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路径探讨
2023-10-03高慧鑫
高慧鑫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2
社会工作主要以纠正他人在认知、心理或行为等方面的偏差为目的,以利他主义为原则,遵循专业伦理规范,运用科学专业的理念和方法,促进自我在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等方面增能,并拥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1]。
一、必要性分析
相较于传统大学来说,高职院校在学生构成和管理体制方面,有着较为分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学生构成方面,来自贫困边远地区的生源偏多,在学习过程中受生活压力所牵绊,独立自主性较差。在社会认同方面,普遍被冠以学习成绩差、整体素质水平较低的标签。同时,从小所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较为特殊,在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抑郁、压抑、暴躁等心理困扰,自我认同感低。
管理体制方面,受学生构成因素的影响,在管理方式和管理难度上较传统大学而言,有着比较鲜明的区别,直观体现为对学生的管理较为刻板,约束程度高,规章制度严苛,学生自主生活空间缺乏,在学生独立人格、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等层面均产生不良影响。
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设有心理辅导室,在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管理方面,定期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同时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和个案辅导服务,工作机制较为成熟,工作成效有所显现。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体量非常庞大,如果单纯依靠心理辅导室的力量,功能较为单一,工作推进过程中较为吃力,同时难以进一步深入,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社会工作力量的介入,与原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相融合,针对学生存在的认知和行为偏差,通过个案工作、小组以及社区工作等科学专业性突出的工作方法,采取“前期预防、中期服务、后期跟进”的工作脉络,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认知与行为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对推动专科院校学生工作良性运转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社会工作如何有效融入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工作
(一)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组织,为开展学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要使社会工作力量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产生影响并发挥正向作用,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社工组织进驻高职院校,其中在组织形式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每次开展服务时,社工组织以外派的方式,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安排至学校开展服务,结束后则离开学校。这种方式的进驻,在如今而言,较为普遍,要求也最低。此方式的特点是独立性强,组织形式松散,活动持续性弱,渗透性浅层化,学校管理难度大。
2.社工组织在学校建立社工站,社会工作者常驻社工站开展服务。这种方式的进驻,在如今而言,较为常规,要求相对较低。此方式的特点是与学校紧密性加强,组织形式相对紧凑,活动持续性有所加强,渗透性相对深入,学校管理难度相对减弱。
3.在学校内部新成立一家社工机构,围绕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开展持续性、深入性的专业服务。在如今而言,这种方式的进驻,较为特殊,要求也最高。此方式的特点是与学校联系最为紧密,组织形式紧凑科学,活动持续性强,渗透性深入,学校管理难度小。
社会工作力量采用何种组织形式进驻高职院校,需要在做好前期对接、调研、需求与服务界定等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费支持、资源保障与项目计划,从而做出决定[3]。结合笔者所接触的相关经历,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读的高校均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和相关资源较为丰沛,所以采用第三种组织形式,为高校师生和周边地区开展专业服务。笔者之前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一所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师资力量和相关资源较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就读的高校相比,还有所欠缺。结合实际,在各种社会资源链接有限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第二种组织形式进驻,使学校和社会工作机构双重力量充分互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主力依旧为辅导员队伍的干预和支持。这种“单兵作战”模式致使辅导员队伍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方面已经是投入非常大的心力,在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以及能力拓展等进阶性工作层面,难以有太多的余力去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上辅导员在专业背景、专业培训和理论支撑上面有所欠缺,学生管理工作较多停留在经验水平阶段,现实中遇到突发情况后仍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在高职院校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组织,将学生工作管理理念与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相融合,与辅导员工作队伍相辅相成,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补充学生工作管理专业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效果[4]。学校社会工作组织在工作过程中,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实际情况,聘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服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常驻机构,参与机构管理,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特点,推动学校学生工作的协同发展;在此期间,邀请相关专业背景的督导团队对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专业实践交流,紧紧围绕学生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落伍不掉队;而且,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也是学校社会工作组织的一个特色项目,在高职院校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工作的科学助人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鼓励辅导员考取社会工作专业等级证书,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综合能力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服务与保障。
(二)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优化学生工作开辟全新渠道
学校社会工作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应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规律与作用,牢牢把握学生工作主线,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际,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与教育管理理念相融合,促使其更加符合现实需求,提高服务管理成效[5]。
1.个案工作,以点带面,促进个人或家庭健康发展
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个人或个别家庭,以专业伦理价值观为准则、运用个别化的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方式提供支持和服务,让其更好发挥社会功能。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前期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性特征,邀请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对指定学生的情况、状态进行科学评估,之后利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伦理、科学方法以及价值观,对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偏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支持与帮助,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以乐观开朗、积极自信的态度面对学习与人生,进而推动学生自我增能。在此过程中,应着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看待问题方面,以发展的眼光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大多数情况下,个案工作的成效并不会很快得以显现,在开展正式的个案工作之下,需要定期做好持续性的服务和跟进评估工作,从中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不断调整,使工作效果得以巩固和深入。
2.小组工作,互助合作,推进团队及组员良性互动
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团体或小组,通过活动的形式,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与其中的个人得到行为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6]。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小组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是较为普及的工作方式,也有着较为独特的优势。小组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组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帮助与相互促进。一个班级当中,学生的各项素质都有或大或小的差距,通过制定正向的、契合学生需求的主题和方向,针对学生群体中的共性问题,以开展小组工作和活动的方式,树立典型和学生榜样,让学生之间产生互相学习的良性影响和效应,在活动中提高组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带动和帮助组员之间共同进步,增强自我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加强班集体组织建设和群体德育建设,提高组员整体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推进团队及组员良性互动。
3.社区工作,以面带全,增进学校及学生协调共生
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以整个社区及其居民为主,运用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在社区事务、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有序有效协调,从而使社区保持正向的发展状态和良性运转。
笔者之前所在的高职院校,相关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已日趋健全,学生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万余人,可以说,学校就是社区的一个表征方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学校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态度,学生往往能够感受得到。这种情况下,对学校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及将来的隐患进行调研与挖掘,帮助学生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协调统筹学校各职能部门,使其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便利与支持。问题的及时对接与解决,为学生营造幸福感和归属感。除此之外,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可以联合学校团学部门,充分利用学校活动场所,定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群体性活动,加强学生与学校的互动,加强彼此联系,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外围环境支持。
(三)推动多方协同工作机制,为深入学生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普遍不足。高职院校中,结合社会工作开展学生工作,短板尤为凸显。如何有效改善这种状况,需进一步科学界定社工的工作范围和专业权限,结合本土实情,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专业助人方法和内容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链接当地资源,探索社工、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志愿者的多方联动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价值理念,明确多方工作职责和定位,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跟进,基本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行、心理健康全方面养成,从而产生更好的服务效果[7]。
多方协同工作机制的发展,是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之所需。社会工作力量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为高校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力,使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育人目的。
三、结语
社会工作力量在介入高职院校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并与学校原有管理体制相融合的过程中,前期将有非常多的工作和困难需要去商讨、试点与解决。但是,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及方法难以有效解决。在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尝试将社会工作这一新力量注入学生工作中,对创新和改善当前学生工作大有裨益,从而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对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