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情境创设

2023-10-03杨云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8期
关键词:立足点有效情境生长点

杨云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需要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本文以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为例,把握立足点,引领学生贵思、重辩、导行,凸显生长点,到达启智、润心、正行的高地。这样的课堂会成为学生向往的生态课堂、真学课堂。

[关键词] 有效情境;切入点;立足点;生长点

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是儿童不断获取、丰富和扩大道德生活经验的过程。它和传统的知识学习是不同的,不是单向传授与接受的过程,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基于以上认知,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就必须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引导儿童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教师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就应该放在有效情境的创设,即用“一个经验”去唤醒儿童经验,用生活经验去重构儿童经验,以实践体验去实现儿童经验的丰富和提升,以“他人经验”与儿童经验的对流互动去实现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价值的接续。笔者结合去年参加省赛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谈谈有效情境创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找准切入点,追寻真善美

杜威认为,教育情境的第一要求是与儿童日常生活的相似性。如果创设的情境与儿童的过去经验相剥离,远离儿童可以认识到的范围,就无法激起儿童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刺激是不成功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创设有效情境,使之成为连接课堂与学生生活的桥梁,需要构建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相关联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不仅是课本,不仅是知识,而是课本知识与情境素材的最佳切入点。

(一)求真——走进学生生活

《公民意味著什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六年级学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对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他们对“公民”的含义还缺乏切身认知,更不用说形成相关的法律意识。

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前游戏——身份“变变变”:杨老师昨天坐火车来到美丽的无锡,在火车上我的身份是——(乘客);现在,我和大家一起上课,我的身份变成了——(老师);下课后,我就能和大家一起做游戏聊天了,这时候我就成了你们的——(大朋友);回家后,我又成了我女儿的——(妈妈)。看,我能变出好多身份呢!你们也会身份“变变变”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启动了身份的自我追寻。身份“变变变”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对话交流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学会从法治的视角看待不同个体的身份内涵。由此可见,有效的情境不是看故事有多生动,语言有多儿童化,图片有多卡通,那些表面的“涂脂抹粉”是治标不治本的。真正有效的情境是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知的现实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求善——贴近学生心灵

《公民意味着什么》主要由“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认识居民身份证”“我是中国公民”三个内容组成,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公民的内涵,厘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熟悉和保护个人的身份信息,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和声誉。公民的话题既严肃又陌生,因此教师需要从儿童的生活和视角入手,从而打动儿童、启蒙儿童。

为此,笔者选取了冬奥会大放异彩的谷爱凌作为案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滑雪小天才,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视频:谷爱凌)同学们,大家猜猜看,她是哪国人?视频中滑雪天才少女名叫谷爱凌,确认她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通过谷爱凌这一人物,将儿童身边的真实素材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们通过质疑与探究、释疑与追问,让“国籍”与“公民”这些抽象的概念在与真实的人、真实的问题发生对话后逐渐获得清晰的感知、理解。道德教育的秘诀,不只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唤醒埋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去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中蕴涵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求美——融浸学生血脉

《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深化国家观念,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习惯。围绕这一目标,笔者拓展了两个案例:

案例一: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的儿子林瀚铭虽然出生在法国巴黎,但一出生邓亚萍就帮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她说,我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以能为祖国拼搏而感到骄傲。

案例二:有这样一个外国人,他长期定居在中国,非常热爱中国,为中国的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很想成为中国公民,你们觉得可不可以呢?依据是什么呢?他就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叫马海德。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特殊的中国公民——马海德,他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面情境的浸润,有助于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爱国的种子:无论将来身处何地,都要铭记自己是中国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里,教师没有追求唯美的视觉感受,而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选择两个典型案例,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碰撞出情感火花,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二、把握立足点,注重思辨行

情境创设常见的误区就是一味追求童趣,事实上有趣不等于有效。有效情境要立足学生生活事件,就像“经验酵素”一样,课堂上一经释放,学生的自在经验就会被唤醒、激活。因此,创设有效情境的第一步是“儿童经验的唤醒”,即让学习者感到“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也有这样的困惑”,自在经验借此心理过程被激活从而进入课堂之中。情境创设的第二步是经验表达,即学习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悟。本课,笔者通过谷爱凌一家多维的生活情境,以一例到底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国籍的取得方式,在问题链的一路探寻中,因疑而学、因惑而究。既突出用《国籍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重点,也让学生在有趣而生动的情境中,进一步突破了国籍和公民的双向连接关系这一难点。

