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路径研究
2023-10-02徐栋喻丹王琴
徐 栋 喻 丹 王 琴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一、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背景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还处在萌芽阶段。尽管我国从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20 余年的实践探索,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有狭义的理解,也有广义的理解,有目标认识,也有过程认识。当前研究中“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概念还存在一些模糊边界。
创业生态系统(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由美国学者凯瑟琳· 邓恩(Katharine Dunn)于2005 年首次提出,邓恩认为在指导和帮扶学生的创业实践方面,麻省理工学院在20 世纪30 年代时的新英格兰地区改造复兴引发了人们对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与创新发展关系的思考,进而营造校园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1]。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要将创新创业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创新创业主体相互协作,整合各方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创新创业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正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一是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之前的创新创业主体主要是科研机构,而在时代的发展下,企业高管、留学生、大学生都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二是满足用户需求成为创新创业的目标追求,纷纷创新商业模式;三是开放协同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拓展至全球范围,由传统的政府主导到如今的市场共同发展,低成本、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在此背景下,师范类大学构建全新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意义
(一)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当下教育热点主题的理论梳理和构建。从“教育学”立场出发,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趋势以及其他教育概念的辨析,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通过对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理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出的背景分析,分析了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应然功能。这些概念的厘清和生态系统框架的分析对于充实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理性关怀,通过探索师范类高校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中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第一,研究结论有利于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本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聚焦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和成因。本研究还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出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及其权重,此外还总结了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类大学如何通过改善课程体系、组织机制、支撑体系等举措来构建和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些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当前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做出思考和探索。
第二,研究结论有利于师范类大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探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范式的变革。通过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将校内外的资源和师生的创造性都融入创新创业生态的大系统中来,推进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从“权力推进、资源驱动”等外部驱动发展模式走向基于自组织生长机理的开放协同的生态发展机制,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的高等教育改革。
三、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思路与价值
(一)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路
以生态系统构建来突破当前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来强化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效果。按照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怎么做”的研究思路,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主要对我国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二部分主要进行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论分析,分析相关概念内涵,探寻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依据,通过对国外现状的梳理,明确其构建必要性;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策略分析,构建我国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2]。
(二)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价值
通过文献查阅对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斯坦福大学具有成功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它催生了硅谷,并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基础,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具有“学术企业家精神”的大学文化,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诞生了谷歌、雅虎等世界级巨型企业。斯坦福大学独特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竞相学习的对象。[3]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公立高等院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坚持学术型与创业型并举,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建设、组织机制的有效运行以及生态环境培育,在亚洲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逐步发展的,其教育目标较为明确,教育理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教育模式多元化,且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用功能,具有充分的实践价值。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我国各大师范类大学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仅能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实干型人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事业心等,推动就业的发展和进步。还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基本素质,如对当下社会、经济的敏感度,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对个人人生及职业的规划。
第一,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对当下教育热点主题的理论梳理和构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范式的变革。融合师范类大学教育资源和师范氛围,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师范类大学探索创新,在双创发展的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将其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相结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优化师范类大学的双创生态环境,实现创新创业的动能发展。
第二,本文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理性关怀。本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论有利于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聚焦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和成因,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出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及其权重,此外还提炼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类大学如何通过改善课程体系、组织机制、支撑体系以及整体性治理等举措来构建和培育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些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同时也对当前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做出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师范类大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探索。
四、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一个良好运转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必然是供需、机制、环境三个层面的共同平衡,即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和环境生态的共同发展,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占有重要权重的指标以更好地确定工作重心[4]。以师范类大学为载体,以整体性治理为保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以生态系统构建来突破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促进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提出以下四个构建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观点:
(一)以理念转变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生态。根据生态系统构成指标的权重分析,“教育理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成指标中的最重要项,在生态系统构建有着重要作用[5]。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带动社会教学、解决世界问题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实质在于教育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师范类大学应坚持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其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相结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师范类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优化教学计划,变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在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中实现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科特点与地方企业对接,共建协同育人平台,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在企业与社会的实训中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以协同机制为牵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核心层中的课程、教学、师资等等生态资源和保障层的环境通过运行层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联结起来,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来说,机制运行模式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所产生的功能。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质量是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学校通识课内容侧重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风险、新企业的创建等内容,院级授课内容包括学科竞赛讲解、创业计划书撰写等内容,根据专业特色开展教学活动,不同年级差异化、渐进式设置教学。因此,促进师范类大学、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全方位的融合,能有效推动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新生态的建立。
(三)以支持体系为重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生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同时需要社会组织和个体之间进行合作。师范类大学应结合国外环境生态的构建经验,突出环境生态构成指标中“政策支持”“经费支持”“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几个重要因素,把创新创业教育置身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中进行系统思考。同时,师范类大学可以通过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室或实践平台。积极整合要素,推动院校资源与科技融合发展、企业与院校的深度合作。
(四)以整体性治理为保障,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生态。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跨部门协同、层级协同、校内外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破解碎片化治理、协同不足等问题,形成能自我修复、自我进化、可持续发展的师范类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以构建双创良好生态为目标,系统谋划、统筹考虑,探索创新平台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双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6]。
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以长效育人机制和绿色生态思想作为主要的视角,以长效育人机制和教育生态学中的“整体”“共生”“协同”思想作为主要的视角、工具与材料,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应从“要素完善”转到“生态发展”的长效育人机制,运用生态思维寻求长效育人中各要素自身及要素与系统间的整体互动、协同发展,并提出从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三个层面来构建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育人机制[7]。