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的存在问题、破解之策及实践探索
2023-10-02须博邰杰
须博 邰杰
关键词:个性激活 团队整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 毕业设计 实践路径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8-0118-03
引言
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共同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之“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通过毕业设计引导高校、学生以企业需求为研究课题,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导向,也是提高毕业设计环境实践性的重要举措[1]。因此,基于目前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探寻有效的改革路径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一、存在问题——问题诊断与归因分析
“毕业设计”应探讨如何与社会问题、国家需求相一致,同时赋予“应用型”更多的新理念,例如社区化、城乡改造、适老养老等作为热点议题被频频提出。毕业设计作为大四学生与导师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最佳途径,不仅是对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的全方位运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准将来从业的方向以及实现专业理想。因此,作为导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应精准引导学生正确选题,尽量与实际工程对接,促进方案成果的采纳或落地实施[2]。通过江苏省一流专业“环境设计”近两届毕业设计课程的开展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选题与个人能力的错配
现今信息技术发达,学生对社会动态在校内即能敏锐感知,包括各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热点问题的频频提点,而且“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指导过程,亦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社会、发现社会问题。譬如近两年的大四学生成员均意识到,关于城乡改造、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街区更新等是社会关心的热门议题,但是,往往此种类型的课题会以场地范围较大的地块或社区的形式出现,并需要做出整体规划,而不仅是面对单项或单体建筑等微观设计。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仅依赖学生个人的能量改造地块同样也是单向的,扩容性明显不足,且表现为一定缺失性。那么,是否可寻求团队协作的方式做弥补,通过课题的区分与合作,将原本较大的毕业设计工作量加以分解和适配调节。
(二)复杂性与研究性被低估
“毕业设计”的教学完成度与普通专业课程教学在难度层面是有本质区别的,“毕业设计”作为学习的最终阶段,应是与社会就业或考研等未来发展的过渡转折,尤其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难度陡升,急需将原本独立的各课程核心要点内容进行整合运用,也是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能力的一个关键性拔高过程。另外,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个人创作能力,更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因为未来面对复杂而又艰巨的环境设计工程项目通常也不会由个人独立完成。由此,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仅应完成个人应有工作量,更应配合组员共同完成同类型课题,提升课题深度与广度。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出发,从地块初筛、建筑遗产测绘,到社区调研访谈、设计分工,且此间还需面临选题的重复性与交叉性、组合性等问题的磨合与讨论,直至最终设计完成,方能成为完整、优质的毕业设计成果。
(三)過程管理与问题性缺失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应保持问题意识。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小目标与最终达成的大目标相呼应,不断协调推进过程的逐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相对时间较长,需要同学在每一个阶段做好规划,按照计划分步骤走,最后将毕业设计需解决的问题与实现的价值得以体现。但很多同学从开始切入毕业设计之时问题意识就不明确,再加上毕业设计过程中,走一步看一步,逐步迷失了目标性,导致最终的毕业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毕业设计选题初定之时,很多同学会给自己铭志将来毕业设计成果画大饼。事实上尽管设计需要创新突破,需要概念升级,但往往更需要的是落地。设计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式问题,如题目大而内容空、实践足而思维浅、技巧多而内涵少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将会带来的设计成果便是关注新潮但心态浮躁、只有形象而无逻辑生成。
二、破解之策——个性激活与团队整合
(一)专业属性定位清晰
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即高度注重对于环境设计的创意、施工、管理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能力的立体化培养,使其成为具有整体意识的、多元化技能组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多面手”人才。毕业学生要适应当下的社会整体环境,同时更应该了解社会的需求,这源于应用型人才本身应服务于生产实践第一线,也更需深入理解第一线的实际内在需求。毕业设计合理模式可以保证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并最大限度地挖掘毕业设计学生的潜力,并争取最大的学术研究自主权。通过对专业与学科的清晰定位,强调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相匹配,掌握社会动态信息,明确“社会指向”,帮助引导学生形成观念上、学科上、行业领域上清晰、宽泛的思路框架[3]。设计类专业,尤其是环境设计专业受社会结构调整影响变化相对明显。如何让尚未踏足社会的在校学生、对社会或地区情况了解未深的准毕业生们清楚自身专业发展定位,合理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与内容,为将来精准适应社会需要踩好坚实的一步。
