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设计

2023-10-03刘沣元

山西青年 2023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课程

刘沣元 任 杰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高校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运用现代化技术强化公共通识性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还不够合理,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实际调研后发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公共艺术课程中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较少,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是广大高校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未来现代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背景

互联网技术在各类行业应用十分广泛,随着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截至2020 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超过了9.8 亿人,网络运用于教育界是有效促进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科学途径。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也借助于网络技术进入到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科技使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公共通识性艺术教育设备和技术更加先进,教学演示和实践环节更加生动直观。“互联网+”对于创新和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中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各个方面,因此,与新技术相适应的艺术教育形式应运而生,数字化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1]。艺术数字化课程发展迅速,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到2020 年3 月,运用网络接受教育的用户超过4.2 亿人,尤其在特殊情况下,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青睐,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问题,数字化在线课程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部分高校教学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很多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课程安排不够合理,课时较少,对学生接受美育不作具体要求,艺术课程没有发挥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作用。部分高校中公共艺术课程以选修课的方式出现,课程内容涵盖艺术史论、艺术鉴赏等内容,而且尤以鉴赏内容居多,学生艺术创作实践开展较少。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其实是比较热点的内容,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随着大型活动的开展,在城市公共场所,一些艺术创作作品随处可见,如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公共艺术创作人才是广大高校的重要职责所在[2]。2018 年汕头大学成功举办公共艺术节,随后国内很多高校陆续开设公共艺术课程,2019 年深圳建立了“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公共艺术命名的单位。

对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而言,数字化课程建设还属于一个崭新的课题,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业人士较少,且对于公共艺术创作的研究学者也较少。随着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型城市相继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如电子艺术节、公共艺术论坛等,以中央美术学院为首的高校也开始纷纷设置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也逐渐关注这一领域,高校组织专业和学者开始出版相关论著。数字化技术融入公共艺术课程领域在我国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启蒙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勇敢的尝试,与数字化相关的艺术课程也不断涌现出来,且被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中。

传统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已经拥有多年历史,也造就了很多艺术家及其优秀的艺术作品。网络技术成熟之后,数字化技术逐渐运用于艺术创作中,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日本的ICC 媒体艺术中心在数字化艺术研究、展览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且很多作品逐渐走向室外空间,这也为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3]。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精准的课程定位

部分美育工作者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解读存在片面的问题,导致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过程中更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于数字化平台上授课的教师来说,他们多数拥有专业艺术学科学历,在实际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明确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通识性美育功能,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艺术表达思维,而不是简单模仿创作。部分数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讲解内容过于狭窄,专业知识内容较多,教师主要是结合教材及参考书等完成系统的课件制作和视频课程录制,交给学生鉴赏和评论的时间较少,审美活动的设计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对于实践不够重视,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如艺术设计类软件操作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二)教学知识时代感薄弱

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也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尤其依托于数字化技术或信息技术,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更要进行必要的创新。但实际上,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学知识时代感不强,课程核心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数字科技影响下不同艺术领域出现的新形式、新作品没有融入实际教学中。高校美育要突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是部分课程过于关注西方艺术创作,甚至过于强调西方艺术史和艺术创作知识。教师解读艺术作品讲解比较枯燥,没有与时俱进强化教学的时代性,很多课程中教学内容比较落后,鉴赏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千篇一律,很多案例没有体现新的艺术创作理念,数字化课程设计有待优化。

(三)艺术类课程资源整合不足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想要构建数字化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须从艺术教育资源上下功夫。现在高校艺术网络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校成为数字化平台会员后购买的网课,另一类是高校教师自主录制的课程。这两方面数字化资源,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员和精力等,但是部分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有限,经费不足,导致很多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公共艺术课程资源整合不足。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比较依赖校内艺术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高校教师录制线上课程需要设备作为支撑,在数字化平台上传课程,或运用多媒体都需要完善各种资源,这也是高校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

(四)艺术学习体验感有待提高

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几乎全面普及,校内网络的覆盖率对于学生线上学习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影响较大,部分数字化艺术教育课程不支持手机端观看,仅支持网络观看,这也是导致艺术教育效果较低的因素。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学习视频,课程时间不宜过长,且部分课程制作质量有待提高,教师录制线上课程有时受硬件影响,画面不够清晰,这导致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效果下降,个别课程视频全程只体现PPT,画面中没有教师的身影,也使学生的学习体验降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设计的对策

(一)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转型是必然的,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传统艺术教学上的推陈出新。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转型需要高校的积极努力,体现在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艺术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艺术教学的常规,进而延伸数字化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时候,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做到立体化展示美术作品,运用透视法帮助学生理解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区别,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教师可以利用美术模型带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其明白光影的变化,理解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4]。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分解或重构试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形式或种类的艺术设计或创作方式。

(二)强化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部分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还要重视在艺术教育缓解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因为这是我国标志性的优秀文化形态,这是我国美育的根基和灵魂。中华传统艺术创作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如水墨画、毛笔字作品、水粉画、木雕、版画、剪纸、刺绣等,很多艺术创作都可以作为艺术课程教学的案例[5]。教师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各类艺术元素,拓展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美术创作的独特魅力,使其有意识地倾向东方文化。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生得以了解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学生将所学的美学知识与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相结合,拉近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弘扬非物质传统文化形态。

(三)加强艺术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的实施需要以整合教育资源为前提,尤其要加强对艺术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收集和整合,通过合理的方式,拓展数字化艺术课程资源,加强艺术课程教育和地方艺术资源的联系,尊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高校要摆脱艺术理论的束缚,重视艺术课程的开发力度,将经典艺术、民间艺术、民族文化融入公共艺术数字化课程中,拓展课程深度和广度,使艺术资源呈现开放、包容的趋势。各地区要重视高校与一些艺术场馆的合作,如加强高校与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等机构的联系,搭建公共艺术课程综合平台,促进各类文化积极融入艺术教育中,促进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发展的进程[6]。高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参观学习,去一些工作室或工坊开展艺术创作实践,例如学习陶瓷制作工艺,感受剪纸艺术、刺绣艺术等,发扬传统民间艺术创作技术,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四)构建数字化时代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公共艺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高校数字化公共艺术课程的效果需要科学评价体系去评估,具体艺术课程的实施包括教案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课题研讨、艺术作品展示、艺术作品鉴赏等,艺术教师要借助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对策,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纠正[7]。要完善课程评价指标,在赋予指标时要结合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实际进行,结合社会的需要培养综合型人才。其次,结合数字化公共艺术课程的具体实践进行评价。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掌握通识性的艺术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提升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助于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活动的考核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设计或艺术创作,多参加一些艺术鉴赏或参观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设计大赛、艺术创作比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转型不是迫于形势的选择,而是高校通识性艺术课程转变模式的主动对策,高校要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的进程,要对数字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革新教学理念,科学定位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目标,利用数字化技术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双手,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数字化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更加快捷高效,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成为目前很多学生的选择,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字化艺术课程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纸的艺术
数字化制胜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