(一)贵思——以疑促思是情境创设基本点

学贵知疑,好的情境素材还需要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国籍的取得方式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2019年,谷爱凌想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她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一起帮帮忙。让我们来看看她遇到什么问题。(我想知道加入中国国籍的条件是什么?我能否保留美国国籍?)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本第23页“知识窗”的内容,在小组内想想做做,完成“任务学习单”。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使學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在自主深度研习“知识窗”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背后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

(二)重辩——因辩而悟是情境创设关键点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会完全理解。”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是儿童不断获得、丰富和扩大道德生活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因疑而思,因思而辩,因辩而悟,主动建构道德体系,生成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于是,笔者创设了这一情境:谷爱凌带着父母来到北京,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边检处办理入关手续时发现有两个通道——(出示“外国人”通道和“中国公民”通道)你们觉得谷爱凌一家应该走哪个通道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妈妈和爸爸所走的通道,在确认谷爱凌走什么通道时,引发争论。学生通过辩论明确,谷爱凌在加入中国国籍前,应该走外国人通道;加入中国国籍就应该走中国公民通道。有疑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思辨,从而提高了道德判断力。

(三)导行——悟情导行是情境创设立足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归学生的生活,外化为行动的自觉,这样才有意义。情境创设就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为此,在追溯公民的起源时,让学生在今昔对比中,进一步感知公民身份与国家、国籍的密切关系,感受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公民身份与权益无法惠及一个国家的所有居民,从而懂得公民身份的来之不易。在利比亚撤侨、疫情撤侨,以及近期的乌克兰撤侨通知中,学生欣然看到了“中国公民的外籍配偶、子女、父母可一同前往中国”等字样。这些伟大的人性化关怀,让学生在观看、交流中,感受大国崛起,感悟中国力量,感叹身为中国公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三、凸显生长点,实现智心行

情境创设要唤醒儿童经验,但“唤醒”不是终极目标,而是通过情境这一桥梁,将社会文化接续到儿童经验之中,激发、滋养儿童经验,使之成长到社会文化的高度,到达启智、润心、正行的高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发现、体验、感悟中国公民身份,唤起和强化学生对中国公民身份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国籍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热点问题,我国很多名校大学生出国后就不回来了。当然,这是个人选择问题,我们不做道德绑架。但我们要让学生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孩子们,随着祖国的强大,不少华人华裔像谷爱凌一样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回到祖国的怀抱。当然,也有一些中国运动员加入了别国国籍。孩子们,你们是如何看待中国运动员加入外国国籍,代表外国参加比赛的?

学生各抒己见:有些运动员加入外国国籍,以打败中国运动员为荣,我觉得这是可耻的;体育无国界,运动员的成功来之不易,凡是付出努力获得好成绩的选手,都值得我们尊重;有一个运动员加入了H国国籍,她居然表态,H国才是她的祖国,要知道,国籍可以多个,但祖国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某些项目里,中国运动员实力超群,导致国内竞争太激烈,比如乒乓球,有的球员选择去国外或自己征战或作为教练,这是正常现象,但千万别忘了祖国对你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笔者适时补充了谷爱凌答记者问的视频。针对外国记者关于谷爱凌国籍问题刁钻提问,谷爱凌的回答彰显格局,她说:“我非常感谢美国和美国队,因为他们一直都非常支持我。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中国和中国队,因为我在这边也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我觉得体育可以团结所有人,体育不需要和国籍产生关系,我们所有的人在这里,就是为了希望可以不断地去拓展人类的极限。”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自悟,明白一个人是否爱国和是否有中国国籍没有必然关系,主要是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否有一颗爱国的心。

有效情境是学生情感的触发器,是学生智慧的迸发点。上接天气,下接童气。教师要深刻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功能定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立意与设计思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效情境,用儿童的方式演绎儿童的课堂,让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被激发、热情被点燃、思维被调动、情感被唤醒,在有效情境的探究中逐渐建构起自己的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董一红.小学德法“和润课堂”:内涵、特征与路径[J].小学教育教学,2021(02).

[3]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J].课程·教材·教法,2018(08).

猜你喜欢

立足点有效情境生长点
混合: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浙派人物画的立足点
——重读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Ⅱ)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Ⅰ)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深化医改有四个立足点
创设有效情境, 构建探究型课堂
如何有效创设数学课教学情境
守住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