(二)育人目标动态调整
1. 选题强化专业个性认知
具有创新性的选题,要求导师与学生对所做的设计进行宏观与微观上的思考、观察与感悟,并有更深入的探究。选题过程中注重设计思维、观念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也是毕业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尽管专业相同,教育资源也相对均等,但是来自原生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值得考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认知的深浅程度。是否对这种题材内容有深入的认知,对于契合度高的选题可鼓励与推荐。然而,仍需要求学生对前期调查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并身体力行地去体察真实状态,这样最终方案才更鲜活、有力。因此,可以通过探讨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设计专业个性的可能性。毕业生应在自我认知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知识限度,将其创意创新创造的能量完善并激活。
2. 个性与团队的专业关联性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体现出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与教育的本质。导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尝试组建团队,将志同道合的学生请进团队,专业能力相近,思维活跃、沟通更加顺畅。在团队中讨论毕业设计的问题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可以产生更加多样和开放化的讨论方式。学生通过团队方式相互混合,根据个人兴趣共同选择大致的方向,产生出的问题,通过互动与讨论,会在更大的平台和视野内得到实践。个体与自身环境的关联性、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专业关联性是清晰存在的,譬如为了更好地体现关联性,可逐步整合形成“紧凑型”的团队模式。
2021 届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主要是个人能力与应用环境的关联性适配体验,2022 届毕业设计则意图尝试将原本分散的个体创作紧密地整合成团队协作。
(三)团队合力精准适配
从学生角度出发,通常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作为组合,并且在之前有共同的科研课题,合作上有基础,学习热情和水准都基本接近。在导师的角度上,学生选题与导师科研课题有关联度,即导师科研课题通常集中于社会热点或者前沿问题,则能够将科研带入教学中。在导师对团队分工与协作有一定基础以后,对毕业设计顺利完成情况亦更有把握[4]。作为同一个大课题,包括导师在内,各自发挥效能,导师为学生的课题积极寻找资源,帮助学生联系测绘渠道。毕业设计团队要做的,即需要先将目前所能触及的实际遗存情况做好记录和测绘,前期调查中主动联系所需测绘运河地块的负责人,做好问卷与访谈,征得同意后方可测绘,让学生有真题真做的体验感。2022 届毕业团队前期调研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带着问题去触碰真实的城市环境与历史建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打磨与明确具体毕业设计的子课题。
三、实践探索——“两维三翼”模式
(一)“两维”核心:团队聚焦与个性激活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两维模式,是对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做出的回应和诠释。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以毕业设计的目标作为主体,强调培养目标的根基作用,并向内延展教学体系的宽度和维度,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具备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强化毕业设计中个体与团队的专业方向细化与逻辑关系的完整,有效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精细度,也是人才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与广视野的必然要求。毕业设计团队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应保持相互平衡与制约。2022 届笔者指导的毕业设计团队在组团的大框架,每一位团队学生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对工业建筑遗产社区化改造具有较高价值的设计片段。从设计初期开始进行集中实地测绘,将整个工业建筑遗产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并在空间串联以及建筑遗产间的联系等问题达成了共识。从实施效果总体情况来看,团队中各位同学分别从创意产业孵化、公共服务、新型配套公寓、工业遗产展馆设计、再生系统设计五位一体打造完整社区整体。通过向社区化转型,成为适合现代活力城市的新型社区。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积极沟通交流,实现了“个性激活”与“团队聚焦”较好融合的两维核心模式。
(二)“三翼”支撑:秉持、延展、互促
1. 创新改革思路下的个性秉持
