生的教养责任,但这是基于教育良心的无偿付出。作为家长,自己如果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教育榜样,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反而将事事都甩给学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体现。
(三)留守儿童群体庞大,学校力量杯水车薪
现如今,大多数农村青年人外出打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弥补留守儿童的社交和教育缺失。学校在教育补位中很难实现量化管理,容易出现形式化管理,难以真正适配乡村生活实际情况,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调查发现,因为人手不够,任课教师常常身兼多职。访谈中,有学生称“我们的数学老师也是体育老师”,原来该教师同时任教五年级的数学、四年级的语文及两个年级的体育。50多岁的汪老师也表示,他的年龄早就应该退休了,或者任教音体美等相对轻松的科目,但由于乡村教师数量不足,他们还得奋战在主课岗位上。
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关的心理咨询和结对帮扶环节,但是在具體落实中由于缺乏专业支持,心理咨询师大多由任课教师来兼职,帮扶工作也仅流于表面的话语慰藉。笔者从四年级两个班级的留守儿童中了解到,去过“留守儿童之家”的学生不足三成,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设有“留守儿童之家”,也不清楚自己的帮扶老师是谁。
“学校的留守儿童太多了,你说一个个去关注,怎么可能?乡村学校的压力,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我一个男老师,因为学校缺人,居然要求在歌咏比赛上给全班同学化妆。一天要上五节课,中午还要值班,没有午觉睡,特别是低年级简直就是语文、数学老师包班,真的太累了,要是再增加一项额外的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我是难以承担的。”(李老师)
毫无疑问,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学校的支持就显得很重要。学校虽然希望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但教师的教育压力很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因为乡村学校的管理模式限制,教育机制尚不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解决办法。
四、针对留守儿童校园生活的主要建议
(一)注重当代乡村特色,重建乡村公共文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政府、学校、村民应当努力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培植新时代乡村文化,重建乡村新秩序。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我们应努力营造积极的乡村文化环境。例如,可以建造乡村图书馆、乡村阅览室,严选优质书籍供村民和留守儿童阅读。乡村文化的整体建设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参与,包括留守儿童的参与。在可利用的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调查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文化设施是什么,从而优先予以解决。
(二)结合乡村本土特点,开展乡村特色教育
我们应充分挖掘乡村生活中的趣闻轶事等能对乡村学生起到陶冶作用的内容,转化为正面的教育内容。如果只是照搬城市教育内容,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逐步脱离乡村的生活,对城市生活的片面认识日益加重。如果能完善乡村学生的教育内容,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彰显,不仅可以推动乡村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为乡村学生所接受,也可以重塑乡村文化的教化功能,使乡村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健康成长,真正成为“有根”的时代新人。
(三)融聚家、校、社三方力量,共塑留守儿童成长新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应形成教育合力,使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具一致性。首先,社会教育应真正有效地深入留守儿童群体中,了解他们的困难,从而对留守儿童进行物质和心理上的帮扶。比如,可以联系当地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义务家教活动,大学生“变身”为留守儿童的“小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难题,通过开展活动弥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造成的情感空白。其次,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应形成合力,在留守儿童生活的场所中建设各种文化设施,如图书角、文化长廊、社团场室等,开发多样化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政府还可以联合学校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向留守儿童监护家庭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分享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让留守儿童能在和睦的家庭中健康成长。最后,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外地,但由于现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家长也应多与学校、孩子及实际监护人多沟通,尽可能地弥补因自己的缺位而造成的情感鸿沟,让孩子感受到虽然远离父母,但并不缺少父母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