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3-10-03田竹
田 竹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0
一直以来,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都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而实践育人作为教育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结合的产物,其既是新时代下高职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相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作为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综合型实践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应秉承实践育人理念,遵循实践育人规律,积极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收获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
(一)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理念最早由马克思提出,他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1]。在新时代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与基本目标即立德树人,实践育人这一理念也与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相符。同时,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实践育人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教育、培养及反省的作用,基于实践育人理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分为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在校期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两种。但由于假期期间学生未在学校,所以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管理难度较大,实效性不高。而在校期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无论是从教师指导角度来说,还是从管理角度来说,都相比于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更加具有管理可控、结果可视、组织有序的优势。因此,在校期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也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志愿服务形式。[2]
二、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意义
(一)服务内容与技能学习相促进
不同于高校志愿服务,高职院校的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更加专业化,如医疗救助、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此类志愿服务更加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可以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作为志愿服务资源,而高职院校可以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次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程度、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这样既可以实现志愿服务为有需要人群提供帮助,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3]。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职业道德,实现服务内容与技能学习的相互促进,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服务过程与职业素养同培育
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职责。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涯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学生获取社会资源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化地理解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
(三)服务学习与就业能力共提升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美国便提出了将学业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学习”理念,并被多个国家的高校所采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便是这种“服务学习”理念的延伸与拓展[4]。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加强自身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路线,并让学生对日后所从事的行业工作有初步的认知与了解,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步步攀升”的良好职业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实践问题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就业能力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新时代下,志愿服务已经逐渐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当中,“服务学习”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从目前来看,虽然已经有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学生志愿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意识到学生志愿活动的重要性,但就实际志愿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存在着形式化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高职院校将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相分离,一些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志愿服务对于专业教育的帮助不大,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形式化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学生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从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本质可以看出,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于利用自身的服务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但目前来看,相比于高校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为紧张,高年级学生大多为了自身的就业而奔波,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参加志愿服务;虽然低年级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且有着较强的志愿服务意愿,但由于其专业能力有限,导致其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指导需求与现实体制存在冲突
相比于高校志愿服务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也有着更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具有更加健全、合理的志愿服务体制。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大多由辅导员兼任,由于各辅导员的志愿服务指导理论知识、精力、志愿服务指导经验有限,因此,导致其志愿服务指导能力与学生志愿服务实际指导需求之间存在差距[5]。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要负责管理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情况,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部分高职院校也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导致对于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在各个部门之间推来推去,从而导致志愿服务的指导需求与现实体制之间存在冲突。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一)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服务项目
相比于社会机构的志愿服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以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技能实践为基础,志愿服务的管理与协调都必须遵循着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设计时,应始终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作为始终放在第一位。同时,在进行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时,应做到将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要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专业技能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设计更加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对于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设计“爱心车辆维修”志愿服务项目;对于食品营养与质量安全专业的学生,设计“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志愿服务项目;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设计“爱心进万园”的志愿服务项目等等。
(二)强化知识储备,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指导教师来说,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重点培养广大指导教师的服务技能指导能力。第一,建立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制度。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因此,高职院校应成立志愿服务指导部门,并建立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制度,指派专门的教师负责学生志愿服务的指导工作,从而提升自身院校的志愿服务质量。第二,制定严格的志愿服务指导制度。高职院校应针对广大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制定严格的志愿服务指导制度,包括日常管理、行为规范、考核标准等,从而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指导教师队伍素质。第三,创新科学评价机制。除了上述针对志愿服务指导教师的举措外,高职院校还应针对学生制定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志愿服务水平、实践技能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志愿服务氛围。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示范基地
为了彻底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打造具有院校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品质及影响力。第一,建立完善的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基地。高职院校可以与产业园区、社区等进行长期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建立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基地,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增强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责任感,同时也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校与杭州市科技协会、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沙食安办、各街道社区等展开合作,建立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定期指派本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截至目前,秉承着平等共赢、双向收益的原则,该示范基地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共开展了共20 余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民众3400 人次,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育人目标。
(四)构建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平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时,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平台,加快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效率,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目标,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相关软件平台,构建线上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实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的认定、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时打卡与在线记录等功能。
(五)弘扬志愿精神,保证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延续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志愿服务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达到育人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为了保证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延续,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与弘扬工作。通过弘扬志愿精神,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自省,及时发现自身在专业技能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意识到志愿服务不仅是一次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是一个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领悟奉献精神的内涵,将志愿精神作为日后职业生涯中的价值引领,从而在实现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延续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不仅为学生提供一次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参与社会基层实践的宝贵机会,同时也是实现新时代高职教育要求下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质量,发挥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就需要加深对于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通过多方优化,构建符合自身院校发展规律、人才培养需求的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