相比较同期同校的其他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体现于选题上通常聚焦于热点,强调问题意识,设计价值与设计创新也加以强化。从个性兼容的角度上看,将团队成员的个体设计都视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既要体现出个性,也不能脱离整体性过分追求突兀;从小组拓展性的角度上看,主要由团队的力量去完成相对更大体量或大规模的设计可能性,这势必比单纯个体的毕业设计更富有力量感,将设计的可能性延展扩充,让学生理解需要设计的过程不是单一的,而应放眼于整体中,更利于学习吸收个体无法涉及的内容。从近两届完成的毕业设计来看,内容上,整合、微更新和适应性等成为关键词;成果上,充分体现了团队与个人在专业领域核心价值的体现。以沿运河地块作为环境基础依托,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放眼整体区块,系统性能力明显加强。并且根据个性化选择作为区块内整体链环的其中一环,环环相扣,不论在学生团队能力还是个人能力上都已经充分证实了优势性。
2. 系统观下的团队延展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发展中,一方面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模块渗透,形成系统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专业团队之间的整合创新和交叉融合。这是专业迭代的必然,也是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完整性,是专业所倡导的系统教学设计观念。因此,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必备环节,除了上述条件需要秉持,还需要加强团队整合,强化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系统性。环境设计专业的系统性学习是四年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的过程,专业课程并不是单一体系,尤其在一流应用型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将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模块,并成立相应教研室。模块化课程群的特点既保留各单元模块的专业特色,又能让各大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将教学系统化和结构化。而如何系统性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项目结合,如何系统性地将不同的专业教学模块内容贯通,将是面临的重要教改课题任务[5]。在平时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组团、成团意识,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将系统学习融入毕业设计中,在系统环境下就尝试组织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兼容优势,坚持个性,整合有限力量。
3. 问题导向下的价值创新互促
在团队整合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分解和整合,将兴趣感、责任感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学生内心驱动力,并且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将教学与责任、产教融合双面改革共同推动到课程的主动教学中去。实际上,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导师和学生,若设计方案成果能够被相关部门采纳,甚至有将来落地实施的可能性,那么,这就是毕业设计的社会参与度与完成度的真实反映。因此,需鼓励团队与导师更加积极参与到部分的实际建设工程中去,与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公司等加强联系和合作,以让了解当地文化并具有应用型能力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时空间范围内更早接触、适应、服务社会。应用型本科人才注重培养社会一线的生产与建设,对于设计人员来讲,毕业时必须具备从事一线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技术人才[6]。因此,与市场化紧密结合,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重中之重。在毕业设计中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与市场联系性,关注点可以放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并加强与导师课题相结合,则更具有说服力和综合实训意义。
(三)强化毕业设计目标动态管理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不宜操之过急,也不能因循守旧。在实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变,坚持江苏省一流环境设计专业的指导方针不变,坚持不断提升学院专业向国家级一流专业的目的不变[7]。在此原则指导下,不断加强毕业设计目标达成度的动态管理。首先,把好选题关,即围绕着指导培养目标,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围绕着本专业具有实用价值的,能体现综合运用能力的选题。将大而难的毕业设计题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提出相应目标,让学生一人一题,激发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其次,严格过程监控,不断适时优化把控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监督进度,促使学生在整体环境中均衡推进;最后,从近两年的毕业成果上来看,对于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毕业设计的状态,也更符合了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加强毕业设计动态管理与坚持目标达成度的原则相辅相成,如图2 所示。
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近两届“毕业设计”的课程指导实践,尤其针对学生“个性激活与团队整合”的教改实践与研究发现,只有通过不断更迭完善形成一套适应当前应用型本科发展形势的教学模式,实现毕业设计课程品质持续高效推进与提升,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强烈的团体意识,对其踏入社会进一步深造亦会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