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3-10-03廖夏俊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课程开发初中生

廖夏俊

[摘要] 当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观,以“系统规划、按需设计的课程设计,分层开发、全员预防的课程内容,立体构建、多元实施的课程实施”为思路,构建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以期有效提升学校的心理危机预防效能,着重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危机应对技能。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危机;心理健康;预防性课程;课程开发

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规律上看,青少年作为消极体验易感人群,心理比较敏感脆弱。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明显上升。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与关怀,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难题。有效的危机反应根植于预防,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作为起点。

从目前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来看,主要是一种基于问题模式的干预,更多聚焦缓解或消除学生产生的心理危机症状,重视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缺乏对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关注,从而在源头上进行预防。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修订)》中也明确要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因此,构建预防为主的危机干预体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和重要抓手,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着眼点是服务于全体学生。

一、课程设计:系统规划,按需设计

生态系统论将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看作与周围其他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系统,从已发生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背后既有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家庭和学校的因素。因此,在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时,我们将学生、家长和教师均作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对象。

为使课程的设计更加契合学生的需要,我们在参考白玉萍、李靖怡研究的相关问卷内容基础上,自编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的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数为0.85,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在全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270名,其中男生144名(53.3%),女生126名(46.7%),整个问卷调查均通过计算机网络团体施测,数据回收后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1份,有效问卷数96.7%。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90%的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与支持,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掌握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基于此,本研究将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其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家长为学生提供支持。

二、课程内容:分层开发,全员预防

归纳刘学兰、曹凤莲等学者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分析的研究发现,造成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1)学习因素,如重大考试失败,面临中考的压力等;(2)人际因素,同学关系矛盾、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冲突、异性关系受挫等;(3)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触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们将触发学生的危机源分为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这六个方面。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内容。

在设计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内容时,以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不同层面的对象为经,以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6大危机源为纬,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主题,在每一课的设计中融入相关联的预防因子。例如,在“情绪钥匙”这一课中,通过活动体验、案例讨论和自我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管理自身的情绪,从而实现“情绪调节”这一预防因子的目标达成。面向学生的预防因子为情绪调节、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面向家长和教师的预防因子为积极沟通、积极认知和积极行动,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穿始终。最终通过经纬交织,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形成“聚焦一个课程主题,针对一个危机源,融入一个预防因子”的课程结构。

1.面向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内容

心理危机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认知、行为和情绪应对上,因此我们将面向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的目标聚焦在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并以此设计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心理自主自助的意识和技能(如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确定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主题的基础上,按照“认知、行为、情感”的三维目标建构每一课的学习目标,为每一课的教学和评价提供了指引。而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按照心理活动课普遍的四阶段模式“团体暖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进行结构化设计,每一个环节聚焦一个主要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保障辅导目标最终有效达成。

2.面向教师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面向教师开设了如下表2所示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内容。

在面向教师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中,我们主要选择了三大主题,涉及学会异常行为和情绪的识别、了解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预防能力的提升。每一主题的课程内容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操演练,能够提升培训的实效性。授课专家团队主要由来自校内外的心理专家和名班主任组成,有力地保障教师的质量和成效。

3.面向家长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内容

2020年以來,疫情防控下的居家学习让亲子相处的时间增多,可是亲子问题仍然高发,也成为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后疫情时代,无论是班主任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还是心理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都发现亲子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触发点和矛盾点。因此,在设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中,面向家长开设相关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家长课程内容具体如表3所示。

在设计面向家长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时,我们设计了四个主题的课程内容,涉及了解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为孩子应对危机提供帮助和掌握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每一个主题的内容按照“理论+实践”的模式进行设计,通过校内外心理专家的讲授,有效提升家长的亲子沟通能力和危机识别能力。

三、课程实施:立体构建,多元实施

本课程主要根据课程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总的实施原则为立体构建,多元实施。面向教师主要采用校本研训的方式,每学期规划好相应课程主题,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培训。面向学生主要采用校本课程的方式,我校一直以来面向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将相关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心理课程,并予以实施。面向家长主要采用家长讲座的形式,依托学校的家长学校,对全体家长进行相关的知识普及。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危机预防性课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以此产生协同预防的效果。比如,每学期 9月,新生入校后的一个月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将学生的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参考,但多数班主任反映自己无法有效判断哪些学生有真正的心理问题,哪些学生只存在应激性的问题。为提升班主任的学生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学校专门安排“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校本培训,由学校心理专职讲师主讲,以讲座和案例研讨的形式开展,从而提升了筛选心理危机学生的精准度,避免误伤和漏筛。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邀请外校心理专家面向家长开展“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专题讲座,让家长科学地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常见的生理、心理变化,学会运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孩子某些“不正常”的行为,从而避免因不良的教养方式而激化孩子的问题。此外,学校还面向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家长,开设专题父母课程,帮助家长系统性学习和孩子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最后,学校的心理老师在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上,面向七年级学生开设“情绪钥匙”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进入初中后自身情绪的变化,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去调节自身的情绪,并以案例讨论的形式对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进行认知调节。同时,对已经筛选出的潜在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实现有效干预。

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作用,进行跨部门联动,依托教科处开展教师校本研修,依托教務处开发心理课程,依托政教处开设家长课堂等,从而为课程的落地和实施提供组织架构支撑和相关软硬件设施保障。

[参考文献]

[1]白玉萍,王爱芬.重大危机事件后学校心理干预:需求与运作的矛盾及解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4).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3]李靖怡. 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课程设计[D].沈阳:沈阳大学,2020.

[4]曹凤莲.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J].江苏教育,2018(80).

[5]刘学兰.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J].现代教育论丛,2020(05).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课程开发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